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直言,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板”,这一判断揭示了城乡关系正站在历史性转折点。
四中全会划重点!农村未来3大方向敲定,城里乡下都受影响
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直言,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板”,这一判断揭示了城乡关系正站在历史性转折点。
10月24日,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明确了“十五五”时期三农工作的三大重点方向。
这不仅关乎6亿农村居民的未来,也将在粮食安全、消费市场、投资机遇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深刻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随着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一场重塑中国经济社会格局的变革正在农村田野上悄然发生。
01 战略定位: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最大短板
四中全会将农业农村现代化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重要位置,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发布会上明确指出,这是“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板”。
这一判断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
从“十四五”到“十五五”,国家始终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业农村不只是发展的短板,也是扩大内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潜力所在。这一战略定位,意味着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发展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02 三大方向:夯实农业强国根基
四中全会为“十五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明确了三大重点方向,构建了农业强国建设的四梁八柱。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
会议指出,要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做好耕
地保护和农业科技创新两篇文章,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端牢端稳。
农业农村部随后召开部党组扩大会议,明确表示要“加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这一系列举措表明,我国将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同时更加注重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撑、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未来五年,国家将强化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支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政策导向不仅关注农业生产环节的支持,更注重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好农村改厕、垃圾围村等问题。
目标是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这一方向不仅关注农村基础设施的提升,更注重创造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03 城乡融合:从单向输血到双向赋能
四中全会强调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标志着城乡关系正从过去的农村支持城市、城市反哺农村,转向更高层次的融合发展。
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中国乡村学研究进展报告2025》指出,城乡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二元结构,推动“人、地、钱”及数据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
这一转变将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资源从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格局。
县域经济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打通城乡循环的关键节点功能。“县域富民产业”概念体现了对乡村产业规律认知的深化,兴业是关键驱动,强县是空间载体,富民是最终目标。
未来五年,县域经济将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重要渠道。
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成为重要趋势。学者们指出,要关注回流、返乡创业及就近就业规模扩大的现象,打通农民进城通道,解决县域就业增收。
这表明城乡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地让农民进城,而是要通过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民创造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方式选择。
04 制度创新: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
实现四中全会确定的农村发展目标,需要持续推进制度创新,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关键一环。早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就要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未来将进一步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加快集体资源资产“三权分置”改革。
这些改革举措旨在放活经营权,赋予经营权应有的法律地位和权能,更好地维护农民集体、承包农户和经营主体的权益。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迈向深化。四川省委的改革方案提出,要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在清产核资、界定成员的基础上,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通过登记赋码确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地位,依法赋予市场主体资格。
乡村治理制度改革同样重要。四川的方案强调要完善村党组织领导村级治理体制机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
这一制度设计确保了乡村治理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05 影响深远:城乡社会迎来全面变革
四中全会确定的农村发展三大方向,将对城乡社会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对城市居民而言,农业农村现代化意味着更稳定的粮食和农产品供应,更优质的乡村生态环境,更丰富的休闲旅游空间。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乡村价值的重塑,乡村将成为城市居民向往的诗意栖居之地,城乡之间的文化交往和互动体验将更加频繁多元。
对农村居民而言,三大方向的实施将带来收入水平的提升、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发展机会的增加。
《中国乡村学研究进展报告2025》概括的研究热点——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县域富民产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正是农村居民未来发展的核心关切。
对经济社会格局而言,农村发展三大方向的实施将重塑中国的经济地理,形成城乡互补、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随着乡村产业的兴旺和乡村价值的提升,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将加速向乡村流动,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投资机会。
未来的城乡关系,不再是简单的“进城”或“下乡”,而是在重塑与融合中,构建命运与共的发展共同体。
当农村真正成为现代化的美丽家园,当城市与乡村在双向流动中共同繁荣,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才能化为现实。
来源:爽然度闲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