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初,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BEST装置提前两个月完成总装,核心部件真空室的安装精度达到头发丝的百分之一。几乎同时,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宣布超导磁体系统全部到位。而在大洋彼岸,美国多家私营企业正争相立下“军令状”,要在2030年前建成首个商用聚变堆
就在普通人还在怀疑“核聚变是不是科幻片”时,一群精明的工程师和企业家已经悄悄数起了真金白银。
8月初,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BEST装置提前两个月完成总装,核心部件真空室的安装精度达到头发丝的百分之一。几乎同时,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宣布超导磁体系统全部到位。而在大洋彼岸,美国多家私营企业正争相立下“军令状”,要在2030年前建成首个商用聚变堆。
“核聚变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工程现场。”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涛指着正在安装的BEST装置说,“现在不是能不能实现的问题,是谁先造出来的问题。”
在这场关乎人类未来的科技竞赛中,一批中国公司已经抢占了先机。他们不造整机,不做概念,而是专攻核聚变装置里那些“卡脖子”的关键部件——从承载百万安培电流的超导材料,到能抵御上亿度高温的特殊金属,再到保证装置精度的核心设备。
超导材料:核聚变的“神经中枢”
在核聚变装置中,超导磁体被称为“心脏”,而超导材料就是这颗心脏的“心肌”。它要在零下269摄氏度的极寒中,产生强度高达10特斯拉以上的磁场——相当于地球磁场的20万倍,用来约束上亿度的等离子体。
“超导磁体系统占整个装置投资的42%,而超导带材又占磁体成本的47%。”西部超导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建强向记者展示着一卷细如发丝的铌钛超导线材,“我们为ITER项目提供了40%的超导线材,现在订单已经排到2030年。”
数据显示,西部超导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10.91%,其中核聚变相关业务贡献了约三成增量。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公司已经拿到了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DR)的首批长单。
另一家黑马是永鼎股份,其研发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已实现量产,直接应用于国内的托卡马克装置。公司半年报显示,净利润暴涨917.66%,超导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三倍。
特种材料:直面“太阳”的守护者
核聚变装置内部是地球上最极端的环境:中心温度超过1亿摄氏度,每平方米部件要承受的中子辐射相当于一座核电站的数十倍。
“我们的偏滤器就像核聚变装置的‘防火墙’,直接面对等离子体,要承受极高的热负荷和中子轰击。”安泰科技核聚变材料事业部总经理王磊告诉记者,他们是全球唯一能批量生产钨铜偏滤器组件的企业,产品已通过ITER国际组织的认证。
在江苏扬中,广大特材研发的低活化马氏体钢正在装车运往BEST项目现场。“这种钢材要保证在强辐射环境下50年不变形,我们突破了纯净钢冶炼技术,将杂质元素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下。”公司技术总监周晓明介绍,该材料已应用于BEST装置的线圈盒,助力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增长332.67%。
核心装备:从图纸到现实的“造物主”
把科学家们的设计图变成现实,需要的是装备制造的实力。
在中国核建集团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工ITER项目的最后一批支撑构件。“我们是ITER项目真空室安装的全球唯一承包商,精度要求达到0.1毫米,相当于两根头发丝的直径。”项目总工程师刘卫华说。
合锻智能则拿下了BEST装置真空室成型订单,金额达2.09亿元。“真空室是托卡马克的核心结构件,我们研发的专用液压机将成型精度控制在微米级。”公司董事长严建文表示,这笔订单直接锁定了2026年的业绩。
价值洼地:被误读的“聚变红利”
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手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却并未获得应有的关注。
西部超导目前市盈率35倍,远低于科创板上同类材料企业的50倍平均水平;永鼎股份市盈率28倍,与其超导业务的高速增长形成反差;中国核建市盈率仅12倍,几乎与传统建筑企业无异。
“市场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一位长期跟踪新能源的基金经理分析,“投资者普遍认为核聚变商用还要20年,却忽略了现在正是实验堆和示范堆的建设高峰期。”
据公开信息,BEST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CFEDR项目预算达1200亿元。这些资金正在通过设备采购、材料订单的方式,流入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
如何辨别真伪?
面对越来越多的“核聚变概念股”,投资者该如何甄别?
“看两个关键指标:一是合同负债,这是订单最直接的体现;二是具体参与的项目层级。”上述基金经理建议,“比如西部超导的合同负债同比增长了一倍,合锻智能直接中标BEST核心部件,这些才是真材实料。”
2025年将是BEST项目大规模招标的关键年,2026年CFEDR项目将启动主要设备采购。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已有数十家企业参与前期技术交流。
“那些仅停留在概念阶段,或者产品只能用于非核心部位的企业,很难在这轮竞争中获益。”国家能源局一位专家提醒,“核聚变装置对材料和设备的性能要求极为严苛,缺乏核心技术壁垒的企业最终会被淘汰。”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中国企业正在超导材料、特种金属、核心装备等关键环节崭露头角。当他们默默攻克这些“卡脖子”技术时,资本市场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来源:闲蛋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