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如何应对宗室人口过剩的问题,最后又为何失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8 10:51 2

摘要:赵匡胤当年估计也没想到,老赵家的子孙后代,能把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差点“吃”垮了!

皇室成了“吸血鬼”?

一个皇帝想给自家“减肥”,最后却把自己“累死”!

北宋的“啃老族”有多狠?

赵匡胤当年估计也没想到,老赵家的子孙后代,能把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差点“吃”垮了!

仅首都的皇亲国戚,每月开销高达70000缗!

这是什么概念?

整个京城所有官员的俸禄加起来,才40000缗!

也就是说,养这帮“龙子龙孙”比养活整个朝廷还费钱!

宋神宗,这位年轻的皇帝,看着这帮不事生产、只知享乐的亲戚,一拍龙椅:这还了得?必须改!

一场轰轰烈烈的皇家“瘦身”计划,就此拉开序幕!

宋神宗

这大宋朝的宗室,那可真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典范。

想当年,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优待功臣,对自家的亲戚更是没得说。

可日子一久,这“福利”就成了“负担”。

宋仁宗那会儿,宗室子弟已经多得快数不过来了。

他儿子宋英宗,自己就是从宗室里过继来的,本想管管,奈何性格有点“面”,加上宗室里头“说闲话”的太多,他也是有心无力。

这烂摊子,就这么甩给了他儿子——宋神宗赵顼。

神宗皇帝那年才二十岁,年轻气盛,眼睛里可揉不得沙子。

他爹英宗在位时受的那些窝囊气,他可都看在眼里。

“我爹当皇帝,倒像个受气包!”神宗心里能不憋屈?

更要命的是,国库里快能跑老鼠了!

跟西夏打仗,那钱哗哗地往外流,跟淌海水似的。

到了十一世纪六十年代,老赵家的子孙都传到第五代了。

按规矩,“五服”之外的亲戚,就该挪出京城,自个儿刨食去,别在皇家族谱里占地方了。

可规矩是规矩,执行起来,那就是“阎王爷的告示——空话多”!

宗正寺(专门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给英宗报账,说十岁以上的宗室子弟,超过一千人!

一千多人,听着不多?

可这些人,个个都是“金口玉牙”,吃穿用度,哪样不要最好的?

单是养着他们,一个月就得花掉70000缗铜钱!

啥概念?整个京城文武百官的工资,一个月才40000缗。

这帮皇亲国戚,比整个公务员队伍还能花钱!

这还不算完,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宗正寺还得三天两头找皇帝要赏赐,要补贴。

神宗皇帝一合计,这不成啊!国库都快被这帮“自家人”掏空了!

他心里琢磨着:“这帮叔伯兄弟、侄子侄孙,再这么养下去,大宋朝就得被他们拖垮了!不行,得给他们‘断奶’!”

这“铁饭碗”是好,可也得分谁端,怎么端啊!

神宗想动的,可是整个“国家队”的蛋糕,这难度,可想而知有多大?

公元1069年夏天,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躁动不安的气息。

宋神宗憋了大招,在“改革闯将”王安石的鼎力支持下,终于出手了!

目标直指那些“五服”之外的远房宗室。

一道措辞严厉的诏书发往中书省和枢密院,核心思想就一个:别再拿老祖宗的规矩当挡箭牌了!汉朝唐朝怎么做的,咱们也得学学!

这帮远支宗室子弟,以前躺着就能当官的“自动授官权”,没了!

想当官?行啊,凭本事考科举去!

考上了,跟普通士大夫一样,该干啥干啥。

考不上?那也别闲着,宗室学校的大门还为你敞开,继续念书去。

神宗这招,够狠!

他还规定,太祖、太宗皇帝的第五代后裔,还有魏王(赵匡胤他爹的兄弟)的第四代后裔,以后孩子出生,朝廷不再给赐名了,也不再自动给官做了。

这信号再明显不过了:“老赵家不养闲人了!”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

那些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宗室子弟们,一下子就炸了锅。

“凭啥啊?我们也是龙子龙孙,怎么就不能自动当官了?”

“让我们去科举?跟那些寒门学子一起挤独木桥?丢不起那人!”

