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浩浩长江奔涌而来,至三峡段收束为雄奇峡江。江水裹挟着远古文明的璀璨、古楚开拓的艰辛与屈骚贯空的遗响,在西陵峡畔的秭归,激荡出独树一帜的文化气象。这片雄踞长江上中游结合处的土地,既是川鄂咽喉要冲,更是中华文明重要滥觞地,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与精神传承。
图 | 屈原故里牌坊 魏启扬/摄
图 | 中国端午·诗意宜昌 周星亮/摄
图 | 屈原故里端午诗会 魏启扬/摄
图 | 端午节传统游江仪式 魏启扬/摄
图 | 屈原祠 魏启扬/摄
图 | 屈原庙 魏启扬/摄
图 | 乐平里牌坊 魏启扬/摄
图 | 秭归县城远瞰图 郑家裕/摄
浩浩长江奔涌而来,至三峡段收束为雄奇峡江。江水裹挟着远古文明的璀璨、古楚开拓的艰辛与屈骚贯空的遗响,在西陵峡畔的秭归,激荡出独树一帜的文化气象。这片雄踞长江上中游结合处的土地,既是川鄂咽喉要冲,更是中华文明重要滥觞地,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与精神传承。
“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完成道德体系的创建,这一历史通过考古材料上溯到距今8000年前,湖北秭归东门头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测影碑表。”冯时的论断,为这片土地的文明根脉写下了坚实注脚。
几乎同一时期,秭归柳林溪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陶器上,一组神秘刻划符号悄然揭开汉字起源的一角。冯时明确指出,“目前已发现八个单字,是迄今所知明确无误的最早汉字”,分别为“朱、隈、爻、龙、五、田、文、八”。
冯时认为,这些古老文字暗藏文明密码:基于九宫空间刻写的八组“五田文”,承载着“天下文明”的思想;以“朱”命名的天柱,彰显中华文明独特的宇宙观;而“八、爻”二字的出现,则标志着先民早已形成阴阳思辨,成为易学思想的滥觞。耐人寻味的是,屈原在《天问》中对宇宙生成的叩问,与柳林溪先民的宇宙观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清晰勾勒出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
楚文化的根系,深植于秭归的肌理之中。周成王时(一说公元前1036年,一说公元前1042年),熊绎受封于秭归,“赐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由此开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征程,最终奠定了八百年楚国霸业的根基。
东晋袁山松在《宜都山川记》中记载:“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将熊绎始国与屈原故里这两大坐标,同时锁定于秭归。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详细描绘了秭归丹阳城的形貌:“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
作为记录秭归人文地理最早、最详尽的史料,《水经注》不仅凝聚着郦道元踏遍千山、博极群书的治学精神,更以严谨态度溯源秭归县名由来:“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秭归。”他还考证出乐平里屈原故宅,明确认定秭归为屈原故里、楚文化发祥之所。
公元766年,唐代诗人杜甫踏足秭归,发出“若道土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的叩问,与早于他200余年的郦道元“山秀水清,故出俊异”的感慨,形成隔空共鸣,道破了秭归山水孕育人杰的奥秘。
远古文明的星火与楚国开创的历程,奠定了秭归历史的厚度;而屈原的出现,则铸就了秭归文化的高度。据郭沫若考证,屈原于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诞生于秭归乐平里。
这份文化基因更通过姓氏血脉延续至今。作为楚国王族的核心姓氏,熊、屈两姓在秭归始终为望族。据《秭归县志》,2005年秭归香溪河两岸有熊姓7000多人、屈姓5000多人。秭归万古寺村被誉为“中华屈氏第一村”,海内外屈氏后裔每年皆循迹至此祭祖追思。熊、屈两姓的世代聚居与文化坚守,成为秭归作为楚文化发源地与屈原故里的“活态见证”。
自郦道元之后千余年间,“屈原故里秭归说”几无争议,文人雅士接踵而至,以笔墨为桥与屈子对话,形成了延续千年的“屈原文化书写传统”,让屈原精神在文学传承中不断丰盈生长。
千百年来,从晋代庾仲雍《荆州记》“县北一百里有屈平故宅”的记述,到李白“屈平辞赋悬日月”的盛赞、陆游“隔江便是屈原祠”的沉吟、苏轼“屈原遗宅秭归山”的题咏,再到现当代郭沫若、游国恩等学界泰斗的一致认同,历代文人以笔墨为舟,让秭归作为屈原故里的文化身份,在文献与学术的印证中愈发清晰。
