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中国书法圣地的传承与蝶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8 11:06 2

摘要:为数不多位于闹市,又隐于山林中的艺术瑰宝珍藏宝地……在南京市浦口区求雨山巅,四座纪念馆掩映于竹林之间,这里珍藏着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适、萧娴四位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大师的近千件艺术珍品。这里被总称为南京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

为数不多位于闹市,又隐于山林中的艺术瑰宝珍藏宝地……在南京市浦口区求雨山巅,四座纪念馆掩映于竹林之间,这里珍藏着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适、萧娴四位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大师的近千件艺术珍品。这里被总称为南京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

享誉海内外的“金陵四老”的艺术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的书法作品也为当代带来了深刻的文化启示与思考。

作为全国少有的群体文化名人纪念馆,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历经三十年发展,从艺术收藏的“静态守护者”转型为文化传播的“动态实践者”,为传统书法艺术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创新样本。

传承:求雨山上构筑书法艺术圣地

探访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一次灵魂的洗礼。这里不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还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四座纪念馆分别呈现汉唐、明清、民国建筑风格,与山间亭台、竹林景观浑然一体,欣赏竹林里的古典园林的同时,触摸“金陵四老”的艺术脉络,“移步换景”,美不胜收………………自1992年“当代草圣”林散之纪念馆率先落成,至2006年四馆全面竣工,浦口主城风景秀丽的求雨山上,60亩园区构筑起了书法艺术圣地,并珍藏了近千件大师级书画珍品。5200平方米展馆内,恒温恒湿系统的引入,让林散之《论书绝句十三首》、高二适《兰亭序真伪再驳议》等144件珍贵文物得以科学存续,并向公众展示。

馆长陈平告诉记者,近年来,依托“中国书法金陵论坛”“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雨山问道”“浦邑名家”等品牌活动,纪念馆累计举办学术研讨活动40余场,出版研究专著10余部。2023年以来,“适吾所适——高二适遗墨展”“百年巨匠·百年史诗——百位大师风采特展”等展览陆续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展出,推动地域性艺术研究走向全国视野。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计划开展“草法双圣”林散之与高二适书法艺术展览,形成“展览+研讨+出版”的立体学术链条。

突围:探索传统文化活化新路径

5月13日,清新淡雅的竹林咖啡店——“卿·请坐”文化体验首店内,悠闲地坐着几位远方的游客。通过“文化IP+首店经济+体验消费”的深度融合,该店以园林式空间、沉浸式雅集、书法下午茶等场景,将传统文人生活美学融入现代消费场景,成为喜爱书法的年轻群体、摄影爱好者的“文化打卡地”。

“90%的人都不知道的草圣林散之的故事”“百young非遗计划小吴馆教你鉴赏草书”……活跃在短视频领域的“小吴馆(求雨山)”抖音号、微信等视频号,由95后副馆长吴自强亲自上阵“出演”。新颖奇特的互联网思维也吸引了全国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和网民,涌进这座宝藏博物馆。

这些都是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打破传统财政路径的依赖,在破立并举中闯出新天地的缩影。该馆构建“学术价值+市场运营”双轮驱动机制,通过“主题展览+文创开发+品牌合作”新模式,开创了“以展养展”新格局。

除了“卿·请坐”文化体验首店以外,纪念馆以“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为理念,将“浦口文旅小店”引入馆内,并反哺浦口文旅各处小店,将书法碑刻、文房雅器等元素转化为潮流文创、国潮伴手礼,构建南京“可带走的书法记忆”,为“中华书法圣地”品牌注入时尚化、生活化的时代内涵,实现角色升级。

创新“展览+拍卖”联动模式,打造了“观赏—认知—消费”的完整体验链条。一方面举办“高山仰止·百年不孤——金陵四老书画精品拍卖会”“林家藏林——纪念林散之诞辰125周年暨林筱之逝世一周年艺术专场”等展拍活动,通过沉浸式预展、专家导览讲座、艺术价值解析等配套内容,向大众普及“金陵四老”艺术脉络,培育潜在收藏群体;另一方面借助拍卖平台的市场定价机制与传播辐射力,实现书画珍品的价值发现与文化影响力破圈,形成“展览提升学术高度、拍卖扩大市场广度”的双向赋能。

正在策划中的“草法双圣”林散之与高二适书法艺术展览,还计划通过文创销售、合作冠名等多元渠道实现“以展养展”,逐步形成展览项目的自我造血能力。

致远:书写文化赋能城市新篇章

近年来,浦口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四馆进行了全面提档升级;在“修旧如故”原则下,完成了建筑的修缮与设备更新。同时,纪念馆积极争取到了国家文物局的专项资金,对展厅实施了预防性保护改造,使该馆成为浦口首个达到国家博物馆展陈标准的专业场馆。

在科技与文化深度交融的今天,纪念馆正经历一场从“文物仓库”到让更多文物“活起来”的革命。馆方透露,在数字化浪潮下,纪念馆还将启动“智慧博物馆”建设,运用AR技术还原大师创作场景,开发虚拟展览空间;联合高校推出“书法数字藏品”,探索传统文化在元宇宙时代的表达方式。与此同时,持续深化教育功能,深耕“雨山研学”公共教育品牌,计划年举办书法研学、亲子体验活动30余场,惠及中小学生超万人次。未来,纪念馆还计划与南京“世界文学之都”建设联动,策划“汉字艺术国际巡展”,推动中国书法美学走向世界。

如今的求雨山,已发展成为集艺术展览、学术研究、教育传播、文创开发、文旅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高地。未来,纪念馆将继续深耕书法艺术沃土,以更开放的姿态推进跨界融合,以更创新的思维激活文化基因。通过打造“中华书法圣地”品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征程上,书写更加壮丽的时代华章。

林散之《江浦春修图》国画长卷

1955年4月,时年58岁的林散之先生有感而发,欣然提笔,饱蘸激情,历时15天创作了这幅《江浦春修图》国画长卷。这一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采用的是横贯江浦沿江大堤全景式构图和半工半写的技法,以万里长江和沿岸的群山为背景,气势磅礴,场面宏伟,生动再现了1954年大水后原江浦县人民兴修水利、改造河山的壮观场面。

林散之《江浦春修图》(局部)

画面上共有各类劳动者635名,房屋53间,几十头毛驴和牛等等。画中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挑土的、打夯的、运粮草的、送信的。值得一提的是,林老当时是亲自参与抢修圩堤的一员,所以他把自己也画入了这幅画里面。加上,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的人流,整个画面显得生机勃勃、大俗大雅、自然和谐。因为这幅画与北宋张择端的市井风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故而被史学界称为“当代清明上河图”。

来源:江南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