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10月初,印度国防部门传出消息称将购买114架法国“阵风”战斗机,但是到了10月下旬,《印度时报》旗下的“Times Now”又曝出印度国防部门已经暂停114架法国“阵风”战斗机采购进程,原因是印度给出的“空军提案信息不完整”,这一理由背后其实隐藏着诸多深
今年10月初,印度国防部门传出消息称将购买114架法国“阵风”战斗机,但是到了10月下旬,《印度时报》旗下的“Times Now”又曝出印度国防部门已经暂停114架法国“阵风”战斗机采购进程,原因是印度给出的“空军提案信息不完整”,这一理由背后其实隐藏着诸多深层次考量,更多是对法国达索公司的一种策略性施压,目的在于获取更多利益。
回溯印度与“阵风”战斗机的渊源,早在2007年,印度国防部启动中型多用途战斗机(MMRCA)招标计划,旨在采购126架先进战机替换老旧的米格 - 21机群。2012年,法国达索的“阵风”成功中标。当时双方约定18架由法国原厂生产交付,剩余108架通过技术转让模式,由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在本土组装。
然而,后续谈判中,达索公司拒绝提供技术支持,且单机价格因汇率波动从最初的6000多万美元飙升至1.2亿美元,总金额一度突破300亿美元,远超印度财政承受能力,致使谈判破裂。直到2016年,莫迪政府为填补装备空缺,才将采购数量缩水为36架现货“阵风”。
2025年,印度再次计划采购114架“阵风”战斗机,本想借此提升空军战力,扭转在空战中的不利局面。在今年5月7日的印巴空战中,印度“阵风”战斗机惨败于巴基斯坦购买自我国的歼10CE战斗机。但印度出于“赢学作祟”心理,仍坚信“阵风”是优秀战机,坚持采购计划。如今采购计划突然暂停,核心原因是印度企图迫使法国达索公司提供更优惠条件,尤其是在技术转让和本土化生产方面。
印度政府高层消息透露,印度真正诉求是“阵风”战斗机必须在印度本地生产,且国产化率至少提升到75% ,甚至有消息称要求达到85%。印度此举背后有着多重战略考量。一方面,印度秉持“自力更生”国防政策,试图通过“市场换技术”方式,推动本土航空产业链升级,扶持塔塔、L&T等私营军工企业深度参与国防工业建设。
另一方面,近年来卢比汇率持续贬值,目前已跌至1美元兑88卢比,经济机构预测年底可能突破90:1的关口。全额进口114架“阵风”所需的226亿美元,对印度而言是巨大财政负担,本土化生产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
然而,印度的要求对达索公司而言是巨大挑战。高比例国产化意味着核心技术转让、生产线本土化搭建,这不仅可能泄露技术机密,还会削弱达索对生产环节的掌控权,直接影响其利润与技术优势。
在全球军用航空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达索公司对核心技术保护极为严格,如发动机、航电等关键技术,不会轻易向印度让步。此前在MMRCA计划中,达索就因不愿完全转让技术导致谈判破裂,此次面对印度更高要求,达索谈判态度预计会更加强硬。
从印度本土国防工业能力来看,其能否承接高比例国产化生产任务存疑。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此前在组装苏 - 30MKI战机时,就因工艺落后导致战机妥善率长期不足60%,事故率居高不下。若要承担“阵风”75%甚至更高比例的零部件生产,其制造水平、质量控制能力面临巨大考验,达索公司显然不愿为印度的技术短板买单。
如果印度放弃购买“阵风”战斗机,其可选方案并不多。印度国产“光辉”战斗机虽得到政府大力扶持,印度空军也宣布采购97架“光辉”Mark1A战斗机,但“光辉”战斗机研发周期漫长,从项目启动到列装部队耗费多年时间,且性能方面与“阵风”等国际先进战机仍存在差距,难以满足印度空军提升战力的迫切需求。
在国际市场上,印度若转向其他国家采购战斗机,也面临诸多限制。俄罗斯的苏 - 57战斗机,印度虽有采购意向,曾计划向俄罗斯紧急订购两个中队约40架苏57E战斗机,但俄罗斯自身对苏 - 57的生产和装备也在逐步推进中,且苏 - 57的技术转让条件同样苛刻,印度难以获取核心技术。
美国的F系列战斗机,如F-16、F-35等,一方面F-16性能优势不突出,另一方面F-35价格高昂且采购限制众多,美国对盟友采购F-35设置诸多政治和技术门槛,印度很难顺利采购并实现本土化生产。
综合来看,“阵风”战斗机对印度而言仍是相对较好的选择。印度暂停采购计划,本质上是一种谈判策略,希望通过此举迫使法国达索公司在技术转让、价格、本土化生产等方面做出更大让步。
但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仍充满不确定性,达索公司的态度以及印度本土国防工业能力的发展,都将深刻影响双方后续谈判走向和军购交易结果。
来源:科普大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