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爆大突破!基因编辑猪硬抗猪瘟病毒,或将改写全球猪肉格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6 17:22 2

摘要:这种病毒传染性极强,一旦猪场中招,猪会发烧、皮肤长斑、抽搐腹泻,15天内基本死绝。更要命的是,为了控住疫情,整群猪都得扑杀,多年心血可能一夜归零。

对养猪户来说,经典猪瘟就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刀。

这种病毒传染性极强,一旦猪场中招,猪会发烧、皮肤长斑、抽搐腹泻,15天内基本死绝。更要命的是,为了控住疫情,整群猪都得扑杀,多年心血可能一夜归零。

英国早就吃过这苦头。1966年明明已经根除了猪瘟,可之后还是多次爆发,累计扑杀了7.5万头生猪。

而在亚洲、俄罗斯、巴西这些流行地区,养殖户只能靠疫苗死扛,成本高还费人力,国际贸易也处处受限。

就在最近,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一项突破,给全球养猪业砸来了一颗“定心丸”——他们培育的基因编辑猪,接触猪瘟病毒后居然完全没事。

这场发生在实验室里的博弈,不止是个科学发现,更牵着无数养殖户的生计,甚至戳中了全球粮食安全的痛点。

这次试验是英国动物植物健康局(APHA)和罗斯林研究所联手做的,海伦・克鲁克主导了整个猪只试验环节。

他们选了8头猪,4头是经过精准基因编辑的,另外4头是普通猪做对照。然后把这8头猪一起放进英国动物植物健康局的生物安全设施里,故意暴露在经典猪瘟病毒环境中。

一周后,差别立刻显现。

对照组的4头普通猪全中招了,不仅出现了发烧、腹泻等典型症状,血液里的病毒载量还一个劲往上涨。而那4头基因编辑猪,从头到尾都健健康康,连一点感染的迹象都没有。

更关键的是安全性。科学家盯着这些基因编辑猪看了好几代,没发现任何健康问题,生育能力也跟普通猪没区别。这意味着这项技术不是“饮鸩止渴”,不会给猪本身带来新麻烦。

罗斯林研究所的克里斯汀・泰特-伯卡德博士说得实在:“这病毒对动物福利和生产力的破坏太严重了”,而这次试验,直接证明了基因编辑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很多人可能会问,这基因编辑到底是怎么做到让猪抗瘟的?其实原理说透了并不复杂,核心就是瞄准了病毒的“命门”。

科学家发现,猪体内有个叫DNAJC14的基因,这个基因会产生一种同名蛋白质。而这种蛋白质,恰好是经典猪瘟病毒进入猪细胞后,进行复制的“关键工具”——没有它,病毒就没法在细胞里繁殖扩散。

罗斯林研究所的团队就盯上了这个基因。他们没搞大动作,只是在DNA序列里改了几个碱基。就这么一点点变化,直接让DNAJC14蛋白质失去了“帮凶”作用,病毒进了细胞也只能“饿死”。

细胞实验早就验证过这个思路可行,这次用活猪做试验,算是彻底打通了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的关键一步。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DNAJC14基因不光跟猪瘟病毒有关。牛羊身上的瘟病毒复制,也得靠这个基因帮忙,只不过那些病毒导致的疾病相对轻一些,但在英国一直在传播。

现在研究团队已经在琢磨,能不能用同样的办法,让牛羊也获得这种抗病能力。要是能成,那这项技术的价值可就不止局限在养猪业了。

对养殖户来说,这项技术最实在的意义,就是能少受点损失,多赚点安稳钱。

这些年,猪瘟给行业带来的打击是实打实的。英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光扑杀就损失了7.5万头生猪,每一次疫情爆发,都有养殖户血本无归。25年前的那次英国疫情,至今还让业内人心有余悸。

