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国庆假期刚过,我们的手机就被“双十一”预售刷了屏。京东10月9日开跑,抖音战线拉到57天,天猫也提前到10月15日启动——这个原本属于11月11日的购物节,为什么越来越像“双十月”了?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吴刚
今年国庆假期刚过,我们的手机就被“双十一”预售刷了屏。京东10月9日开跑,抖音战线拉到57天,天猫也提前到10月15日启动——这个原本属于11月11日的购物节,为什么越来越像“双十月”了?
今天,我们就用经济学理论,来看看这场“提前赛”背后藏着哪些门道。
经济学中有个重要概念叫“需求平滑”。传统“双十一”的单日集中爆发,本质上是一种人为制造的需求峰值,会导致严重的资源错配:物流爆仓、服务器宕机、人力短缺。这种峰值运营的边际成本极高——每多处理一单的成本都在快速上升。
平台延长周期,实际上是在通过时间套利实现需求的跨期优化配置。将57天或31天的促销期视为一个连续函数,平台可以利用动态定价和库存管理,让资源利用率更接近帕累托最优。数据印证了这一点:2024年“双十一”订单峰值被有效分摊,物流配送效率提升约20%,而参与用户规模反而创了新高。
这符合科斯定理的逻辑:当交易成本足够低时,市场会自发找到最优配置。AI技术的应用,正是在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和匹配成本,让这种跨期优化成为可能。
从双边市场理论看,“双十一”本质上是电商平台协调“消费者-商家”两端的博弈场。平台延长周期,实际上是在重新调整交叉网络效应的激励机制。
对消费者端,拉长周期降低了时间约束带来的决策压力,减少了非理性冲动消费的负外部性:对商家端,头部企业通过按单备货降低了库存持有成本,这符合及时生产理论的精髓。
但这里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即中小商家面临的搜寻成本和流量获取成本却在上升。这是因为平台在存量竞争下,需要通过价格歧视机制(流量竞价、广告位)来平衡收益,导致了信息租金向平台集中。天猫38%、京东20%的市场份额分化,正反映出这种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双重作用。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监管介入矫正市场失灵,通过反垄断政策和算法透明化要求,降低平台的信息优势,这也是近年来政策着力的方向。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传统“双十一”的单日狂欢利用了消费者的羊群效应和损失厌恶心理——“错过就是亏”的紧迫感制造了非理性繁荣。
但随着电商常态化,消费者的参照点发生了迁移。当促销变成常态,锚定效应减弱,消费者开始以平常心进行跨期比较,这是一种市场成熟的标志。延长周期恰恰适应了这种理性预期的转变。
从产业组织理论看,电商市场已从伯特兰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天猫、京东、抖音、拼多多各占不同份额,说明市场正在形成异质化均衡:即时零售、直播电商、跨境购物……每个平台都在构建独特的商业生态系统。
这种“生态战”本质上是一场协同演化游戏,平台不仅要优化自身效率,还要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韧性。“双十一”作为年度压力测试,倒逼着物流、支付、数据安全等配套设施持续升级,这种创新外溢效应正是数字经济的价值所在。
可见,“双十一”越来越早,不是简单的促销前置,而是市场在新约束条件下寻找新均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虽有阵痛,但方向是清晰的,即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制度完善矫正市场失灵,最终实现消费者、商家、平台的多方共赢。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