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种地不赚钱死结!兰考“农田+”模式:地还是那块地,收入翻3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6 11:50 2

摘要:中国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从来不是“要不要搞农业”,而是“怎样让农业赚钱”。当无数乡村还在土地碎片化、农民老龄化、收益微薄化的泥潭里挣扎时,河南兰考用“全域高标准农田+”模式撕开了一道口子:全县49.91万亩农田实现规模化经营,农民每亩地年收益从传统种植的不足5

中国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从来不是“要不要搞农业”,而是“怎样让农业赚钱”。当无数乡村还在土地碎片化、农民老龄化、收益微薄化的泥潭里挣扎时,河南兰考用“全域高标准农田+”模式撕开了一道口子:全县49.91万亩农田实现规模化经营,农民每亩地年收益从传统种植的不足500元,跃升至土地流转800元保底+分红、托管经营节本增效、自营服务额外增收的多元收益体系。这场变革的底层逻辑,不是简单的“农田改造”,而是重构了农业生产关系——让农民从土地的“附庸者”变成“受益者”,让农田从“生产工具”变成“价值平台”。

一、破解“三难”:兰考模式的底层创新

中国农业的痛点,早已不是“能不能产粮”,而是“怎样产粮才赚钱”。兰考的破局之道,始于对三个核心矛盾的精准狙击:

1. 土地碎片化 vs 规模效益
全国承包地平均地块面积仅5.6亩,河南更是人均耕地不足1.2亩的省份。碎片化土地让农机进不去、技术落不下、成本降不了。兰考用“五主”推进模式(县级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平台主投、市场主营)将责权利下放乡村,村级作为“操盘手”,推出三种“不强迫”的规模经营方案:

给想“脱手”的农民:800元/亩保底流转,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后,收益扣除成本再分红。考城镇张新村流转1200亩土地种优质小麦,2023年亩均分红达120元,农户实际收益920元/亩,比自种多赚400元。

给想“省心”的农民:全托管服务,社会化主体从种到收“一条龙”,扣除服务费后村集体与农户分红。红庙镇双杨树村托管500亩,农户亩均成本从自种的600元降至450元,收益提升25%。

给想“自主”的农民:五统一服务,村集体提供统一农资、耕种、管理、收获、销售,农民零门槛享受规模化红利。堌阳镇牛营村自营户通过统一采购化肥,每吨成本降低300元,亩均节本150元。

三种模式让兰考规模化经营率突破85%,49.91万亩连片农田成为现代化农业的“试验场”。

2. 小农户 vs 大市场
农民最怕“增产不增收”,根源在于分散的小农户没有议价权。兰考的解法是“村级主体+利益联结”:村集体一头绑定农户(握有土地承包权),一头对接经营主体(掌握市场资源),形成“农户-村集体-企业”的利益共同体。

土地流转模式中,村集体不是简单“中介”,而是参与经营决策,要求企业公开成本账单,确保分红透明。葡萄架乡贺村规定,经营主体需按净利润的30%给村集体分红,再由村集体按农户土地比例二次分配。

托管服务中,村集体通过“反向招标”筛选托管主体,将服务价格压降至市场价的80%,倒逼企业通过效率提升盈利,而非剥削农户。

这种“村级统管”机制,让分散的农户形成“超级买方”,在农资采购、产品销售中掌握主动权。2023年,兰考县农产品平均售价较周边非规模化区域高12%,而农资采购成本低15%。

3. 农田改造 vs 农民无感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超10亿亩,但部分地区出现“政府投钱建、农民不爱用”的尴尬。兰考的关键在于“农民参与”:

投建阶段,让农民投票选择地块整理方案,避免“一刀切”。孟寨乡韩营村因农户反对“推平祖坟”,最终调整规划保留5米宽绿化带,既尊重习俗又不影响机械化。

运营阶段,收益分配向农户倾斜。土地流转分红中,农户占比不低于70%;托管服务节本中,农户得80%,村集体留20%用于公益事业。

农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高标准农田才真正落地生根。

二、“+”的魔力:从“一亩三分地”到“价值链重构”

兰考模式最炸裂的不是“高标准农田”本身,而是那个“+”号——它让农田从单一的“种粮载体”,变成串联起农事服务、乡村建设、就业增收、科技应用的“超级平台”。

1. +农事服务: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传统农业的“痛点清单”很长:买不到好种子、租不起大农机、病虫害不会治、粮食卖不上价。兰考构建“县-乡-村”三级农事服务体系,把这些问题一次性打包解决:

