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武之1923年公费留美,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当天就买了回国船票。他跟儿子说:“我去美国是学本事,回来是为了教更多中国人学本事,这才是留学的用处。”1945年杨振宁去美国,也是芝加哥大学,学物理。杨武之觉得“儿子肯定会像我一样回来”,就像农民种瓜,春天播了种,秋
杨武之1923年公费留美,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当天就买了回国船票。他跟儿子说:“我去美国是学本事,回来是为了教更多中国人学本事,这才是留学的用处。”1945年杨振宁去美国,也是芝加哥大学,学物理。杨武之觉得“儿子肯定会像我一样回来”,就像农民种瓜,春天播了种,秋天肯定要收瓜。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50年邓稼先留美,1957年拿到博士学位,第9天就订了回国船票。他给杨振宁写信:“新中国要造原子弹,我学的就是这个,得赶紧回去。”杨振宁回信:“美国的实验室有最先进的加速器,你留在这能做更顶尖的研究。”邓稼先没理他,收拾行李就走了——就像村里的小伙子,听说家里要盖房子,放下城里的工作就往回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杨武之第一次劝杨振宁回国是1957年,在瑞士。父子俩坐在一起,杨武之说:“你爸当年怎么回来的,你就该怎么回来。”杨振宁说:“科学没有国界,我在美国做研究,也是为华人争光。”杨武之拍了桌子:“什么‘科学无国界’?你是中国人,就得为中国做事!”杨振宁也急了:“我做的研究是全人类的,在哪里做不一样?”那天两人吵到半夜,杨武之摔门而出,说:“你要是不回来,我就当没你这个儿子。”
第二次是1960年,杨武之带了国内科研院所的邀请函,说:“北京要建原子能研究所,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杨振宁说:“我现在的项目刚启动,没法停。”杨武之叹口气:“你要是像稼先那样,我死也闭眼了。”第三次是1962年,杨武之直接骂:“你是不是忘了自己是中国人?”杨振宁说:“我没忘,但科学比国籍重要。”那天两人不欢而散,杨武之回国后,把杨振宁的照片从墙上摘了下来。
1964年杨振宁入美籍,杨武之气得三天没吃饭。他跟同事说:“我儿子成了美国人,就像家里的树,根被挖走了,再也长不成材了。”杨振宁解释:“入美籍是为了工作方便,去欧洲开会不用每次申请签证。”杨武之没理他,从此再也没跟他联系——就像父母给儿子留了门,儿子却去了别人家,父母再也不想开那扇门了。
1973年杨武之病重,杨振宁回国。父子俩坐在病房里,没提过去的事。杨武之摸了摸杨振宁的手,说:“你妈走得早,我对不起她。”杨振宁说:“爸,我陪你去散步。”杨武之摇头,眼神里全是失望——就像老人盼着儿子回家过年,儿子回来了,却没带年货,老人心里空落落的。没过多久,杨武之去世了,眼睛没闭严,好像还有话没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杨振宁说:“我当年要是回国,肯定做不出诺奖级的研究。”1950年代国内科研条件差,没有大型加速器,没有国际期刊,就像农民种地,没有化肥,再努力也收不了多少粮食。而美国有最好的实验室,最好的导师,就像城里的工厂,有机器,有原料,能造出最好的产品。
有人骂杨振宁“忘本”,说他“;有人夸他“为华人争脸”,说他“在国际上提高了中国的地位”。其实都是站在自己的时代看问题——父亲的时代,中国穷,需要“回国报效”,就像家里穷,儿子得回来赚钱;儿子的时代,中国开始融入世界,需要“国际视野”,就像家里富了,儿子得去城里做生意。
邓稼先1986年去世,死的时候才62岁,因为长期接触核辐射得了癌症。他临终前说:“我没后悔国家造原子弹,值了。”杨振宁百岁生日那天,说起邓稼先,哭了:“他写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我现在才懂。”其实两人的路都没错,只是父亲的时代需要“回来”,儿子的时代需要“出去”。
2015年杨振宁恢复中国国籍,回到清华任教。他说:“落叶归根,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有人说他“晚节不保”,有人说他“终于懂了父亲”。其实就像村里,老了还是想回村里住——根这个东西,不管走多远,到老了都会想起来。
杨振宁和父亲的故事,其实是两代中国人的“爱国选择题”。父亲的“爱国”是“回国报效”,儿子的“爱国”是“国际争光”。就像有人喜欢吃馒头,有人喜欢吃米饭,都是饭,只是味道不一样。但不管怎么选,只要心里有国家,就不算错。
来源:苏子科学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