各种抱怨、非议,像苍蝇一样嗡嗡作响。

保守派的大臣们也坐不住了。

以司马光、欧阳修为首的一帮老臣,纷纷上书。

他们搬出西周的宗法制,说“亲亲得相首匿”,意思是亲人之间应该互相包庇,哦不,是互相照顾,宗族成员,不管远近,都得管。

“陛下啊,这祖宗的规矩不能坏啊!把远房亲戚都踢出去,这不合礼法,也会寒了宗室的心啊!”司马光痛心疾首。

神宗心里那个气啊:“都啥时候了,还抱着老黄历不放!第六代都出了,跟朕还有啥‘服纪’关系?‘亲道’早就尽了!”

可这帮老臣,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宗正寺和礼部也叫苦不迭。

改革之后,那些被“开除”出宗室福利圈的家庭,给孩子起名,一不小心就跟皇帝或者圣人用了同一个字,犯了“名讳”。

这在古代可是大不敬!

礼部和宗正寺只能天天加班,挨家挨户通知人家改名。

“我说老王啊,你家那小子叫‘赵顼进’,这‘顼’字跟当今圣上重了,赶紧改!”

“李家嫂子,你家闺女叫‘赵文姬’,这‘文’字跟孔圣人沾边了,也得改!”

人家以前也是皇亲国戚,现在被这么折腾,面子上哪挂得住?

这不是“逼着秀才去造反”嘛!

神宗的“削藩2.0”版改革,刚一出手,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这盘棋,他能下好吗?

面对宗室的强烈抗议,保守派大臣的喋喋不休,还有底下办事部门的各种“幺蛾子”,宋神宗也觉得头大。

这改革,确实有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了。

他寻思着,光用“大棒”不行,还得给点“胡萝卜”,不然真把这帮亲戚逼急了,那可就是“狗急跳墙”了。

于是,神宗皇帝调整了策略,不再一味地修改族谱、直接把人往外踢。

他开始玩起了“恩威并施”的太极推手。

那些被剥夺了“亲南班卫官”(一种宗室专属的荣誉性武官)身份的远支宗室,虽然只能担任低级官职,但神宗给他们开了一些“小灶”。

比如,在升迁、考核方面,稍微放宽那么一点点。

生活有困难的,朝廷也会给点小额补助金,意思就是:“朝廷没忘了你们,但大锅饭是没了,自己也得努努力。”

对于那些有志青年,想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的,神宗表示热烈欢迎。

比如有个叫赵仲侔的宗室子弟,就是个典型。

这些人可以参加“锁厅试”,这是一种专门为官员及其子弟举办的考试,难度比普通科举低一些,甚至不用考《论语》这种硬骨头。

关系更远一些的宗室,可以先在国子监考个试,合格了再去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

虽然麻烦点,但通过率高达50%!这简直是“开卷有益——好处多多”啊!

在最后的殿试中,这些“无服宗室”(出了五服的)跟普通举人一起考策论。

如果年龄在四十岁以上,考了好几次都没考上的,神宗还会“格外开恩”,破格录取几个。

这不就是给他们留了个“后门”嘛!

到了1070年,宗室进出居住区(诸宅)的限制也放松了。

神宗担心,要是不让他们出去,他们反而会找借口赖在京城不走。

而且人那么多,进进出出都要宗正寺批准,那宗正寺的官员非得“忙得脚打后脑勺”不可。

干脆,限出令取消!

住在外头的“无服宗亲”,朝廷允许他们保留个人财产。

但是,国家分的“永业田”(可以世代继承的田地),那得收回来,不能再占着国家的便宜了。

对于那些还没到出仕年龄,家里亲人都去世了的“无服”子弟,朝廷也发善心,准许他们领一份俸禄,由大宗正司审核,户部发钱发米。

后来,连住房补贴都给安排上了。

神宗的意思很明白:“虽然咱们出了五服,理论上不算太近的亲戚了,但国家还是会养着你们,不会让你们饿死。”

这“一手糖一手刀”的策略,看似周全,可实际效果呢?

神宗还鼓励这些“无服宗室”跟普通老百姓通婚。

为啥?