而在亚洲、俄罗斯这些猪瘟流行的地方,养殖户的日子更不好过。他们得常年搞疫苗接种,又是采购疫苗又是请人操作,成本高得吓人,还得时刻担心疫苗没防住。

更要命的是疫病带来的连锁反应。一旦出现疫情,猪场要被封,猪不能卖,还要面临扑杀,前期投入的饲料、人工、场地成本全打了水漂。

就像非洲猪瘟冲击下的中国养殖户,有的因为两次疫情负债百万,彻底退出了行业。

基因编辑猪的出现,相当于给猪场加了道“铁防线”。不用打疫苗,不用天天提心吊胆防病毒,也不用怕疫情来了就得扑杀。长期算下来,能省的成本可不是小数目。

对整个产业来说,这还能减少猪肉供给的波动。这些年猪价忽高忽低,除了“猪周期”,疫病是最大的变量。

2018年非洲猪瘟就曾让全国生猪存栏量骤降28%,猪价一路飙升。要是抗瘟猪能普及,猪肉供给会稳定很多,养殖户不用赌行情,消费者也不用看价格“过山车”。

这项技术能尽快落地,还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多国都在放宽农业基因编辑的法规。

英国自己去年通过了《精准育种法案》,虽然主要是为基因编辑作物铺路,但也为动物育种打开了口子。而美国、日本、巴西这些国家,早就批准基因编辑牲畜上市了。

其实罗斯林研究所早有成功先例。他们之前搞的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猪种,被英国贝辛斯托克的美国吉纳斯(Genus)公司拿去培育,现在已经获准在美国销售,预计2026年就能正式进入市场。

有了这个先例,这次抗猪瘟基因编辑猪的商业化之路,大概率会更顺。毕竟技术原理相通,安全性也经过了验证,还能解决实际的行业痛点。

从全球趋势看,基因编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

美国有公司培育出抗热应激的短毛奶牛,印度科学家还搞出了肌肉量更高的基因编辑绵羊。这些技术本质上都是通过精准改变基因,让动物更适应养殖需求。

不过也有人担心基因编辑的风险,比如会不会出现“脱靶”导致其他健康问题,或者编辑后的基因扩散到野生种群。

但从这次罗斯林研究所的试验看,他们做到了精准编辑,还经过了多代监测,安全性有数据支撑。

随着技术推进,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摆了出来:我们到底该不该培育抗病动物?

罗斯林研究所的西蒙・利利科博士态度很明确:“如果能培育出抗病动物,我们就有道德义务去实现。”

这话不是没有道理。每年因为猪瘟,无数猪只痛苦死去,这本身就是对动物福利的损害。技术能减少这种痛苦,从伦理上讲是好事。

对养殖户来说,这更是关乎生存的大事。这些年受疫病、成本、猪周期影响,中小养殖户退出的越来越多。2018年非洲猪瘟以来,中国规模以下的散养户就减少了1300多万户。

要是有了抗瘟猪,他们抗风险的能力会强很多,不用再怕一场疫情就倾家荡产。

第三方专家也认可这种价值。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艾米丽・克拉克博士就说,数十年的基因组研究终于派上了用场,这类研究能减少养殖户的损失,是提升畜群抗病能力的重要进展。

当然,争议也存在。有人担心基因编辑会模糊物种界限,也有人怕长期食用基因编辑肉类有未知风险。但就像当年杂交水稻刚出现时也有质疑,最终还是靠实践和数据打消了顾虑。

现在全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疫病频发、人口增长的三重压力,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猪肉作为全球主要的肉类来源之一,其供给稳定直接关系到很多国家的民生。

罗斯林研究所的这项突破,本质上是用技术给农业加了层“防护网”。它不是要取代传统养殖,而是给养殖户多了一个选择,给产业多了一份保障。

从长远看,这种精准育种技术,可能会成为未来农业的重要方向。不光是抗猪瘟,以后说不定还能培育出抗蓝耳病、抗非洲猪瘟的畜禽,甚至能让动物更适应极端气候,减少饲料消耗。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更稳定的肉价、更安全的食品;对养殖户来说,这意味着更少的损失、更稳的收入;对全球来说,这意味着更有韧性的粮食安全体系。

这场发生在实验室里的“病毒与基因的博弈”,虽然刚起步,却已经指向了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而对那些常年跟疫病打交道的养殖户来说,这或许就是他们等了太久的希望。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