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刷到一条新闻:14岁的女孩连续一周躲在房间不出来,吃饭要妈妈端进去,作业也不写,妈妈以为她“闹脾气”,忍不住骂了句“你怎么这么矫情”,结果女孩当晚就留了纸条说“活得太累了”。还好妈妈及时发现,才没酿成悲剧。
前阵子刷到一条新闻:14岁的女孩连续一周躲在房间不出来,吃饭要妈妈端进去,作业也不写,妈妈以为她“闹脾气”,忍不住骂了句“你怎么这么矫情”,结果女孩当晚就留了纸条说“活得太累了”。还好妈妈及时发现,才没酿成悲剧。
后来心理医生说,女孩早就发出过“求救信号”:之前总说“不想上学”,夜里偷偷哭,甚至把喜欢的漫画书都扔了,可妈妈只当是“青春期叛逆”,没当回事。
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小,哪有那么多烦心事”,可实际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远没我们想的那么强。当他们发出这些信号时,不是“任性”,而是在悄悄喊“救命”,再忽视,可能就真的晚了。
同事家的儿子以前特别爱干净,每天都会把书桌收拾得整整齐齐,还会主动帮妈妈扫地。可去年开始,孩子突然像换了个人:房间乱得像“垃圾堆”也不收拾,作业拖到半夜也不写,连最喜欢的篮球都懒得碰,妈妈骂了好几次“你怎么这么懒”,孩子也只是低着头不说话。
直到后来孩子在作文里写“我觉得身体里像灌了铅,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同事才慌了神,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才知道孩子有轻度抑郁。
孩子突然“变懒”,不是“偷懒”,而是心理能量耗尽了——以前能轻松做到的事,现在要花很大力气,甚至根本做不到。如果家里的娃突然不爱整理、不写作业、不喜欢玩了,别先骂他“懒”,蹲下来问问他“是不是觉得累了”,可能他正在用“偷懒”的方式,向你求救。
邻居家的小姑娘5岁时,总说“肚子疼”,去医院检查了好几次,都没查出问题。每次要上幼儿园,就疼得更厉害,妈妈以为她“不想上学装病”,硬拉着她去,结果孩子在幼儿园哭了一整天,还吐了。
后来咨询了儿童心理师才知道,孩子是因为怕幼儿园的小朋友欺负她,又不敢说,心里的害怕就变成了“肚子疼”。从那以后,妈妈每天送孩子时都会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一定要告诉老师,妈妈也会保护你”,慢慢的,孩子的“肚子疼”就好了。
孩子不会像大人一样说“我心里难受”,他们会把心里的痛苦,变成“身体不舒服”:比如头疼、肚子疼、恶心,去医院查不出问题,可一到特定场景(比如上学、见陌生人)就会发作。这时候别骂孩子“装病”,多问问他“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事了”,他可能正在用“身体不舒服”,告诉你他很害怕。
朋友的儿子10岁时,突然变得特别“叛逆”:故意把水杯打翻,作业写得乱七八糟,甚至在墙上乱涂乱画。朋友气坏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孩子反而更过分,有次还把朋友的手机摔了。
直到有次朋友跟孩子谈心,孩子哭着说“我故意惹你生气,是想让你多看看我,你每天都在玩手机,根本不管我”,朋友才恍然大悟——那段时间她工作忙,每天回家就玩手机,很少跟孩子说话。
孩子故意“惹你生气”,不是“叛逆”,而是想用“坏行为”吸引你的注意:他知道“乖乖听话时你不会理我”,所以才故意犯错,哪怕换来的是你的打骂,至少你“看见”他了。如果家里的娃突然变得“爱惹事”,别先发火,想想最近是不是忽略他了,他可能正在用“调皮”的方式,求你多陪他一会儿。
我女儿8岁时,有次我半夜起来喝水,发现她躲在阳台偷偷哭,眼睛都肿了。我问她怎么了,她却说“没事,就是眼睛进沙子了”。后来我翻她的日记本才知道,她在学校被同学嘲笑“胖”,不敢跟我说,怕我骂她“这点小事都哭”。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会跟她说“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可以跟妈妈说,就算哭也没关系”。慢慢的,女儿遇到不开心的事,都会主动跟我讲,再也没躲着偷偷哭了。
孩子躲着你哭,不是“娇气”,而是怕你“不耐烦”:他们听过你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别哭了,真烦”,所以不敢在你面前哭,只能躲起来偷偷发泄。如果发现孩子总躲在房间、阳台哭,或者眼睛红红的却不说原因,别骂他“矫情”,给她一个拥抱,告诉她“妈妈在”,他可能正在用“偷偷哭”的方式,向你求救。
表姐家的女儿12岁时,突然变得不爱吃饭,以前能吃一碗米饭,现在只吃几口就说“饱了”,不到半年就瘦了10斤。表姐以为她“挑食”,变着花样做她爱吃的,可孩子还是不吃,甚至看到食物就恶心。
后来带孩子去看医生,才知道孩子是因为考试没考好,被爸爸骂了句“你怎么这么没用”,心里难受,就用“不吃饭”的方式惩罚自己。
还有些孩子,会用“暴饮暴食”来缓解痛苦:比如一次吃好几包薯片、喝好几瓶饮料,明明已经很撑了,还在往嘴里塞。不管是“不吃饭”还是“暴饮暴食”,都不是“挑食”,而是孩子在用食物“控制痛苦”——要么用“饿肚子”惩罚自己,要么用“吃”来填补心里的空缺。如果家里的娃突然改变饮食习惯,别逼他“多吃点”或“别吃了”,多跟他聊聊“最近是不是有不开心的事”,他可能正在用“吃饭”的方式,告诉你他很难受。
最让人揪心的,是孩子说“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好”。很多家长听到这话,第一反应是“你怎么能说这种话”“是不是欠揍了”,可孩子说这话时,不是“开玩笑”,而是真的觉得“撑不下去了”。
之前看到一个案例:13岁的男孩跟妈妈说“活着太累了,不想活了”,妈妈骂他“胡说八道,我白养你了”,结果男孩当天就从楼上跳了下去。后来妈妈在他的书包里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跟妈妈说了,可她不听”。
如果孩子说“活着没意思”“不想活了”,哪怕只是随口一提,也别不当回事,更别骂他。这时候一定要抱着他,跟他说“不管发生什么,妈妈都在,我们一起想办法”,然后赶紧带他去看心理医生——这是孩子最直接的“求救信号”,再忽视,可能就真的没机会了。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的更“懂事”,他们不会轻易麻烦大人,只有当自己真的撑不住时,才会发出这些“求救信号”。可很多家长,总把这些信号当成“叛逆”“矫情”“偷懒”,骂孩子、逼孩子,反而把孩子推向更危险的边缘。
养孩子,不仅要关注他的成绩、身体,更要关注他的“情绪”。如果家里的娃发出了上面这些信号,别先指责,先停下来,听听他的心里话。有时候,你的一句“我懂你”“我在”,就能把孩子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
来源:奈斯小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