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10月25日,巴黎卢浮宫卡鲁塞尔厅,“国际文化遗产博览会”上,五套来自四川隆昌的土陶精品在展柜上静静陈列,典雅通透的釉彩以及传统工艺造就的古朴肌理在灯光下流淌着温润的光泽,引得人们驻足端详这些来自东方的艺术品。23日至26日,在有着30余年历史的国际性
川观新闻记者 田珊 川观新闻内江观察 刘煜瑞
当地时间10月25日,巴黎卢浮宫卡鲁塞尔厅,“国际文化遗产博览会”上,五套来自四川隆昌的土陶精品在展柜上静静陈列,典雅通透的釉彩以及传统工艺造就的古朴肌理在灯光下流淌着温润的光泽,引得人们驻足端详这些来自东方的艺术品。23日至26日,在有着30余年历史的国际性文化展上,隆昌土陶以“传统+创新”的鲜活姿态,开启了非遗出海的全新篇章。
“接到参展邀请时,整个团队第一反应是激动,这毕竟是隆昌土陶第一次走出国门。”邓双的话语里藏着对这份荣誉的珍视。从决定参展到最终站在卢浮宫展厅,两个多月的筹备期里,“反复权衡”成了团队的日常。他们既要在有限的展陈空间里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又要通过宣传册浓缩隆昌千年陶文化;既想多带作品展现技艺广度,又需考虑运输与展示的实际可行性。直到开展前一周,参展方案才最终敲定——这份“纠结”的背后,是对非遗的敬畏,更是对首次出海的审慎。
参展作品:釉中彩雕刻青花盘《雀鹤》(隆昌融媒供图)
最终亮相的五套作品,如同打开隆昌土陶文化的五把钥匙,每一件都藏着“土与火的艺术”密码:古法柴烧雕刻工艺主人杯在古朴中蕴藏雅致、与书法家潘若骏联名的雕刻描金双耳抱鼓瓶和釉下彩雕刻干泡台则让釉彩与笔墨相映成趣,釉中彩雕刻青花盘《雀鹤》还原了隆昌石牌坊的建筑美学。这些作品不仅是工艺的集合,更诠释着邓双口中“守住‘土’的本色,拓展‘陶’的边界”的传承理念——既有古法柴烧、釉下彩等传统技艺的坚守,也有跨界联名、实用设计的创新。
在博览会上,静态展示之外的“动态表演”同样吸睛。邓双团队还现场带去了拉坯工艺表演,亲手展示泥土在旋转中成型的过程,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泥土变艺术品”的神奇。正如邓双所说,向世界讲述隆昌陶瓷故事,既要传递“薪火相传的历史文化”,也要展现“特有的大型陶器制作技艺”,更要让国学书法与陶瓷的融合、石牌坊文化与陶瓷的结合被看见——而拉坯表演,正是用最朴素的方式,让这些文化符号变得可感可知。
参展作品:古法柴烧雕刻工艺茶壶套装《谦谦君子》(隆昌融媒供图)
面对“与其他国家传统陶瓷工艺相比,隆昌土陶的核心竞争力在哪”的疑问,邓双有着清晰的认知:“我们的优势在于千年历史沉淀的精湛技艺,尤其是复杂的拼接造型能力,还有釉下彩‘美而不媚,阳突阴浅,色彩分明’的独特质感。”这份自信,源于隆昌土陶从汉代起步、两宋兴盛、明清鼎盛的千年根基,也源于2012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8年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可。
此次巴黎之行,对隆昌土陶的意义远不止一次展览。“最主要是文化出海,让世界先知道、再了解、再爱上中国传统文化。”邓双直言,他们带着“小学生态度”而来,希望多与欧洲优秀非遗交流学习。
“第一次出海会带来第二次、第三次,未来隆昌土陶要加快品牌打造,丰富文创产品,培育人才同时引入高端艺术家。”邓双的规划里,藏着更长远的目标:10年后,不再是“孤身一人参展”,而是有本土团队、协会和年轻艺术家们,有组织、有力量地走向全球各地的展厅与舞台。
相关报道:非遗“活在当下”丨茶宠盲盒、直播团购 隆昌土陶不太“土”
来源:川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