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范丞丞戴着绿巨人面具吃淀粉肠,被粉丝一眼认出,不是因为他演技好,而是因为他的走路姿势太有辨识度了——像一只穿了克罗心上衣的企鹅,摇摇晃晃,却自带BGM。
范丞丞戴着绿巨人面具吃淀粉肠,被粉丝一眼认出,不是因为他演技好,而是因为他的走路姿势太有辨识度了——像一只穿了克罗心上衣的企鹅,摇摇晃晃,却自带BGM。
这不是偶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人设突围”。
工作室当天就放出花絮,原来这是《青春环游记6》的录制片段,黄新淳是搭档,欢乐谷是舞台,淀粉肠是道具,而真正的主角,是“普通人范丞丞”这个标签。
没人料到,一个cosplay的路人镜头,能撬动6亿阅读量、18万新增粉丝、400%的淀粉肠销量。
更没人想到,一个吃烤肠的动作,成了Z世代追星的新仪式。
粉丝不是在追明星,是在追一种“真实感的幻觉”——他戴上面具,却藏不住纹身;他想低调,却把走路姿势变成了签名。
这背后,是内娱营销的一次范式革命。
过去是预告片、海报、采访,现在是“路透即内容”。
节目组不靠剪辑讲故事,靠的是明星在非表演状态下的失控感。
你越想隐藏,观众越想拼图。
范丞丞的克罗心上衣、手背纹身、脚踝的运动袜,全成了线索。
粉丝不是在看绿巨人,是在玩一场真人版“密室逃脱”:找出“谁是范丞丞”。
品牌也嗅到了气味。
欢乐谷连夜推“同款淀粉肠打卡”,双润公司紧急加印明星同款包装,克罗心悄悄在官微放出“范丞丞同款春季上衣”预售链接——这不是广告,是用户自发的种草。
当明星不再“演”人设,人设反而自己长出来了。
最妙的是,范丞丞自己也没想太多。
他在直播里笑称:“下次cos得把脚趾甲也包起来。
”然后当场演示改良版“企鹅步”,还加了点芭蕾的转圈。
这不是回应,是反讽。
他用荒诞解构了流量逻辑:你们不是想看我吗?
那我就演得更像一个“不像明星的明星”。
这事件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教材,是因为它戳中了当代人的情感饥渴。
我们厌倦了完美人设,厌倦了滤镜下的微笑,厌倦了“我很好”的假象。
我们渴望看到一个会笨拙、会出错、会边吃边笑的真人——哪怕他穿着绿巨人皮。
范丞丞没想当英雄,他只是去吃根肠。
可偏偏,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就是那个敢在公共场合吃淀粉肠、还被认出来的“不完美英雄”。
他不是靠演技爆红,是靠“不装”出圈。
下一次,当另一个明星在地铁站吃煎饼果子被拍到,别急着骂营销。
也许,他只是想告诉你:我也饿,我也怕冷,我也想当个普通人。
而你,早就准备好为这种“真实”买单了。
来源:敏锐山雀O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