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是丰收带来的“甜蜜负担”。根据巴西国家供应公司(CONAB)2025年发布的报告,2025/26年度巴西大豆产量能到1.776亿吨,比上一年的1.715亿吨增长3.6%。
2025年10月的国际大豆市场,爆出了个让人意外的消息:巴西大豆报价居然比美国大豆还贵了1美元/蒲式耳。
要知道,中国每年要消耗1.1659亿吨大豆,其中八成以上靠进口,2024年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了总进口量的70%左右。
不少人都在问:巴西这是趁火打劫吗?要是它真不卖了,中国会不会无豆可用?
其实答案藏在两个维度里:一是巴西涨价的真因,二是中国这20年攒下的底气。
巴西大豆涨价,表面看是坐地起价,实则是几重现实问题堆出来的。
首先是丰收带来的“甜蜜负担”。根据巴西国家供应公司(CONAB)2025年发布的报告,2025/26年度巴西大豆产量能到1.776亿吨,比上一年的1.715亿吨增长3.6%。
本来是好事,但巴西的港口根本扛不住这波出货潮。
作为出口枢纽的桑托斯港,仓储设施陈旧,道路早就超负荷运转,货轮排队时间从原来的24小时拉长到3天以上,锚地待泊的船比3个月前多了三成。
更不巧的是,大豆收获季和甘蔗收获季撞在了一起,港口运力被进一步挤压,卸货、装船全得排队。物流一堵,运输成本直线上升,最终全加在了大豆报价里。
其次是全球通胀的连锁反应。化肥价格同比涨了40%,物流费用增加25%,再加上巴西雷亚尔对美元贬值12%,农民和出口商的成本蹭蹭往上涨,只能靠提价来转嫁压力。
当然,中国对巴西大豆的高度依赖,也给了出口商议价的底气。2025年1-9月,中国买走了巴西77.4%的大豆出口量,这种集中需求短期内确实让巴西有了定价话语权。
但这绝不是“故意刁难”,本质是供应链跟不上产量增长的临时问题,等港口拥堵缓解,价格自然会回落。
现在中国能沉着应对涨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04年吃过一次大亏,那次教训太深刻了。
倒退30年,中国还是大豆出口国。1996年,中国取消大豆进口配额,把关税降到3%;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大豆市场彻底开放,进口闸门一下就敞开了。
2000年时,中国大豆进口占比已达76.8%,其中60%来自美国,南美占比还不到30%。当时大家都觉得,能一直买到便宜的国际大豆,压根没多想风险。
2003到2004年,现实给了中国沉重一击。美国农业局和国际粮商联手操控市场,国际大豆价格先暴涨再暴跌。
中国企业在涨价时慌了神,赶紧大量买入高价大豆,结果刚签完合同,价格就崩了。国内压榨企业近70%停产,大量企业倒闭,1000家规模以上的企业最后只剩90家。
外资趁机抄底,迅速控制了中国的压榨行业。ADM联手新加坡丰益集团组建益海嘉里,控股金龙鱼、参股福临门;邦吉在南通建了年处理600万吨大豆的加工厂;路易达孚参股东北粮企。
到2007年底,外资在全国97家大型优质压榨企业里,参股控股了64家,占了全国植物油压榨总产能的66%。从包装油到大豆收购权,几乎被外资拿捏得死死的。
也是在这几年,巴西大豆开始崛起。通过转基因技术合法化和塞拉多草原的开发,巴西大豆产量和种植面积大幅提升,对华出口量逐年增加,
到2024年,巴西对华大豆出口量已经是美国的3.4倍,成了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来源国。
正是这段经历,让巴西出口商觉得“中国离了它不行”,但他们忘了,2004年之后,中国就开始默默布局了。
从2004年那场危机开始,中国就明确了一个方向:饭碗不能放别人手里。这20年攒下的四张底牌,才是现在不慌的真正原因。
2004年起,中国逐步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大豆储备库,靠“丰收收储、短缺投放”的模式调节市场。
简单说,就是大豆丰收、价格低的时候,国家出面收购存起来;等市场供应紧张、价格涨起来了,再把储备投放到市场,平抑物价。
2025年4月中下旬,中储粮就累计投放了100万吨进口大豆,直接让豆粕价格从高点回落了700元/吨。截至2025年10月,全国主要油厂的进口大豆商业库存有661万吨,同比增长24.8%,足够满足约30天的加工需求。
有了这个“压舱石”,就算短期进口跟不上,也能顶得住。
中国早就开始扩展大豆进口渠道,从“依赖巴西”变成“多点开花”。
2025年9月,阿根廷刚把大豆出口税降至零,中国48小时内就抢购了130万吨,快速激活了这个备选供应源。2024/25年度,阿根廷对华大豆出口量已经达到881万吨,创了6年新高。
和俄罗斯的合作更有战略意义。通过“一带一路”,中国企业租赁俄罗斯远东的土地种大豆,2025年产能预计能到100万吨。虽然现在规模不大,但能形成稳定的陆路运输通道,避开海运的风险。
另外,中国还会灵活调整进口节奏。2025年1-3月,就提前采购了1916万吨美国大豆,比上年同期多了565万吨,就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供应波动。
在扩大进口的同时,中国也在拼命提升国内大豆产量。
关键突破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这种技术能在玉米不减产的前提下,多种一季大豆,相当于“一亩地两份收”。
甘肃天水已经实现玉米亩产600公斤、大豆亩产130公斤,湖北汉川的大豆亩产甚至达到180公斤。
根据农业农村部规划,到2030年,这种技术要推广到1.6亿亩,预计能增加大豆供给2000万吨以上,相当于减少20%的进口需求。
同时,国家一直守住耕地红线,东北等高油大豆产区的亩产也在提升,2025年国内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1.5亿亩以上,油脂含量能达到22%-23%,能满足部分高端压榨需求。
除了增加供应,中国还在从需求端想办法,减少对大豆的依赖。
大豆主要用来榨油和做豆粕,而豆粕大多用于饲料。现在通过在饲料中添加合成氨基酸、草料,或者用菜籽粕、棉粕、花生粕等杂粕替代,能大幅降低豆粕的添加量。
2022年,饲用豆粕在饲料中的占比已经降至14.5%,比上年减少0.8个百分点,这一下就少用了320万吨豆粕,折合减少大豆使用量410万吨左右。
农业农村部还设定了目标,到2027年前,要把饲料中的豆粕占比从15.3%压降到12%,长期来看,这能省出更多大豆需求。
回头看这次巴西大豆涨价,本质是供应链短期失衡带来的波动,根本算不上“卡脖子”。
2004年,中国因为没有储备、渠道单一,在国际粮商的操控下损失惨重;2025年,面对1美元/蒲式耳的差价,中国能从容按下“暂停键”,坐等港口通畅、价格回落。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20年的战略布局:4500万吨储备大豆能扛住短期冲击,12个进口来源国打破单一依赖,1.6亿亩复合种植计划补上国产缺口,豆粕替代技术减少需求压力。
全球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永远存在,贸易保护、气候变化都可能冲击供应链。但中国已经用行动证明,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才是应对一切风险的底气。
就像那句老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不是一句口号,是用无数教训换来的生存智慧。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