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产量近30万斤!撂荒地上,京研旱稻“点荒成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6 14:53 2

摘要:最近几天,延庆区小丰营村村民忙着收割旱稻,晒谷场已经铺得满满当当,碾米机更是一刻不闲。今年,来自通州国际种业园区的旱稻种子,为这块曾经“种啥啥不长”的撂荒地,带来了久违的丰收。

最近几天,延庆区小丰营村村民忙着收割旱稻,晒谷场已经铺得满满当当,碾米机更是一刻不闲。今年,来自通州国际种业园区的旱稻种子,为这块曾经“种啥啥不长”的撂荒地,带来了久违的丰收。

小丰营村旱稻获丰收,村民忙着完成稻谷脱壳

小丰营村的520亩撂荒土地,最长的荒了20多年。“就是种啥都不行。有些地这两年种过玉米,大家辛苦一年还赔了钱。以前还种过葵花,瓜子打不出油,没人收。”提起往事,小丰营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军摇头加摆手。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建军听说有一个“京研”旱稻品种,不用建水田,直接播种就能收获,更关键的是,不挑土地是否贫瘠。他细一打听得知,这是旱香旱稻(北京)农业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彭国威带领团队研发的。彭国威外出时发现了3株野生旱稻,历时6年攻坚,繁育出“旱香1号”“旱香2号”品系,获颁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并将研究院落户通州。

经过一番商量,2024年,村里决定试试“金种子”,划出100多亩撂荒地试种“旱香1号”。一开始,彭国威也犯嘀咕,种子虽然能适应贫瘠环境,但作为开荒作物种植还是头一回,担心无法保证产量。

话是如此,干起来却是一点不惜力。田里遇到任何问题,彭国威几乎随叫随到,提供技术指导。张建军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捡石块、清树根、除杂草,呵护旱稻苗在荒地扎根。

彭国威(左)与张建军查看稻米长势情况

首种成功后,2025年“旱香1号”的种植面积扩大到520亩。与普通水稻相比,它更耐旱、耐寒、抗病虫害、耐瘠薄。水稻每亩用水约1200立方米,而“旱香1号”只用280立方米的水,亩产量就与之相当。“今年北京雨水足,4个月只单浇了一回地,‘靠天吃饭’就足够了。”张建军笑着说,“稻苗也皮实,一个人就能管50亩地。”

今年,520亩旱稻总产量近30万斤。开镰后,张建军第一时间将首批稻米送检。成绩令人惊喜:200余项农药残留、化学残留、重金属残留均未检出。

荒地迎丰年,村民喜上眉梢。伴着碾米机的轰隆声,村里架起锅灶,将现磨的大米直接熬成粥,供游客品尝。锅盖掀开,米香四溢。张建军说,预计稻米全部售出后,村集体收入有望收入超180万元。

2026年,这里的旱稻种植面积计划扩大到1500亩。小丰营村的目标是,打造“京北稻”品牌。“这粒种子与北京的土壤、气候、地质条件十分适配。”彭国威说,良好的种质资源和科学的田间管理,让“旱香1号”在小丰营村丰收。未来,它将努力在更多北京土地扎根,并为撂荒地复耕贡献“北京方案”。

记者:刘苏雅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