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在黔东南州黄平县寨碧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清华既是载誉无数的全国劳动模范,更是村民心中那本行走的“活法典”、公认的“主心骨”。他将法治精神融入乡村治理的毛细血管,成为“法治乡村”建设路上一位敢拼善治的标杆。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在黔东南州黄平县寨碧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清华既是载誉无数的全国劳动模范,更是村民心中那本行走的“活法典”、公认的“主心骨”。他将法治精神融入乡村治理的毛细血管,成为“法治乡村”建设路上一位敢拼善治的标杆。
在他的带领下,寨碧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等60余项荣誉;个人也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民调解能手”等50多项称号。2024年,王清华作为全省优秀“法律明白人”代表,参加全国及省级“法律明白人”示范培训班并作经验交流;获省委依法治省办、省司法厅推选参评全国“2024年度法治人物”。
真学笃行,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上世纪90年代,寨碧村经济落后、治理混乱,村民法治意识淡薄,矛盾纠纷频发,尤其像山林土地确权、家庭财产分割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更是如此。王清华认识到要彻底解决好问题,必须做到依法依规,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此后,王清华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土地、物权、婚姻家庭等涉及村里矛盾较突出领域的法律法规,虚心向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律师请教,逐渐成为村民信赖的法律“土专家”。他善用法律知识化解纠纷,以案说法、以理服人,在群众中赢得了口碑。
在长期的调解工作中,王清华发现,消除矛盾的关键在于早预防、早发现、早介入,他建立外出务工人员联络服务机制及时发现婚恋、劳资等纠纷,实行矛盾纠纷线索举报奖励,提高群众举报线索的积极性。
经过长期实践,他总结出“早预防、早排查、早发现、早调解、早汇报、早化解+回头看”的“六早一回头”工作法,做法得到省委政法委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图片王清华工作照
众智共建,从“独行快”到“众行远”
单打独斗难以实现乡村善治。王清华推动组建7支80余人的“法律明白人”队伍,走进农户开展法治宣传,收集社情民意。他还创立“组——片区——村调委会——村‘两委’”四级调解机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近五年来,寨碧村成功化解土地、劳资等各类纠纷200余起,为村民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2023年以来,重大纠纷调解实现化解率与满意度“双百”,牢固守护“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金字招牌。
除了在村里培养“法律明白人”,王清华还注重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培养法治带头人。他组织成立11个工会小组,每年春节对小组长开展劳动权益、事故赔偿、留守未成年人关爱等法律培训,为在外乡亲提供就近法律援助。
2022年,在浙江某机械加工厂务工的村民王某因工伤事故导致食指被切断,起初用工方只负担医疗费用,对赔偿问题只字不提。王清华在村法律顾问指导下,发动集体的力量为王某合法维权出谋划策。最终在工会小组的指导帮助下,王某通过当地劳动监察部门和司法行政机关合理合法地争取到了工伤赔偿金和误工费等合计30余万元。
法治护航,从“三治融合”到“乡村全面振兴”
王清华积极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治理体系。在自治方面,健全村民代表大会、议事会等组织机制,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推进村务财务公开,引入第三方审计,保障村民知情权与监督权。
法治方面,重点培养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成为“法治带头人”,推动《民法典》《土地法》等融入村务管理全流程。通过村广播、微信群、法治案例解读普及法律知识。
德治方面,村里投资建成法治文化长廊和法律图书室,修订《寨碧村村规民约》,倡导婚丧简办、礼金上限,培育文明乡风。王清华还盘活闲置校舍,创办全省唯一村级民办高级中学——黄平纪念高级中学,注重法治教育,实现“教育一人,改变一家,影响一片”。
王清华积极创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引进企业5家,总投资1200万元,带动就业120余人。在他带领下,寨碧村集体经济从2004年负债0.5万元跃升至2024年收入超4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由2500元增至2.3万元。
2021年村干部换届时,本可以退休的王清华,在村民多次呼吁和镇党委的支持下,全票当选连任。他在村民代表会上动情地说:“只要在岗一天,就一定竭尽全力建设好寨碧村。”
三十五载基层坚守,王清华初心不改,以实际行动践行“法治为民”的理念,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寨碧模式”。
如今年近七旬,王清华仍然每天穿梭在村委会和群众、群众和群众之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服务群众。
贵州日报天天眼新闻记者 何永利
一审 汪韵
二审 田洋
三审 孙晓蓉
来源:天眼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