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合肥的400吨环形磁场线圈箱顺利交付、欧洲超导大会传来中国技术突破的消息,2025年的核聚变赛道彻底告别了"概念炒作"的标签。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关键节点,永鼎股份的超导带材、精达股份的3万吨电磁线、上海电气的200人研发天团,这三家企业如同赛道上的三个关键
当合肥的400吨环形磁场线圈箱顺利交付、欧洲超导大会传来中国技术突破的消息,2025年的核聚变赛道彻底告别了"概念炒作"的标签。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关键节点,永鼎股份的超导带材、精达股份的3万吨电磁线、上海电气的200人研发天团,这三家企业如同赛道上的三个关键选手,各自手握核心筹码。普通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谁能真正穿越技术周期,成为下一个值得长期布局的"能源茅"?
永鼎股份:超导带材的"隐形冠军",卡住产业链最上游
在核聚变的核心材料领域,永鼎股份旗下的东部超导正在改写全球格局。9月的欧洲应用超导大会上,其推出的HF1200核聚变专用超导带材,直接创下了批量制备领域的性能纪录——1107米长的带材在20K、20T极端环境下,临界电流突破1300A,这意味着它能在"人造太阳"的高温高场中稳定工作。
更关键的是,永鼎已经打通了全产业链的国产化壁垒。其关键材料哈氏合金带已实现批量供应,千米级带材的良品率稳定在90%,而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六成。2025年其聚变相关订单已超2亿元,还启动了5000公里产能扩张,要知道核聚变装置每公里超导带材的价值就高达数千万元,这种产能储备相当于提前锁定了未来的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永鼎并非单押核聚变赛道,其800G光模块业务正处于放量期,2025年净利润暴增917%的业绩表现,说明公司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撑超导业务的长期研发。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种"双主线"布局降低了纯技术赛道的不确定性,让长期持有更有底气。
精达股份:3万吨产能的"后勤总管",用规模筑牢护城河
如果说永鼎的超导带材是"高精尖",精达股份的特种电磁线就是核聚变装置的"筋骨"。核聚变线圈的导电效率直接决定能量损耗,精达的无氧铜电磁线电阻率仅0.0172Ω·mm²/m,比行业平均水平低5%,看似微小的差距,在1.5亿摄氏度的聚变环境下却能显著降低能耗。
产能是精达最硬的底牌。江苏、安徽两大生产基地形成的3万吨电磁线产能,使其成为国内少数能满足大型聚变项目批量供货的企业。国内某大型核聚变项目已累计采购其产品超500吨,合格率高达99.8%,这种"实战经验"是新进入者难以复制的。2023年其核聚变相关营收达4.1亿元,虽占总营收比例仅6.2%,但已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不像部分企业仍停留在"样品阶段"。
精达的逻辑在于"刚需+规模"。无论核聚变技术路线如何迭代,线圈都是核心组件,而电磁线的需求必然随装置建设同步增长。3万吨产能不仅能覆盖国内项目,未来甚至可承接国际订单,这种"后勤总管"的角色,在产业爆发期反而能获得更稳健的收益。
上海电气:200人团队造"国之重器",巨头的慢变量机会
与前两家聚焦细分领域的企业不同,上海电气直接瞄准了核聚变的"核心装备",200人的专职研发团队堪称国内该领域的"顶配阵容"。10月交付的全球最大环形磁场线圈箱,重达400吨、尺寸达21米×12米,比ITER项目同类部件大1.2倍,其攻克的高厚度激光焊接、精密弯管成形等技术,直接填补了国内空白。
订单层面,上海电气已实现"内外开花":2025年上半年拿下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1.8亿元订单,为"东方超环"提供升级部件;同时进入欧洲核聚变项目最终报价阶段,成为国内首家参与国际核心部件竞争的企业。3.2亿元的年度研发投入,占公司总研发费用的8%,显示出其对核聚变业务的长期投入决心。
但投资者必须清醒认识到,上海电气的核聚变业务目前占总营收比例不足1%,543亿元的总营收仍依赖传统电力设备。这意味着它更像"巨头跨界"而非"赛道原生玩家",短期难靠聚变业务实现业绩爆发。但其优势在于抗风险能力强,能承受技术迭代的长期消耗,适合对周期不敏感的长期投资者。
终极抉择:三类投资者的适配性答案
三类企业的投资逻辑差异显著,不存在绝对的"最优解",关键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持有周期:
• 技术成长型投资者:优先选择永鼎股份。超导带材是核聚变最核心的"卡脖子"环节,HF1200产品的性能突破已建立技术壁垒,叠加光模块业务的业绩支撑,在技术验证期最具弹性。
• 稳健配置型投资者:精达股份更值得布局。3万吨产能形成的规模优势、99.8%的产品合格率、4.1亿元的稳定营收,这些指标证明其已进入"造血阶段",适合追求"低波动+确定增长"的资金。
• 长期战略型投资者:可逢低关注上海电气。其核心装备制造能力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ITER部件交付与国际订单突破显示技术实力,但需接受5-10年的长期等待,适合配置型资金布局。
核聚变的商业化不会一蹴而就,2025年的技术突破只是"序幕"。永鼎的技术领先、精达的规模优势、上海电气的装备实力,分别代表了赛道的"前端突破力""中端承载力"与"后端整合力"。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谁能赢到最后",不如看清自身定位——毕竟在这场能源革命的浪潮中,选对"适配标的"比选"绝对龙头"更重要。而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实现量产落地的企业,终将在商业化到来时收获属于自己的红利。
来源:Kitty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