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不会写代码,就读不懂大模型,你不会玩电路,也就做不了机器人和芯片;就算你能在“豆包”上恶搞一下女朋友,但真要你参与到这个行业,可能连提示词工程师这种基础工作也做不了。
最近大家都在聊十五五规划,内容很多,但未来五年的两条主线是越来越清晰,一条是新质生产力,另一条是科技创新+实体经济。
好消息是,下一轮的财富密码已经给所有人展示明白了;坏消息是,这波科技浪潮似乎离普通人越来越远。
为什么这么说?
你想啊,科技越发达,门槛就越高。
你不会写代码,就读不懂大模型,你不会玩电路,也就做不了机器人和芯片;就算你能在“豆包”上恶搞一下女朋友,但真要你参与到这个行业,可能连提示词工程师这种基础工作也做不了。
就这么说吧,未来几年和房地产时代完全是两个概念。
过去是地产商拿地,农民工盖楼,普通人即便炒不起房子也能做做装修;哪怕到了互联网时代,年轻人还能开网店、拍短视频、卖表情包,门槛是有,但努努力也能勉强参与。
而未来五年的关键词是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智能制造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听着像是要把未来世界搬进现实一样,但稍微一琢磨就能发现,这些领域大多和科研机构、互联网大厂以及地方政府强相关。
虽然也不能说和普通人一点关系没有,但如果你不拿个计算机、半导体博士啥的,核心圈子恐怕是进不去了。
所以问题就来了,如果十五五的规划里,科技是主线,那普通人到底还能干什么?这波看似高冷的科技革命,会不会也有适合你我的财富入口?
先说下我的理解,每一轮技术革命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个浪花就把你拍在了沙滩上,每代人都有阶段性的失落和迷茫,但那些最后真赚到钱的,从来不是造机器的人,而是能把技术变成生活的人。
互联网时代如此,AI时代也不会例外。
要想更好的理解十五五这场科技革命会带来什么,咱们不妨先回头看看上一次的互联网浪潮是个什么场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也就是中国刚刚接入互联网的时候,全国上网人数还不到一千万,家用电脑属于奢侈品,宽带拨号还要排队申请,那些会玩红警、能用五笔输入法打字的就算是“高科技青年”了。
但短短十年时间,互联网就把所有行业都重写了一遍。
2003年淘宝上线,08年天猫崛起,到2012年双十一一天爆卖191亿元,随后互联网创业开始井喷,传统商业模式一个接一个被颠覆,那一年中国电商的交易额已经超过美国,普通人点一下鼠标就能去做全国生意。
2009年之后,内容平台开启新赛道,一个北漂记者写写公众号文章,月入好几万;等到短视频爆火,那些能整活又没啥正经工作的人一夜成为网红,就算在家带娃的宝妈,也能靠吐槽生活赚点零花钱。
截止到2024年,中国注册的自媒体账号总数达到15.5亿个,职业主播超过了1500万,保守估计,靠自媒体能养活全家人数超过了600万。
而这些人,包括我在内,根本分不清啥是JAVA、啥是C++,他们靠的是互联网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你也可以理解为,互联网不是让你变成职场码农,而是重构社会分工。
有人做服务、有人做内容,也有人在做背后的供应链系统,技术变成了基础设施,普通人反而能在这些基础上做更赚钱的事。
如果把思维再打开点,你看2014年之后,也就是互联网造富最疯狂的那段时间,很多大厂牛马突然间就变成城市中产,他们开始喝精品咖啡、热衷跑步、健身,甚至跑到熊都不去的无人区证明自己的人生是旷野。
于是民宿、咖啡馆、露营基地、汽车租赁全火了,你不去川西都很难理解,随便一个峡谷就有星空帐篷,但凡能叫出名字的山头就有车流攒动,你在山脚下住着,都能叫上一份回锅肉的外卖,互联网改变了消费习惯,而消费习惯造就了新的行业。
所以技术从来不是直接分蛋糕的那个人,它只是改写了游戏规则,让蛋糕从一个盘子换到另一个盘子。
房地产时代,赚的是预期;互联网时代,赚的是流量。那下一个AI时代呢?
