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不是预制菜,100%不是!”2024年9月,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对罗永浩的吐槽如此强硬回应,甚至扬言要走法律程序。
“我们不是预制菜,100%不是!”2024年9月,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对罗永浩的吐槽如此强硬回应,甚至扬言要走法律程序。
红白格桌布、明亮厨房、承诺25分钟上菜,这些曾让中产家庭带着孩子安心走进西贝的元素,如今却在一次次迷之公关中逐渐褪色。
然而短短一年,这位曾带领西贝创下62亿营收的餐饮大佬,却清空了几乎所有社交账号内容。他的账号只剩下一条孤零零的视频,与昔日频繁更新形成鲜明对比。
西贝从备受追捧到迅速跌落,揭示了一个残酷的商业逻辑:在当今舆论环境下,单纯的味道和独特的定位已不足以支撑品牌长青。
事情始于2024年9月,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并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
这本是消费者正常的抱怨,却引发了西贝的强烈反应。
贾国龙直接抛出各种文件,反复强调“我们合规”,甚至表示要起诉。他将罗永浩称为“网络黑子”,并在公司内部召开了“西贝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全员大会。
对抗迅速升级,贾国龙坚定表示:“宁可生意不做,也要和罗永浩干到底。”
然而,消费者并不买账。公众对预制菜的关注,从来不是专业定义,而是餐桌上的“锅气”和透明消费的知情权。
西贝试图用合规性证明合理性,却忽略了消费者最朴素的感受。
硬刚策略失败后,西贝的应对更加令人困惑。
公司官方号“西贝品味早读”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温情故事”,却引发全网群嘲。《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一文中,出现“抱着店长大腿哭”的情节,被网友吐槽“公关史诗级拉垮”。
随后更多离奇故事涌现:有顾客声称“不吃饭,也要给西贝充1000块”;有年轻人喊出“我跟西贝同生死”;甚至有视频讲述“我给大爷一碗汤,大爷要送我北京一套房”的桥段。
这些内容被广泛传播的同时,西贝官方客服却坚称:“上面分享的故事是真实发生的。”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舆论压力下,西贝又突然转向降价求生。菜品全线降价20%-40%,并免费发放高额代金券。
结果销量上去了,客单价却下去了——超过六成的新客流只使用代金券消费。
这场风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业绩冲击。
贾国龙坦言,西贝营业额急剧下降,客流断崖式减少。“11日和10日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降了100万元,12日我估计会降200万元到300万元。”
这对于拥有370余家直营门店、1.8万员工的餐饮巨头来说,打击尤为沉重。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西贝原计划在2026年完成的IPO计划也因此蒙上阴影。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此次事件可能成为西贝品牌的“照妖镜”,暴露了餐饮工业化转型中的诚信隐患,属于西贝创立以来最严峻的危机。
要理解西贝的跌落,首先要明白它为何能成功。
西贝之所以能卖得贵,并非“质次价高”,而是精准满足了中产人群逛商场时带娃就餐的需求。
在周末的商场餐饮楼层,大量疲惫的父母推着婴儿车,带着活泼好动的孩子,面对众多餐厅难以抉择。西贝醒目的红白格桌布、明亮的开放式厨房和承诺“25分钟上齐一桌菜”的保证,成为了最安全的选择。
西贝贩卖的从来不只是食物,而是一套完整的家庭用餐解决方案。中产消费者愿意支付溢价,购买的从来不是食材本身,而是其背后代表的明厨亮灶、儿童友好与品质安心的承诺。
然而,在舆论压力下的被动降价,相当于单方面篡改了这份心理契约。
西贝的降价策略看似带来了短期的销量提升,实则埋下了更长期的隐患。
一旦踏上降价之路,西贝便从自己精心打造的家庭品质餐饮神坛跌落,被迫与大众快餐品牌在同一维度拼杀价格。
消费者会自然而然地开始重新审视,除去“带娃食堂”的场景光环,西贝的产品本身究竟还剩下多少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方跃指出,西贝真正的危机并不是用了预制菜,而是一连串节奏混乱的自杀式公关。
从硬刚到底到煽情催泪,西贝每一步都精准踩在了公众情绪的反面。
西贝的底子其实还没垮。在内蒙古武川,西贝拥有12万亩有机莜麦基地;在全国,它布局了华北、华东、华南、泰安四个中央厨房。
支撑那几百家门店的合伙人、团队、经验和知识,才是西贝品牌最核心、最值钱的资产。
商场里推着婴儿车的父母依然需要安全就餐的解决方案,西贝多年积累的供应链优势依然存在。
但要想重获消费者信任,西贝必须明白:真诚是最好的公关,透明是最强的壁垒。
来源:子夜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