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刷到小鹏汇天在迪拜的飞行演示,何小鹏站在“陆地航母”旁边宣布:2026年量产交付,已经拿了4600台订单,其中海外就有600台。转头又看到天津低空战略中心放话,“飞行汽车+无人机”要掀起城市立体交通革命。可再定睛一看,小鹏这台车售价近200万,广汽的GOVY
9万亿低空经济狂欢!飞行汽车是革命还是炫富?顺丰无人机早暴露真相
刚刷到小鹏汇天在迪拜的飞行演示,何小鹏站在“陆地航母”旁边宣布:2026年量产交付,已经拿了4600台订单,其中海外就有600台。转头又看到天津低空战略中心放话,“飞行汽车+无人机”要掀起城市立体交通革命。可再定睛一看,小鹏这台车售价近200万,广汽的GOVY AirCab更便宜也得168万——合着这场“革命”,是先给有钱人开绿色通道?
先把这事的来龙去脉说清楚。2025年真是低空经济的“爆发年”,先是“低空经济”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深圳、天津这些城市立马跟上,搞起了低空航线试点,甚至给每趟飞行补贴几百块。紧接着,车企们全扑了进来:小鹏的分体式飞行汽车能跑1000公里陆地续航,飞行体还能吊载680公斤;红旗的“天辇1号”说年内首飞,空中航程超200公里;长安更狠,不光要年底完成试飞,还喊出2030年搞航线飞行汽车商业化。
另一边,无人机物流已经跑起来了。昆明开通的“商圈航线”,送两公斤鲜活龙虾只要5分钟,比地面快6倍;西咸新区的科技园区航线,送精密仪器效率提升3倍;连云港甚至搞了跨省航线,62公里路程半小时就到,比陆运省一半时间。顺丰更是早早就布局,在连云港建了“干-支-末”无人物流体系,看样子是要把低空当成新赛道。
表面看一派欣欣向荣,好像明天我们就能“打飞的”上班,无人机送外卖上门。但稍微扒一下细节,就会发现满是破绽。先说飞行汽车,小鹏那4000台内地订单里,70%是企业家、科技新贵,要么就是景区、救援机构这类B端客户。有个人买家直言不讳:“开它上班比背爱马仕有面子”——这话够实在,哪是什么为了通勤效率,分明是把飞行汽车当成了新的炫富工具。
再看那些吹得神乎其神的无人机物流,真的服务普通人吗?昆明的龙虾配送,目标客户是舍得为鲜活海鲜花大价钱的人;西咸新区的航线专门运高附加值精密仪器;曲靖的医疗航线虽然刚需,但覆盖的也是特定医院。倒是连云港的社区配送航线提了一嘴,但没说普通居民能不能用、收费贵不贵。顺丰作为物流巨头,要是真打算服务大众,怎么不先在北上广深的小区试点?答案很明显:现在的低空服务,根本不是给普通人准备的。
有人说“刚开始都贵,就像当年的汽车和手机”,这话纯属自欺欺人。当年的桑塔纳再贵,本质是代步工具;现在的飞行汽车,从设计那天起就带着“高端”标签。何小鹏搞限量预售,强调“飞机制造工艺”,说白了就是靠稀缺性吸引土豪。这跟特斯拉早期靠Roadster打开市场不一样,特斯拉后来有Model 3走量,可现在所有车企的飞行汽车,没一个定价低于100万的。
更讽刺的是所谓的“城市空间重塑”。专家们畅想“天空分层利用”,低空搞物流,中低空搞通勤。可现实是,地面的交通拥堵没解决,又要给富人开辟“空中快车道”。深圳早晚高峰的滨海大道能堵成停车场,要是未来空中全是小鹏、红旗的飞行汽车,普通车主抬头看着“飞过去”的富豪,心里会是什么滋味?这不是重塑城市空间,是给城市交通划上了新的阶层分界线。
当年滴滴刚出来的时候,虽然也有溢价,但本质是解决了“打车难”的刚需,普通人踮踮脚也能用。现在的低空经济倒好,刚需场景全靠喊,先把奢侈品生意做起来了。救援、景区观光这些确实用得上飞行汽车,但需要年产几千台吗?无非是借着“刚需场景”的由头,给富人消费找借口。
再说安全这个绕不开的坎。抖音上有人拍小鹏X2飞行的视频,说“多重安全防护”,可懂行的人都知道,现在的锂电池最多支撑35分钟飞行,空中没电比地面堵车危险一万倍。无人机配送也是,昆明那航线刚开通时,就有居民担心“掉下来砸到人”。现在航线少还能管控,等未来几百上千台飞行汽车、无人机在天上飞,空管系统能跟上吗?真出了事故,责任算车企的还是监管的?这些问题没答案,却没人愿意在狂欢时提。
最让人不舒服的是,明明是富人的游戏,却非要包装成“全民的革命”。何小鹏说“未来20年市场规模达2万亿美元”,可这2万亿美元里,有多少是普通人贡献的?顺丰搞低空物流,要是真为了效率,怎么不先把偏远地区的快递成本降下来,反而先开通跨省的农产品航线——说白了还是盯着高利润的生意。
不是说低空经济本身不好,无人机送急救药品、飞行汽车搞应急救援,这些场景确实有价值。但现在的发展方向完全跑偏了,成了资本和富人的狂欢场。就像当年的共享经济,好好的概念被玩成了“共享奢侈品”,最后一地鸡毛。要是飞行汽车一直维持百万售价,无人机只服务高端需求,那所谓的“立体交通革命”,不过是给城市添了些昂贵的“空中玩具”。
想想也挺有意思,当年汽车刚出现时,贵族们把它当成马车的替代品炫耀,可后来慢慢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但现在的飞行汽车,走的却是相反的路:先靠贵族市场赚够钱,却压根不提什么时候能降价。广汽说“覆盖10-30公里通勤场景”,可普通人的通勤半径确实在这个范围,但谁掏得起168万买车?
最后想问一句:你觉得飞行汽车会像当年的手机一样走进普通家庭吗?还是说它永远只会是富人的炫富工具?那些已经跑起来的无人机物流,你觉得多久能真正送进咱们普通人的小区?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小程很哇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