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秋末的一个清晨,四川成都高新若水居乒乓球俱乐部的训练馆里,传来熟悉的乒乓球撞击声——52岁的张本宇穿着印着俱乐部LOGO的运动服,蹲在场地边,手里拿着战术板,给17岁的女儿张本美和讲球:“刚才那个反手拧拉,手腕要再快一点,像你哥哥当年那样”。
2025年秋末的一个清晨,四川成都高新若水居乒乓球俱乐部的训练馆里,传来熟悉的乒乓球撞击声——52岁的张本宇穿着印着俱乐部LOGO的运动服,蹲在场地边,手里拿着战术板,给17岁的女儿张本美和讲球:“刚才那个反手拧拉,手腕要再快一点,像你哥哥当年那样”。
而旁边的电子屏上,正循环播放着俱乐部的官宣:“外籍华人教练张本宇加盟,将带领球队征战女超第三阶段;其女张本美和以‘外卡选手’身份参赛。”这则消息,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让整个乒乓球圈都泛起了涟漪。
张本宇的“回来”,其实早有伏笔。今年夏天,四川俱乐部的总经理李阳就飞到东京,和张本宇谈了三次。“我们需要一位有国际视野的教练,而张指导培养过张本智和、张本美和这样的顶尖选手,正好符合我们的需求。”李阳说,“更重要的是,他是华人,虽然加入了日本籍,但对中国乒乓球的感情还在”。
而张本宇的考虑更现实:“美和到了该提高的阶段,中国女超联赛的对抗性是世界最强的,我想让她和中国选手交手,学习她们的战术和心态。”至于自己的教练身份,他笑着说:“我是‘外籍华人’,既能带来日本的先进理念,又能理解中国选手的特点,算是‘桥梁’吧”。
时间倒回20年前,张本宇还是河南队的一名助理教练。那时的他,每天带着队员练球,偶尔会盯着电视里的世乒赛转播发呆——1994年,小山智丽(原名何智丽)代表日本夺得女单冠军,那句“哟西”让全国震动,但张本宇看到的,是日本乒乓球的“机会”。
“当时中国乒乓球竞争太激烈,像我这样的基层教练,很难有出头之日。”他后来回忆,“而日本正在大力发展乒乓球,需要有经验的教练。”2003年,张本宇带着妻子和刚满3岁的张本智和,搬到了东京。第二年,女儿张本美和出生。
在日本的日子里,张本宇一边在东京都乒乓球俱乐部执教,一边培养自己的孩子:早上5点带智丽练体能,晚上7点陪美和练发球,周末还要去看小山智丽的比赛。“小山姐教会了我,如何把中国的技术和日本的精细化训练结合起来。”张本宇说,“比如智丽的‘稳准狠’,美和的‘灵活多变’,都是这种结合的结果”。
张本宇的“教练天赋”,很快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2017年,14岁的张本智和拿到世青赛男单冠军,成为日本乒乓球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2021年,15岁的张本美和夺得亚洲青年锦标赛女单冠军,被称为“日本女队的未来”。
而张本宇自己,也成了东京都俱乐部的“金牌教练”,手下的弟子有3个进入了日本国家队。但他心里,一直有个“遗憾”:“我没当过中国国家队的教练,没带过中国选手。”今年春天,当李阳拿着俱乐部的邀请信找到他时,他几乎没犹豫:“好,我回去”。
现在的训练馆里,张本宇的执教风格和20年前在河南队时没什么两样——还是喜欢蹲在场地边,手把手教选手纠正动作;还是喜欢用“哥哥姐姐”的例子激励队员:“你们看美和,14岁就敢和伊藤美诚打比赛,你们也能行”。
而张本美和,已经和队友们混熟了。她跟着王曼昱练体能,跟着陈梦练正手攻球,甚至学会了用四川话喊“加油”:“曼昱姐的正手太厉害了,我要学她的爆发力;梦姐的心态很稳,我要学她的冷静。”队员们对这个“外卡选手”也很欢迎,王曼昱说:“美和的反手拧拉很有特点,我们经常互相切磋,她教我日本的‘小技术’,我教她中国的‘大战术’”。
10月的成都,秋高气爽。女超第三阶段的比赛即将开始,张本宇带着球队去适应场地。他站在看台上,望着球台旁的女儿,想起20年前带美和去日本的那天——当时的美和才3岁,抱着乒乓球拍哭着说“不想走”;现在的美和,穿着中国联赛的队服,笑着说“我想赢”。
旁边的李阳拍了拍他的肩膀:“张指导,你说这次能出成绩吗?”张本宇望着球台,眼里闪着光:“美和会赢的,因为她站在中国的球台上,打着中国人的乒乓球”。
当张本美和握着乒乓球拍,站在女超联赛的球台前时,看台上的张本宇突然想起了郎平当年说的话:“乒乓球是没有国界的,但运动员的根,永远在中国”。
而他自己,正在用行动证明这句话——从“去日本”到“回中国”,从“张教练”到“张指导”,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乒乓球的热爱。就像他说的:“我是华人,我的孩子是华人,我们的根,在这里”。
球台旁,张本美和的反手拧拉击中球台,发出清脆的“啪”的一声。这声音,像极了20年前张本宇在河南队训练时,听到的那声“啪”——那是乒乓球的声音,是回家的声音。
资料来源于网络—Al辅助生成
来源:玩咖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