他担心啊,这帮人要是再跟朝廷高官联姻,那不就又成了新的权贵阶层了?到时候肯定又会要求恢复各种特权。

所以,神宗规定,无服宗室的子女跟普通百姓结婚,朝廷给500贯的彩礼或嫁妆。

500贯,听着不少,但跟他们以前锦衣玉食的生活比,那真是“九牛身上拔根毛——微不足道”。

神宗这番苦心经营,又是安抚又是施压,能让这帮“老赵家”的亲戚们安分守己吗?这改革的“葫芦”,真的能被他按下去吗?

龙椅上的“孤独患者”:神宗一走,改革“凉凉”,谁动了北宋的“救命稻草”?

宋神宗为了这个宗室改革,可以说是操碎了心。

他像一个走钢丝的演员,一边是嗷嗷待哺、怨声载道的庞大宗室,一边是国库空虚、嗷嗷待哺的江山社稷。

他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削减宗室的特权和开支,又不至于引起太大的动荡。

他给那些被剥夺特权的宗室子弟指出路,鼓励他们科举,鼓励他们与平民通婚,甚至自掏腰包补贴他们的婚嫁。

这份“用心良苦”,不可谓不深。

然而,历史的车轮,往往不会按照个人的意志前进。

尽管神宗的种种政策,在推行过程中也算有板有眼,但一个致命的问题始终存在——改革,太依赖于改革者本人的权威和决心了。

公元1085年,年仅37岁的宋神宗赵顼,带着满腔的遗憾和未竟的事业,病逝了。

这位锐意改革的皇帝一走,整个朝廷的政治风向,立马就变了天。

他儿子宋哲宗继位时还是个娃娃,朝政大权落到了高太后和保守派大臣手里。

王安石的新法被废除得七七八八,这宗室改革,自然也逃不过“人亡政息”的命运。

无论是保守派还是之前的改革派,都忙着互相“掐架”,搞党争。

谁还顾得上去规划什么宗室政策?

他们争论的焦点,也从“如何有效改革”变成了“改革到底是为了省钱,还是为了消除宗室和平民的区别”这种务虚的问题。

这简直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翻版,光说不练假把式!

这时候,那些“无服宗室”们可就活跃起来了。

他们联合那些在改革中利益也受到一些影响的“有服宗室”(五服内的亲戚),一起向新皇帝发难,要求停止改革。

他们的理由很“充分”:“这改革,把我们有服宗室的福利也给减了!凭什么我们只能当低级官,拿那么点俸禄?”

宗正寺那边也不消停。

因为宗室规模理论上要缩减,宗正寺的编制和官员数量也得跟着减。

这下好了,官员们频繁调动,今天把你调到礼部,明天把他塞到工部,搞得朝廷各个部门都怨声载道。

“这宗正寺的人,怎么跟走马灯似的换个没完?”

“还不是那该死的宗室改革闹的!”

于是乎,这场本意是想给大宋朝“减负续命”的宗室人口改革计划,就这么不了了之,再也没有下文了。

它像一阵风吹过,除了留下一地鸡毛和无数争议,什么实质性的改变都没能稳固下来。

神宗皇帝,这位坐在龙椅上的“孤独患者”,他想抓住的“救命稻草”,最终还是被无情的现实和复杂的人性给打落了。

北宋的财政赤字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历史的警钟,依然在长鸣。

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最终为何会落得如此“虎头蛇尾”的结局?难道仅仅是因为神宗的离世吗?

结语

回顾宋神宗的宗室改革,其核心要点在于他试图以强硬手段与怀柔政策相结合,来解决日益膨胀的宗室人口对国家财政造成的巨大压力,并重新定义皇权与宗亲的关系。然而,这场改革最终却因皇帝早逝、保守势力反扑以及改革本身的复杂性而归于失败。

如果宋神宗的改革能够持续下去,并且成功“瘦身”了皇室,北宋的国祚是否真的能够因此延长数十年,甚至避免后来的靖康之耻?

或者说,这种根植于血缘亲情的“皇族特权病”,是不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难以根治的“绝症”,无论怎样改革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点赞、转发,和我们一起探讨这段令人唏嘘的历史!别忘了点个关注@明哥聊历史,更多精彩历史故事等着你!

参考文献及作者

《宋史》 [元] 脱脱等 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 李焘 撰

《临川先生文集》 [宋] 王安石 撰

《涑水记闻》 [宋] 司马光 撰

《宋会要辑稿》 [清] 徐松等 辑

来源:明哥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