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喜悦会传染吗?有时候真像接力赛,一桩喜事刚发生,就把好运递给了别人。这回因为广东东莞找回被拐18年的叶锐聪,大家的视线又被拉回去年的“被偷走的孩子”邓博身上——两家人的命运曾交缠,如今在回归的宴席上再次相遇,画面既温暖又让人泛酸。
喜悦会传染吗?有时候真像接力赛,一桩喜事刚发生,就把好运递给了别人。这回因为广东东莞找回被拐18年的叶锐聪,大家的视线又被拉回去年的“被偷走的孩子”邓博身上——两家人的命运曾交缠,如今在回归的宴席上再次相遇,画面既温暖又让人泛酸。
现场很有戏:邓博和父母特意赶来参加叶锐聪的回归宴,献花、送球鞋和足球——听说叶喜欢踢球,礼物贴心到位;自己在海南种火龙果的,也搬了几箱当伴手礼。叶锐聪的妈妈邓惠东一边抱着邓博连声道谢,一边说:“你也是我的孩子。”举杯时还对邓博爸笑着说:“大哥,我要再敬你一杯,你给我带来好运。”这话里既有发自肺腑的谢意,也有那种见喜事想“沾点光”的人情味,让人会心一笑。
把时间线拉回去,事情更让人揪心。邓博1995年出生,父母从四川大竹县搬到外地做小生意。母亲怀他六个月时曾因摔车差点流产,好不容易保住孩子。1995年8月16日那天暴雨如注,父亲外出帮邻居修房,天黑没回家。半夜三个人回到家里,竟被人掐断电线、下迷昏药,房里人被迷昏,七个月大的婴儿被抱走,连身上的衣服都没穿就被带离了家门。
被拐后,邓博在贩子手里吃得不好,瘦弱赤裸的模样被人发现后,养父母被“可怜”打动接回养育。他们给了最好的奶粉、最好的照顾,还供他读书,上了大学。五六岁听别人说是抱养,十来岁被告知真相,他并没有立刻奔着亲生父母去。养家人的善良和朴实,让亲生父母在漫长等待中又希望又绝望。
亲生父母的寻子路也不容易。找了十多天无果,只好继续生活,但牵挂从未断过。后来靠养鸡孵化等维持生计,间或跑到重庆、达州等地寻找线索。养家母亲在邓博大学前去世,留三万块钱给他读书;养家哥哥去工地打工,负担学费,邓博在直播间提到“最喜欢哥哥了”,也说自己懒、哥哥勤快——这些日常细节把人打动得不得了。
回归之后的情绪更像家庭大戏:亲生母亲见到儿子,既有多年压在胸口的委屈,也有瞬间的释怀;看到孩子被别人细心对待,她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养父则担心会把孩子再失去,孩子回去后一时间难以适应,但在家人的劝导下,慢慢把这件事当成“女儿出嫁”,希望孩子常回来看。邓博也在不断的回访与自我梳理中,学会用感恩去面对两边的爱,而不是把爱拆成零碎的选择题。
这类故事的意义,不止一场团圆那么简单。它揭示了拐卖链条如何利用社会信任与信息不对称,也暴露了被拐儿童在成长中面临的身份认同与情感撕裂。更重要的是,从DNA比对到警方协查,从媒体曝光到志愿者奔走,这些分散的努力慢慢把真相串成线,带来希望。
那么普通人还能做些什么来守护孩子的安全?是邻里多一份警觉,看到可疑情况多一句“怎么回事”;是社区建立更完善的防拐机制,学校把防拐知识纳入常规教育;还是家长在生活细节上多做防范,比如教孩子辨认安全大人、设置家庭应急联系?也许答案并非唯一,但每个人的一点点警觉与行动,可能就是下一次团圆的开始。你觉得谁该先动手?邻里、学校、社区,还是我们每个大人自己?
来源:全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