摘要: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农耕文化、树立大食物观、做好“土特产”文章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一个“不仅不”,一个“而且
摘要
农耕文化是大食物观与“土特产”的文化源头。大食物观是新时代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与“土特产”共同绘成协力创新的同心圆。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农耕文化、树立大食物观、做好“土特产”文章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一个“不仅不”,一个“而且要”,指明了传承新要求。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生动阐述了古今中外“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深刻教训,强调“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在谈到产业振兴时,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一个“琢磨透”,可谓语重心长、内涵丰富。他指出,“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这是农耕文明溯源与新时代应答的生动范例,是保障大国粮食安全与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有机统一,是传承农耕文化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度耦合。
农耕智慧:从历史溯源到时代应答
农耕文化是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生产技艺、生态伦理、民俗仪式等文化集合。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壮举,为中华农耕文明按下了启动键。重农固本、观天象、顺农时、以农安邦等,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性精神符号。在实践创新维度,总结出“相地之宜”等早期农耕技术体系,是中国农业从“靠天吃饭”向“主动耕作”转变的标志性起点。在文化精神维度,后稷亲力亲为传授农法,蕴含了“敬天爱人”的和谐理念和“勤耕不辍”的奋斗精神。在社会价值维度,通过农耕让民众摆脱饥馑,推动原始部落从游牧向定居转型,奠定了“农业为立国之本”的重要理念。
综上所述,中华农耕文化的核心特质至少可以概括为“四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精耕细作”的生产观、“饮食调和”的健康观、“食为政首”的民生观。大食物观是新时代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食物供给从单一到多元、资源利用从耕地到全域,蕴含了统筹资源、科技赋能、多元供给多维度的农耕智慧与现代需求的时空对话。“土特产”不是单纯的地方产物,是特定地域的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禀赋与人文技艺共同孕育的文化物质复合体,既有地域物产属性,更有文化标识特性;既是产品,也是产业和集群。
从农耕文化到大食物观:“土特产”的动能与破局
农耕文化是大食物观的文化源头。从传承千年的夏朝“休耕制”、战国“垄作法”、汉朝“代田法”等耕作制度,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闻喜东关庄、壶关晋庄、昔阳大寨等闻名全国的旱作模式,秉承了天道“始万物”、地道“生万物”、人道“成万物”理念,当代蓄墒保墒、节水培肥、减肥减药等技术,融入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要素,使有机旱作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农耕文化是“土特产”的价值锚点。“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是“土特产”的本源根基,“顺时、择地、应物”塑造了“土特产”的特有价值。山西省地处世界公认农作物适宜生长区,造就了其“小杂粮王国”和苹果、梨产量全国第三,红枣、核桃产量全国前五,潞党参、正北芪等道地中药材之乡的地位。“精耕细作”的生产观是“土特产”品质保证的活态密码。“土特产”的道地性并非天然而成,而是通过农耕技艺的代际传承实现了品质优化和固化。平遥牛肉的“腌肉”核心工艺,源于清代“腌肉必候其肌理通透,方入卤汤”,现代研究证实,这一技艺能使牛肉蛋白质保留率达90%以上。
大食物观与“土特产”共同绘成协力创新的同心圆。大食物观为“土特产”破圈提供了战略指引,“土特产”为大食物观落地提供了创新鲜活载体。二者以资源高效利用、食物供给多元、品质营养升级为纽带,形成从理念到实践的闭环。大食物观拓展了“土特产”的源头边界,将食物来源从耕地延伸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使各地独特资源转化为“土特产”。大食物观也锚定了“土特产”的品质升级,从吃饱向吃好、吃营养到吃健康转变,倒逼农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化、功能化升级。如山西省沁县特产沁州黄小米开发出小米粥粉和小米代餐棒,正是契合了消费者对营养、便捷食物的需求。
打通赋能堵点:让文化基因激活产业密码
当前,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乡村的多元价值还不够,没有将“文化-产品”深度融合。有的缺乏规划、产品与产业关联松散,如农文旅业态仅在采摘售卖,游客二次消费转化不佳;有的缺乏技艺标准指引,只能简单模仿。本质上是要素的错配。现代科技、供应链和生态链为挖掘农耕智慧提供了有力工具和广泛途径,但客观上也面临新的矛盾。比如,快资本与慢农业,资本追求快速的回报和退出,而农业是长生命周期的产业,果树挂果要三五年,品牌建立要十多年。标准化与特色化,标准化追求一套模式复制更大规模,而农业的底色是多样性和非标化,企图“一招鲜、吃遍天”往往导致水土不服。知识壁垒与经验鸿沟,懂技术的不懂品牌,懂资本的不懂农村,懂市场的不懂农艺。
让更多地域产物成为更亮“文化名片”。一要推动技艺活态传承。要加紧培养农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或非遗工坊。对核心技艺进行“数字化记录+量化研究”,形成“传统经验+现代数据”的技艺标准。二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对手工技艺、时令民俗、特色美食等,通过生态化升级、科技化赋能,实现价值化延伸。三要构建产业标准体系。要重视农产品深度开发,建立完善“土特产”的产品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确保产品安全放心。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谋福,为农业提效益、为工业增活力,还要开发具有同脉文化的创意衍生产品,延链成群,提高附加值。四要打造特色产品品牌。文化是品牌的第一底色,诚信是品牌的第一要素。要打造辐射带动力强的品牌形象和文化IP,借助农耕故事、传统技艺等打造品牌标识、统一视觉设计,投放广告、参加会展、直播推荐等,提升品牌感染力、影响力。如山西致力打造“有机旱作·晋品”区域公用品牌,“山西本色、自然出色”叫响全国。稷山作为后稷故里,当地县委、县政府通过打造板枣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举办板枣文化节、后稷论坛,打造《稷颂》沉浸式情景剧等,彰显了后稷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价值,是非常有益和成功的探索。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