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迟到”58年:杨-米尔斯理论的遗憾与伟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6 16:54 2

摘要:“诺奖只给活人”这条潜规则,把58岁的杨-米尔斯理论直接卡在门外——2012年7月4日,CERN宣布找到希格斯玻色那天,杨振宁90岁,米尔斯去世14年,诺奖委员会连装傻的机会都没有。

“诺奖只给活人”这条潜规则,把58岁的杨-米尔斯理论直接卡在门外——2012年7月4日,CERN宣布找到希格斯玻色那天,杨振宁90岁,米尔斯去世14年,诺奖委员会连装傻的机会都没有。

1954年他俩在布鲁克海文吃午饭,顺手在餐巾纸上画了个“没重量的苹果”,结果全世界实验室只有带秤砣的苹果。论文一发表,同行私下吐槽:漂亮得像诗,没用得像空气。杨振宁后来回忆,当时最乐观的估计,“十年内也许能看到点影子”,结果一等就是六十年户口调查。

1964年突然冒出三队人给苹果塞秤砣,希格斯、恩格勒特、布劳特各自在黑板角落写下同一行:空间本身有糖浆,粒子泡进去就显重。杨-米尔斯理论这才从数学毕业,拿到了物理身份证。可身份证归身份证,实验室门口还是排长队——1983年CERN找到W和Z玻色子,新闻稿写着“与预言一致”,诺奖评委回函写着“再等等”;2008年LHC开工,烧掉130亿美元,全球六千名科学家轮班倒,就为了撞出那一粒上帝粒子,2012年终于撞到了,评委们集体退休换血,新官不认旧账。

最尴尬的是,理论早就枝繁叶茂:夸克躲猫猫、强子排排坐、标准模型整本字典都用杨-米尔斯语法写成。数学家跟着蹭饭,微分几何被它牵着跑,菲尔兹奖顺手发出好几枚。物理系学生背公式背到哭,却年年在诺奖直播里找不到老师名字。2018年杨振宁拿“求是终身成就奖”,组委会干脆把话挑明:“这是替诺奖补作业。”现场掌声雷动,听起来像集体补刀。

有人替老爷子鸣不平,他摆摆手: “奖是饭后的甜点,理论才是主食。” 一句话把58年的冷板凳坐成蒲团。米尔斯没等到甜点,1989年带着“未被验证”的标签去世;如今他的墓碑上刻着那行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方程,路过的人如果没学过量子场论,根本意识不到这块石头下面埋着半部现代物理。

说到底,诺奖只是计时器,科学史才是停表。杨-米尔斯理论错过的是黄金领奖台,赢走的却是整个粒子宇宙。下次对撞机再撞出什么新粒子,后台代码依旧跑在那条58岁的老方程上——它不需要奖牌,它自己就是时间。

来源:奋发喜鹊TFao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