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给瓜友们上最新一口:10月19日,姜昆的徒弟刘惠发了一条“内部好友聚会”的视频。镜头一转,老艺术家姜昆低调现身,旁边右手位是谁?于谦!那画面真是耐人寻味——圆桌一圈人,刘惠端着酒杯专程给姜昆夫妇敬酒,回身还和于谦嘘寒问暖几句,礼数到位。姜昆可能是出于身体原因
江湖有风、有酒也有马,能把人情世故玩到不动声色的,往往不是话最多的那位。
先给瓜友们上最新一口:10月19日,姜昆的徒弟刘惠发了一条“内部好友聚会”的视频。镜头一转,老艺术家姜昆低调现身,旁边右手位是谁?于谦!那画面真是耐人寻味——圆桌一圈人,刘惠端着酒杯专程给姜昆夫妇敬酒,回身还和于谦嘘寒问暖几句,礼数到位。姜昆可能是出于身体原因,杯里是矿泉水,他夫人则浅尝了点白酒。一桌人笑呵呵,气氛暖到能化冰,网友看完只剩一句:于老师在相声圈的人缘,绝了。
要知道,这一桌背后可不是“今天你喝白的、我喝气泡水”这么简单。时间线倒回去,2006年,姜昆提出了“反三俗”的艺术主张,圈内一度掀起风浪。虽然没点名,但外界普遍解读,这就是冲着当年段子口味偏“接地气”的德云社去的。2008年又出现“取消小剧场”的呼声,多少被理解为对德云社模式的不买账。彼时郭德纲也多次在媒体上含沙射影回击,双方关系肉眼可见地拉紧。再叠加一层复杂的江湖旧事:坊间曾流传,郭德纲的师父侯耀文与戴志诚之间有感情纠葛,戴志诚与姜昆的关系又非同一般,这线头一缠,情势更微妙。好在这几年火气消了不少,大家都成熟了,也都忙着过日子。
很多人都说,这些年能把火拢住、把人请到一桌的关键人物,是于谦。于老师跟德云社深绑定,但同时又保持着“独立个体”的姿态,辈分在那里,情商也在天花板上。你看他此前筹备《老友记》,名单里既有姜昆的徒弟周炜,也有德云社的编剧——把此前“对着干”的两边人安排在一张桌上,场面话不多,格局却全在细节里。连退出德云社的曹云金等一众“风波人物”,嘴上对德云社和郭德纲有过不客气,但对于谦基本没开过火,这就说明问题了。
再扒一扒于谦的来路,为什么他有这号召力。北京戏曲学校出身,1985年拜石富宽为师,属于“高派”门里的人。可他不只满足于相声,1992年就去演了赵宝刚的《编辑部的故事》,同年《小龙人》也有他;1995年跑到北电进修导演专业。此后一直活跃在影视圈,《小井胡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等作品都上过档。拍《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时,他在演出场合认识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郭德纲。90年代末相声不景气,北京曲艺团业务难搞,他就把郭德纲拉进来试试水,一试发现默契满分——2000年正式结成搭档,一个逗一个捧,火苗越烧越旺。2004年他成了德云社的一员,为了社里发展,白天拍戏夜里说相声的日子也硬生生调整,很多戏约他都推了,把精力押在德云社上。等德云社走上正轨,他才又把主持人、演员的身份捡回来。
圈里人缘好,不是白来的。于谦身上顶着一堆身份——相声演员、影视演员、主持人,北京摇滚协会副会长,妥妥北京“老炮儿”。郭德纲用形容他:“爱玩儿。”抽烟、喝酒、烫头这三件套,他是真玩过。现在岁数上来了,摇滚舞台少上了,干脆在北京包下几十亩地养马,从个人乐园升级成半会员制会所,马场里还有17匹荷兰矮脚马,匹匹不便宜。至于钱,网传德云社给他的分成一年少说也是千万,主演电影《老师·好》票房3.55亿;房产十几套、公司好几家,直播带货随手一开,销售额能破2000万——就是:干啥啥挣钱,衣食无忧。
这种有实力、有财力、还随时面带微笑的人,谁见了不得给好脸色?于是网友一边赞于谦的圆融,一边难免把他和郭德纲对比,觉得“于谦更强”。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于谦压根不在乎这种排名,他追求的是自己过得舒坦——朋友能聚,马能跑,相声能说,就够了。
这场饭局曝光后,当事人没多说什么,网友倒替他们把故事脑补了一遍。从“反三俗”的隔空喊话,到现在同桌而坐,时间像一杯陈年酒,辛辣过后只剩回甘。娱乐圈里,高情商的“润滑剂”不止一个,像黄渤、何炅也常被夸能把场面拿捏住;但在相声这片江湖,于谦的角色,更像是那只稳稳当当的压舱石。
收个尾吧:人走江湖,难免有风浪。幸好总有人把风挡在门外,把酒端在桌上。愿老艺术家们身子骨硬朗,愿德云社的戏天天有,愿于谦继续“爱玩儿”,也愿我们看戏、吃瓜都留点余地——江湖的故事还长,下一回合,说不定就是另一桌好戏。
来源:黄文新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