国家把方向定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还提出到2030年数字经济要占到GDP的一半以上,所以不难理解,接下来的那块蛋糕,会在AI、数据、智能制造这些赛道上重分一次。
当然大家最怕的,就是AI会干掉一切重复性的工作,凡是有标准、有流程、能被总结成模版的事情,AI都会比你做的快,输出还更稳定。
这就跟当年工厂大规模自动化的效果类似,机器越先进,需要的人力就越少,之前是替代工厂工人,现在是把所有靠熟练度吃饭的岗位全部吞掉。
那普通人还有没有增长性很好的赛道呢?
当然有,而且会越来越多。
十五五规划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你要看到,科技升级的背后,其实是社会分工的换挡。AI让效率越来越便宜,而创造力、情绪价值和审美判断,是机器永远模仿不了的。
接下来的五年,中国的财富效应会因为这一点发生巨大转变。
过去几十年,咱们的发展模式主要靠投资-出口-房地产拉动,目标很单一,就是疯狂追赶,加快建设,丰富社会的物质财富,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于是大家花钱的方向也主要集中在吃穿住行,完全是为了生存在消费。
但现在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未来五年还会持续提高,2030年大概会迈入1.8万到2万美元区间,这在经济学里被称为准发达国家阶段。
这个阶段的最大特征,不是买得起房子,而是关注体验型消费,比如健康、教育、旅游,总之就是把钱花在各种能让自己开心的事。
你看,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这个区间,便利店、咖啡馆、主题餐厅遍地开花,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飙升到70%。人们开始为仪式感买单,周末短途旅行、偶尔还要北海道滑雪、带全家看场球赛。
韩国在90年代后期经历了同样阶段,像什么美妆、医美、健身、韩流文化开始迅速崛起。
收入越高,大家就越愿意为体验付费,这是一种普遍规律,而且已经在中国上演,比如陪爬泰山的大学生,帮病人挂号、排队的陪诊师,还有旅游搭子、陪伴型摄影师等等,更不要说那些游戏主播、脱口秀王者,他们可能在以前的主流价值观里是loser,但现在不仅过得很好,收入还远超身边的同龄者。
所以你会发现,体验经济和传统工业的思路完全不一样。
以前的70、80后,大多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骨子里向往的是绝对安全,于是要疯狂做题、进入大厂,最好是混个公务员身份,这辈子就算拿到长期饭票了。他们最大的焦虑,是跨越阶级,不仅自己要往上走,下一代也一刻不能停。
在这种价值观高度重合的环境里,所有人的成功目标被预制了,发展路径也几乎一样,大家都在有限的赛道上拼命狂奔,卷着卷着就变成了现在这种情况。
但90后、00后不太一样,他们的生活相对富足,大概率不会出现生存的危机感,所以也不需要按照传统观念疯狂压榨自己,成功的方式也不再仅限于去大厂、考公务员,而是追求个性化和自我实现。于是你就看到了,社会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小众化、碎片化,年轻人也不愿意进厂更不会去打螺丝,他们想要快乐地过完这一生。
所以吧,别再把产业升级只理解成芯片、AI和算力中心,那些是国家层面考虑的事情,而在普通人的世界里,升级的不是技术而是生活方式。
你看苏超为什么这么火?
大家不是为了看球星,更不懂什么是战术,而是为了跟着一群人喊,深度参与到这个城市的集体荣誉。
这可能就是未来服务业的主要方向,不只卖产品,还要卖情绪。
未来五年,AI会干掉大部分的重复性工作,但人跟人之间的那点感觉,只会越来越贵。虽然这件事不可能瞬间完成,但这是一种趋势,一旦形成就会慢慢改变社会的总体形态,内卷的根源也会渐渐铲除。
当更多人开始追求发展的多样化,市场也会催生出更多元的经济元素,这才是未来几年普通人能接触到的机会。
科技升级也许会让一部分人找不到存在感,但那些敢于尝试的,往往得比大多人活的更好。
此文完。
来源:不严肃问题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