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曾搅得内娱流量池天翻地覆的“归国四子”,如今只剩三个名字还能被坦然提起——吴亦凡早已成了行业禁忌,而剩下的张艺兴、鹿晗、黄子韬,却走出了三条截然不同的路。更颠覆认知的是:当年被嘲“情商低”“爱炸毛”的黄子韬,如今竟成了网友口中“最会选路”的那个?
谁能想到,曾搅得内娱流量池天翻地覆的“归国四子”,如今只剩三个名字还能被坦然提起——吴亦凡早已成了行业禁忌,而剩下的张艺兴、鹿晗、黄子韬,却走出了三条截然不同的路。更颠覆认知的是:当年被嘲“情商低”“爱炸毛”的黄子韬,如今竟成了网友口中“最会选路”的那个?
回溯四年前,吴亦凡的崩塌像一场惊雷,不仅炸碎了“顶流偶像”的幻梦,更撕开了行业的残酷真相:没有支撑的流量,终究是一戳就破的泡沫。而剩下三人,恰恰用不同的选择,证明了“活下去”的不同解法。
张艺兴走的,是最扎实的路。从EXO回国时,他没趁着热度啃“偶像红利”,反而一头扎进了“硬骨头领域”。演戏,他不挑偶像剧,偏选《扫黑风暴》里的年轻刑警林浩——没有浮夸表情,只用眼神里的坚定撑住戏份;后来《孤注一掷》里的潘生,从自信程序员到崩溃受害者的转变,演得让观众脊背发凉,连导演都夸他“把角色的魂吃透了”。为了演《不说话的爱》里的聋哑父亲,他提前三个月练手语,对着镜子磨肢体表情,不是“演”,是真的“活”成了那个父亲。
音乐上,他更敢“啃硬骨头”。提出“M-POP”不是喊口号,而是真刀真枪做融合:《莲》里用楚文化图腾做视觉,歌词里藏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倔强;《飞天》把敦煌壁画里的飘带拽进电子曲风,旋律一响,仿佛千年壁画活了过来;今年在武夷山“何以中国”仪式上,他穿京剧武生行头唱《精忠报国》,袖子一甩全是力道,连中国歌剧学院教授都赞他“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绝的是,他还入职国家话剧院,参演《受到召唤・敦煌》这样承载文化记忆的话剧——别人还在抢流量时,他早已把自己和“文化”绑在了一起,成了从“流量偶像”到“实力派”的教科书。
鹿晗则走了一条“均衡路”,却偏偏在最稳的地方绊了脚。他是内地首个拿IFPI白金唱片的歌手,专辑从电子到抒情,从不被“偶像情歌”框住;演《穿越火线》的电竞少年,没人看好他能撑起热血题材,结果他把角色的冲动与脆弱演得入木三分;《奔跑吧》里和邓超、陈赫的互怼,真实得像邻家男孩,观众说“看他们唠嗑比看游戏还过瘾”。公益上他更实在,“足球第一课”不仅捐钱,还亲自盯足球场建设;“鹿晗愿望季”做了七年,带动粉丝一起支持音乐教育、援助灾区——他把流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社会价值,本该是“全能偶像”的范本。
可感情风波却成了他的“软肋”。2017年官宣关晓彤后,两人低调了六年,却从去年开始被传“分手”,没有实锤,却挡不住舆论发酵:有人扒他演唱会状态“不对劲”,有人分析关晓彤社交动态“暗示单身”。他越沉默,猜测越疯,曾经的“完美男友”人设,如今成了绑住他的枷锁——观众盯着他的感情,远超过他的作品,这份被动,让他的“均衡路”走得越来越拧巴。
而最让人意外的,是黄子韬。当年他是四子中最“不按常理出牌”的:直播敢跟网友唠半小时卫生巾吸水性,综艺里直接说“我不喜欢这个环节”,连哭都不避镜头,活脱脱一个“脱缰的刺头”。可偏偏是这个“刺头”,把“稳”字刻进了骨子里。
他早早卸下“偶像包袱”,不装完美,反而圈了波“真实粉”;和徐艺洋的感情不藏着掖着,为了支持她的事业,干脆自己开公司“龙韬娱乐”,把资源往她身上倾斜——徐艺洋在《创造营2020》出圈,演剧、上综艺步步稳,连黄子韬投资的卫生巾品牌,她都不是挂名“体验官”,而是真的参与产品测试。别人觉得“男偶像做女性用品荒唐”,他却认真做调研、找团队,产品上线后口碑竟不错。
他曾公开说“我的目标不是一直红,而是稳”,这句话成了他的行动指南:不纠结流量高低,反而搭建自己的“安全区”——感情稳定,公司能造血,商业项目有收益,连上综艺都是为了给品牌引流。当张艺兴在舞台上挥汗,鹿晗在舆论里沉默时,黄子韬已经坐在会议室里看财报了;当别人还在担心“人设崩塌”时,他早就不在乎“人设”这回事了。
有人说黄子韬“高明”,其实他不过是比别人早想通一件事:娱乐圈的光环是暂时的,能抓在手里的生活才是真的。吴亦凡把流量当特权,最后摔得粉身碎骨;张艺兴把流量当跳板,深耕文化成了主流认可的“实力派”;鹿晗想靠流量平衡一切,却被流量反噬困住脚步;而黄子韬,干脆跳出了“流量游戏”,自己造了个“不用看别人脸色”的局。
如今再看三人:张艺兴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和“作品”“文化”绑定,《精忠报国》的舞台、《受到召唤・敦煌》的话剧,让他脱离了“偶像”的标签;鹿晗的音乐和公益依旧能打,却始终绕不开感情传闻,像被裹在一层透明的茧里;黄子韬则活成了“娱乐圈外的局内人”,偶尔上综艺逗乐,更多时候在经营自己的公司和家庭,活得踏实又自在。
“归国四子”的故事,从来不是“谁比谁强”的较量,而是“选择决定命运”的缩影。吴亦凡选了放纵,被时代抛弃;张艺兴选了深耕,被主流接纳;鹿晗选了平衡,却被意外绊脚;黄子韬选了务实,活成了自己的“靠山”。
四年过去,内娱早就不是“靠脸就能红”的时代了。观众要的是能打的作品,行业认的是清醒的选择,而能笑到最后的,从来不是最会“装完美”的那个,而是最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就像黄子韬,当年的“刺头”如今成了“稳王”,不是运气好,而是他从一开始就没把自己困在“偶像”的牢笼里——毕竟,能定义你的,从来只有你自己的选择。
来源:小飞侠来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