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看这看台,以前每到比赛日挤得满满当当,喊叫声能盖过喇叭;现在呢?草都快长到座椅上了……”2025年10月25日,社交平台上一段题为“力帆8000万足球场现状”的视频,让无数重庆球迷红了眼眶。发布者“找房咚A罗”镜头里的画面,戳中了一代人的足球记忆——这座曾
“你看这看台,以前每到比赛日挤得满满当当,喊叫声能盖过喇叭;现在呢?草都快长到座椅上了……”2025年10月25日,社交平台上一段题为“力帆8000万足球场现状”的视频,让无数重庆球迷红了眼眶。发布者“找房咚A罗”镜头里的画面,戳中了一代人的足球记忆——这座曾斥资8000万打造的专业球场,如今只剩斑驳围栏与荒芜草坪,视频上线不久播放量便突破8500次,评论区里满是“我的青春怎么就荒了”的叹息。
熟悉重庆足球的人都知道,这座球场并非孤立存在,它是洋河体育场周边核心配套场地之一。2000年初,力帆集团为扛起重庆足球大旗,豪掷8000万打造这片“足球热土”:从进口的天然草坪能适配高强度赛事,到可容纳数千人的看台加装防滑座椅,再到符合专业转播标准的灯光系统,在当时的西南地区,这样的配置堪称“顶配”。这里不仅是力帆队日常训练的“主战场”,更是渝超联赛、青少年足球选拔赛的固定举办地——2018年渝超决赛那夜,全场球迷举着“重庆雄起”的灯牌呐喊,球员进球后冲向看台的画面,至今还存留在不少老球迷的手机相册里;周末带孩子来学踢球的家长、自发组织友谊赛的业余球队,也曾让这片场地从早到晚满是活力。
可镜头一转,如今的球场早已没了往日模样:曾经踩上去柔软的草坪大片枯黄,裸露的黄土在雨水冲刷下积成小坑;看台座椅上落满厚厚的灰尘,有的被风雨侵蚀得开裂,露出里面的金属骨架;场地入口的“力帆足球训练基地”牌子,字体早已褪色,边缘还挂着破旧的塑料布。有网友在评论区晒出对比图:“2019年我在这拍过全家福,当时草坪绿油油的,现在再看,连球门网都烂没了。”更让人揪心的是,周边居民说,这片场地闲置已有三年多,偶尔有人来拍照打卡,更多时候只有流浪猫在草坪上穿梭。
一座曾风光无限的球场,为何会走到“荒废”这一步?背后藏着城市体育设施运营的普遍困境。首先是“维护成本大山”——专业足球场的草坪需要定期修剪、补种,灯光与座椅的维修也需持续投入,据业内人士估算,这样的场地每年维护费至少要50万元,若没有稳定的赛事合作或商业赞助,单靠企业或部门很难长期承担;其次是“功能脱节”问题,随着重庆城市发展,洋河片区从“体育核心区”逐渐转型为商住密集区,周边新建的商业综合体、公园分流了人流,而球场仍停留在“专业赛事场地”的定位,未能及时对接市民健身、青少年培训等大众需求,慢慢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不过,球迷与网友并未放弃“拯救”这片回忆。评论区里,不少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有人希望政府牵头引入社会组织,将场地改造成“公益+低收费”的市民足球场,分时段对青少年免费开放、对成人低价开放,既能降低运营压力,也能让场地“活”起来;还有人建议结合重庆“足球城”的底蕴,在场地内保留部分历史痕迹——比如将老照片做成文化墙、把经典赛事解说刻成语音导览,打造成“重庆足球记忆馆”,兼具运动与纪念功能;更有渝超联赛的组织者留言:“只要场地能修复,我们愿意把比赛再搬回来,哪怕自己凑钱补草坪。”
对重庆球迷来说,这座荒废的球场从来不止是一块场地,它是周末和父亲看球的亲子时光,是和兄弟为球队呐喊的热血青春,是孩子第一次踢进足球的喜悦瞬间。如今大家的惋惜与建议,本质上是对“热爱不被辜负”“资源不被浪费”的期待。或许未来某一天,当我们再走进这里,能听到熟悉的“雄起”声,能看到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毕竟,那些刻在时光里的足球记忆,不该只停留在镜头的叹息里。
来源:肥东天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