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这些年日子不好过,外包把厂子迁走,企业合并重组,再加上中国便宜家具大量进来,这里丢了好几万个工作岗位。
北卡罗来纳州以前在家具行业可是响当当的角色,直接被叫做“世界家具之都”。
但这些年日子不好过,外包把厂子迁走,企业合并重组,再加上中国便宜家具大量进来,这里丢了好几万个工作岗位。
好多老企业比如HenredonFurniture、DrexelHeritage,要么被收购,要么直接破产,以前热闹的工厂现在全空着。
现在关税政策变了,当地家具业想借着这个机会重新站稳脚跟,可这事到底能不能成,还得慢慢看。
北卡能成为“世界家具之都”,可不是凭空来的。
尤其皮埃蒙特地区,木材资源丰富,做家具的手艺代代传,从原材料到生产再到销售,产业链吃得很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地方家具行业最火的时候,光就业岗位就超十万个,HenredonFurniture、DrexelHeritage这些牌子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他们的产品能占美国本土市场近四成份额。
但2000年之后,风向突然变了。
美国家具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把生产基地往亚洲、拉美那些劳动力便宜的地方迁。
这一迁,北卡本地的工厂就遭了殃,一个接一个地关门。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中国家具的冲击来得更猛。
2000到2010那十年,中国往美国出口的家具,从32亿美元一下子涨到186亿美元,又便宜质量又说得过去,消费者自然愿意买。
北卡本土品牌的市场被挤得越来越小,好多老牌子扛不住,要么没了要么被收购,以前机器轰鸣的工厂,现在只剩空荡荡的厂房。
更麻烦的是,人也跟着走了。
1990到2010年,北卡家具业的就业人数从9万掉到3万,超过六成的工人只能转行。
这些人里,好多是会精细木工、会软体家具缝纫的熟练技工,他们一走,那些靠多年经验积累的手艺也跟着没了。
本来想,等行业好转了再把这些手艺捡起来,后来发现根本不行,手艺这东西搁久了就废了,这也给现在想复兴的北卡家具业,埋下了最大的隐患。
聊完北卡家具业怎么一步步冷清下来,再说说现在的情况。
关税政策一出来,不少人觉得这是个转机,但实际操作起来,麻烦事一点没比以前少。
之前美国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提过,想让北卡的家具生产重新起来,还说要对不在美国生产家具的国家收高额关税。
今年年初,这政策真落地了,美国对木材、软体家具、厨房橱柜这些产品,收了25%的新关税,中国、越南、印度这些主要的家具进口来源国,都在这个范围里。
政策一出来,企业们赶紧跟着调整。
巴塞特家具的CEO罗伯特・斯皮尔曼说,他们以前一半的面料都从中国进口,现在只能大幅减少;虽然公司八成的批发出货都在美国生产或组装,但今年七月还是被迫涨了零售价格。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进口零部件的关税一涨,成本就上去了,企业要么自己扛着少赚点,要么就只能让消费者多花点钱,怎么选都难。
伊森・艾伦这个上市公司,做得更细致些。
2025年他们销售额超6.14亿美元,在北卡梅登和老堡都有自己的工厂。
他们采取的策略是“核心原料本土化,非核心部件海外买”,七成五的家具在北美生产,剩下的二成五,从印度尼西亚的合作工厂,还有墨西哥、洪都拉斯新建的工厂拿。
这几年为了降低成本,他们还关了不少仓库,裁了35%的员工,今年还要再裁5%到6%。
这么做确实能让企业更灵活地应对成本压力,但裁员裁多了,后面缺人又成了新问题。
关税虽然能帮本土企业挡一挡海外廉价家具的冲击,但现在的家具行业,全球产业链早就绑在一起了,企业还是会受影响。
更头疼的是,没人干活。
费尔菲尔德椅业的负责人迪克森・米切尔说,想重建北卡家具业,得有新一代的工匠,但现在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干这个。
创业者科琳・贝内特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她开新工厂的时候,本来想招些年轻工人,后来发现根本招不到,她坦言“没有23岁的年轻人会说‘我毕业后想当一名软体家具工匠’”,这话听着无奈,但也是实情。
现在北卡家具行业的岗位空缺率有15%,其中超过六成都是缺熟练技工。
贝内特为了避开关税上涨带来的额外成本,只能提前空运面料这些零部件;她还尽量从北卡本地的供应商手里买材料,想生产些中产阶级能承受的沙发和椅子。
她有句话说得挺形象,“如果森林大火中你是最后一棵树,你就是最高的那棵”,这份坚持确实让人佩服,但想真的把北卡家具业拉回来,光靠几个人的坚持远远不够,最核心的人才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是空谈。
说到底,北卡家具业这几十年的起起落落,就是全球化浪潮下传统制造业的一个缩影。
从“世界家具之都”的辉煌,到外包和进口冲击下的冷清,再到现在靠关税想重新站起来,每一步都不容易。
关税能帮着挡挡进口产品的冲击,让本土企业喘口气,但全球产业链的影响躲不开,企业该面对的成本压力还是在。
而最关键的,还是没人干活的问题,年轻人不愿入行,老手艺传不下去,企业再怎么调整策略,也像是没了发动机的车,跑不起来。
想让“世界家具之都”真正变回以前的样子,光靠政策支持不够,还得有人愿意培养新一代的工匠,也得让年轻人看到这个行业的希望。
科琳・贝内特这些创业者的尝试,确实给行业注入了一点活力,但这条路还很长,能不能走通,还得看后面能不能把人才这个最大的缺口补上。
来源:念寒尘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