线上“点单”:农民通过“科技来帮忙”小程序提交需求,如“玉米蚜虫防治”,系统自动匹配附近农技员和无人机服务。2023年,平台受理服务需求2902次,响应时间不超过4小时。

线下“配菜”:县为农服务联合公司整合200台套农机(含无人机32架)、50家农资供应商、30名高级农艺师,提供“耕-种-管-收-销”全链条服务。红庙镇农户李建国算过账:自种10亩地需投入6000元,托管后仅需4500元,还能享受保底产量(小麦500公斤/亩),“等于花更少的钱,买了‘农业保险+专业服务’”。

2. +共富工坊:让弱劳力也能“家门口赚钱”
农村最大的“沉睡资源”不是土地,而是劳动力——尤其是60岁以上老人、留守妇女等“弱劳力”。兰考在高标准农田周边布局“共富工坊”,开展分拣、包装、初级加工等轻体力劳动:

年龄无门槛:仪封镇东老君营村共富工坊,72岁的张桂兰负责分拣花生,每天工作4小时,月收入1500元,“既能照顾老伴,又能给孙子赚学费”。

时间弹性化:红庙镇“巾帼工坊”专为留守妇女设计“接送孩子前后”的工作时段,日均用工50人,人均月增收2000元。

2023年,兰考建成共富工坊89个,带动3200余名弱劳力就业,人均年增收2.4万元,实现“农田产粮、工坊赚钱、家庭和睦”的三重效益。

3. +科技赋能:让“土坷垃”变“智慧田”
高标准农田不是“面子工程”,而是“科技应用场”。兰考在30.74万亩改造提升农田中,砸下真金白银搞“硬科技”:

四情监测站:每500亩农田设1个监测站,实时采集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数据直连县农事服务中心。堌阳镇监测站2023年预警小麦条锈病3次,挽回损失超千万元。

5G+无人农机:在谷营镇示范田,无人机播种效率达200亩/小时,是人工的50倍;自动驾驶收割机夜间作业,损耗率从人工的5%降至1.5%。

一井一码:全县8600眼机井纳入数字平台,扫码即可报修、查询用水记录,维修响应时间从3天缩至4小时。

科技不是“炫技”,而是真金白银的效益:兰考小麦平均亩产从改造前的420公斤提升至550公斤,玉米从450公斤提升至600公斤,“双吨粮”目标成为现实。

三、可复制的密码:不拼资源,拼机制

兰考的成功,不是因为“有钱”——2023年全县财政收入仅28.6亿元,在河南县域中排名中游;也不是因为“有政策特权”——全国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有200多个。真正的“可复制性”,藏在三个机制里:

1. 农民利益优先的分配机制
所有模式设计都围绕“农民不吃亏”:流转有保底、托管有节本、自营有服务。葡萄架乡规定,企业若亏损,农户800元/亩流转费一分不少,风险由经营主体承担;村集体分红的60%必须直接分给农户,40%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如老人补贴、儿童助学)。

2. 低成本可持续的运营机制

政府不包办:县级财政只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占总投入的60%),后续运营交给市场主体,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引导。

村集体强造血:村级通过土地流转服务费(每亩20元)、托管服务差价(每亩50元)、共富工坊管理费(利润的10%)获得稳定收入,2023年全县村集体平均增收12万元,最高的张庄村达86万元。

3. 因地制宜的弹性机制
不搞“一刀切”:平原村主推全流转,丘陵村侧重托管,偏远村先搞“五统一”。许河乡董西村因农户不愿流转,先从“统一供种”起步,两年后80%农户主动要求托管,“看到邻居赚了钱,自己就想通了”。

结语:乡村振兴的“兰考启示”

当很多地方把乡村振兴等同于“盖房子、修马路”时,兰考证明:农业的出路不在“非农化”,而在“农业现代化”;农民的希望不在“离开土地”,而在“用好土地”;乡村的未来不在“复制城市”,而在“重构价值”。

“全域高标准农田+”的本质,是让农田成为乡村振兴的“压舱石”——种粮能赚钱,农民就不会抛荒;村级有收益,治理就有动力;科技能落地,农业就有未来。这不是“兰考特例”,而是中国乡村的“必答题”:只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土地的价值激活,乡村振兴就不是“口号”,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

兰考的实践撕开了一个口子:当全国20亿亩耕地都能像兰考这样,让农民每亩地多赚500元,中国农民就能增收1万亿元;当每个村集体都能年增收10万元,乡村治理就能“有钱办事”;当科技真正扎根农田,中国农业就能从“大国”迈向“强国”。这,或许就是“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的最好诠释——不是悲壮的牺牲,而是智慧的创造;不是空洞的号召,而是实在的幸福。

来源:田园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