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888一桌的婚宴,端上来的德国咸猪手还带着塑封袋的痕迹,这事儿说出去谁信?
8888一桌的婚宴,端上来的德国咸猪手还带着塑封袋的痕迹,这事儿说出去谁信?
可真就这么发生了。
上海中优城市万豪酒店,挂着五星级的牌子,承诺“100%无预制菜”,结果后厨一翻,冷冻虾、八宝饭、熟成肉,全是从冷链里解冻出来的。
不是你没吃过预制菜,是你以为花这么多钱,至少能吃到点“活”的东西。
没人反对用预制菜,但你得说清楚。
你买的是现炒的仪式感,不是拆包装的便利性。
酒店不是超市,婚宴不是团餐,三十七万的消费,换来的不是舌尖上的尊重,而是被当成了流量韭菜。
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愿意为服务、为环境、为信任多掏钱,但绝不买账于“表面光鲜、里子空空”的营销话术。
市场监管局去年年底就盯上这事儿了,32%的高端酒店在预制菜问题上玩文字游戏,14起立案,万豪只是其中一个。
不是说预制菜不安全,是它被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当它悄悄取代了厨师的火候、食材的新鲜、上桌前的最后一道人工处理,那它就不再是效率工具,而是诚信的缺口。
最讽刺的是,酒店一边被曝光,一边还在大众点评上挂着七八千到一万三的婚宴套餐,照卖不误。
罗永浩转发了视频,播放量两千多万,可没人因此停售。
问题不在一桌菜,而在整个行业对“高端”两个字的滥用。
你标榜的“匠心”,是真正在厨房里熬汤,还是在PPT里画饼?
中国饭店协会刚出的新规,明明白白写着:五千块以上的宴席,禁用即热型预制菜;冷菜、海鲜,不准碰;用了,必须标清楚。
这不是道德绑架,是底线重建。
你卖的是服务,不是物流配送单。
消费者要的不是“便宜的精致”,是“值得的真诚”。
有人问,那以后怎么避坑?
其实很简单:订之前,白纸黑字写进合同,问清楚哪些是现做,哪些是预制品;拍视频,留证据,别等吃完了才后悔;遇到推诿,直接打12315,别怕麻烦。
不是每个酒店都敢明目张胆地骗人,但只要有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事就永远不会少。
说到底,我们不是在反对科技,是在反对欺骗。
当一个酒店连“我们用了预制菜”都不敢说出口,那它真正怕的,不是法律,是消费者一旦清醒,就再也不愿为它的虚名买单了。
来源:泰安 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