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要退出课堂?教育部明确禁止带入,校内通话靠这3招解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6 12:45 2

摘要:“孩子上课偷偷刷短视频,注意力根本不在黑板上”“手机提示音频繁打断教学节奏”——这些让老师头疼、家长焦虑的问题,如今有了明确的解决方向。教育部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中明确提出,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同时鼓励家校共同开展“息屏行动”

“孩子上课偷偷刷短视频,注意力根本不在黑板上”“手机提示音频繁打断教学节奏”——这些让老师头疼、家长焦虑的问题,如今有了明确的解决方向。教育部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中明确提出,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同时鼓励家校共同开展“息屏行动” 。不少家长担心“没手机联系不上孩子”,其实各地学校早已备好解决方案,这3种校内通话方式足够应对日常需求。

一、政策划红线:不是“一刀切”,但课堂绝对“无手机”

首先要明确,教育部的“手机禁令”并非简单禁止携带,而是精准聚焦“课堂场景”,兼顾管理刚性与人文温度。

根据规定,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特殊需求(如放学后需独自联系家长)的,必须由家长提交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批同意后方可携带。但无论是否获批入校,手机都严禁进入课堂,这是不可突破的红线。学校会在教学楼设置“手机保管柜”,实行“一人一柜一码”管理,学生入校后需立即将手机存入柜中,放学后才能领取。

对有特殊健康状况(如需要手机监测心率、血糖)的学生,家长可提供医院证明,经学校审核后可酌情处理,但仍需保证不影响课堂秩序。这种“规范带入+集中保管+课堂禁入”的模式,既切断了课堂干扰源,又尊重了合理需求。

二、校内通话3种解决方案,联系孩子不用愁

家长最关心的“紧急联系”问题,学校通过以下3种方式已实现全面覆盖,完全能替代个人手机的通讯功能。

1. 公用电话全覆盖:免费拨打,关键位置都能找到

目前多数学校已在门卫室、教学楼每层走廊、教师办公室等区域配备公用电话,部分还升级为可视亲情电话,孩子不仅能打电话,还能和家长视频沟通。这些电话无需插卡,直接按键即可拨打绑定的家长号码,全程免费且操作简单,低年级学生也能轻松使用。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的一所学校就通过5台可视亲情电话,解决了全校学生的家校沟通需求,家长反馈“能看到孩子状态,比单纯打电话更放心”。紧急情况下,学生还可向值班教师求助,使用教师手机联系家长,确保沟通不中断。

2. 班级/宿舍专属通讯设备:按需使用,专人管理

针对寄宿生或有频繁沟通需求的学生,不少学校在班级或宿舍配备了固定电话或专用“老人机”,由班主任或宿舍管理员统一管理。学生可在午休、晚饭后等固定时段使用,既能和家长聊聊日常,又避免了手机全天在手的诱惑。

有些学校还为这类设备设置了“白名单”,仅能拨打家长和学校的固定电话,彻底屏蔽游戏、短视频等娱乐功能,让通讯工具回归本质用途。寄宿制学校则普遍实行“周末领回、周内保管”的模式,周五放学时返还手机,周一到校后立即上交,平衡了家校沟通与校园管理。

3. 教师联动机制:紧急情况“无缝对接”,家长随时能找到人

除了硬件保障,学校还建立了教师联动沟通机制,成为家校联系的“兜底防线”。每个班级都有班主任的24小时联系电话,家长若有紧急事务(如接送变动、送忘带物品),可直接联系班主任,由老师代为转达给学生。

对于突发情况,如学生身体不适、参加校外活动等,老师会第一时间主动联系家长反馈情况,根本无需学生通过个人手机传递信息。这种“家长-教师-学生”的联动模式,比孩子自己带手机沟通更及时、更可靠。

三、禁令背后的深意:守护专注力,更守护成长

可能有家长疑惑“现在是数字时代,何必禁手机?”但数据早已给出答案: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即便手机调至静音放在桌洞,学生的专注力仍会下降50%,重新投入学习至少需要25分钟;国内某中学统计显示,允许带手机的班级平均分比无手机班级低15分,上课偷玩手机的学生挂科率是其他学生的3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手机还是校园不良行为的重要诱因,因短视频传播、游戏争执引发的矛盾屡见不鲜。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实践也证明,校园手机管控能让不良行为减少50%以上,课间面对面交流、图书馆协作学习的场景明显增多。

教育部的禁令,本质上是为孩子的成长“留白”——当课堂没有弹窗消息打断思路,当课间没有短视频抢占时间,孩子们才能更专注地学习、更投入地社交,培养不被算法裹挟的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提醒家长:政策落地需要家校协同。与其担心“联系不上孩子”,不如和孩子约定好沟通时段,配合学校的“息屏行动”,在家也控制好手机使用时长。毕竟,让孩子在真实的互动中成长,比隔着屏幕的叮嘱更有意义。手机退出课堂,不是隔绝科技,而是为了守护更纯粹的成长环境。

来源:玲姐记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