跨越两千年时光,现代文化巨匠郭沫若,以对屈原的极致推崇与深度研究,为秭归的屈原文化传承注入新生命力,也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作为中国现代楚辞研究的扛鼎者,郭沫若对屈原的考辨与推崇,早非一日之功。他从《水经注》出发,钩沉东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晋代庾仲雍《荆州记》等史料,以铁笔般严谨的考证,得出掷地有声的结论:“屈原是生在秭归县的人。”
他不满足于文献佐证,更将地理与人文勾连:“秭归处于巫峡与西陵峡之交,这片山水的宏伟与清丽,或许正是屈原‘气魄宏伟、文辞雄浑’的灵感之源。”此论一出,不仅为“屈原故里秭归”筑牢学术根基,更赋予其深层文化逻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秭归的山水,本就是屈原精神的摇篮。
1961年秋,郭沫若乘“江沪轮”过西陵峡。站在甲板上眺望,眼前是屈原祠的飞檐,耳畔是峡涛的轰鸣。他吟咏出《过西陵峡》一诗,首联“秭归胜迹溯源长,峡到西陵气混茫”,便将屈原与这片土地的羁绊写入诗行;“屈子衣冠犹有冢,明妃脂粉尚流香”,更以两位秭归先贤并提,道尽故里的文化厚重。
1965年,秭归县委宣传部青年干部熊辉纯握笔的手微微发颤。他铺开信纸,以最郑重的语气,向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致信——恳请这位学界泰斗为屈原故里题写墨宝。彼时的秭归,虽早有“屈原故里”之名,却仍需一位文化巨擘为千年文脉铸起更醒目的标识。
信件辗转至北京。1965年10月,郭沫若欣然写下“屈原故里”“屈原庙”,笔力遒劲如青铜浇铸,为千年文脉作证。令人感动的是,1977年初,郭沫若即便病魔缠身,听闻秭归筹建屈原纪念馆,他仍强撑病体题写馆名,墨迹间凝结着对屈原的崇敬与对故里的牵挂。1979年,郭沫若夫人于立群遵其遗愿,为乐平里题下“楚三闾大夫屈原诞生地”“乐平里”“读书洞”等碑名,让这份文化守望,在屈原诞生的土地上生生不息。曾执笔写信的熊辉纯,如今已94岁高龄。忆起当年收到郭老题字的场景,他仍难掩激动:“郭沫若先生题字,对秭归而言,是定音鼓,更是冲锋号!”
1978年春,北京医院的白墙下,86岁的郭沫若气息微弱却目光灼灼。他叮嘱夫人取来自己的《屈原》剧本,手指抚过泛黄的书页,低声咏诵《离骚》。夫人会意,记录下他集《离骚》原句而成的对联:“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这副未及悬挂的对联,成了他一生与屈原精神对话的绝笔,更成为他与屈原文化情缘的最后注脚。
对屈原的纪念、屈原精神的弘扬传承,千百年来在秭归从未消散,既体现在物质遗产的代代守护中,也融入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里。
《水经注》载:“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从中可窥见1500多年之前,秭归已开始纪念屈原,并形成丰富载体。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归州刺史王茂元在归州东五里之屈沱(亦称屈原沱)始建屈原祠,打造屈原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赵顼封屈原为“清烈公”,祠宇遂改称“清烈公祠”。千百年来,屈原祠历经元、明、清三代修缮,新中国成立后,又因葛洲坝、三峡大坝水利工程建设两次迁建。如今,这座文化地标与三峡大坝隔江对望,屈原在《天问》中关于鲧禹治水的惊世之问,正被大国重器以巍峨之姿作答。古代文明与现代创造在这里交汇,让人真切体验到一次文化穿越之旅。
除屈原祠外,秭归大地上还遗存着150多处屈原文化物质遗产:30余处古遗址,包括古丹阳、楚王城、夔城、东门头、柳林溪等,见证秭归灿烂文明及楚文化辉煌;40余处纪念建筑,如屈原庙、女媭庙、屈原墓等,彰显屈原文化的深厚根系;20余处独特景观,涵盖三闾八景、屈原沱、巨鱼坊、九畹堂等,承载屈原文化的鲜活记忆;40余件珍贵文物,像太阳人石刻、乐平里石钺、屈原石像、屈氏族谱等,成为解码古代文明的钥匙。这些物质遗产,共同构成秭归屈原文化的“实体档案”,是研究屈原文化、楚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端午习俗自汉代与纪念屈原融合后,秭归便形成独树一帜的端午文化体系。南宋陆游是亲身体验过秭归端午的,他在《归州重午》中写下“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生动记录归州端午龙舟竞渡的盛况。千百年来,“一个端午三次过”的传统,让“端午比年大”成为秭归人刻在骨子里的认知。包粽子、插艾草、挂香囊、抹雄黄、游江招魂、龙舟竞渡……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中,处处融入对屈原的深深敬仰。
秭归人对屈原的纪念更渗透在乡土肌理中。自宋代起,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三闾骚坛”诗社活跃至今,每逢端午齐聚吟诵楚辞、唱和赋诗,厚植峡江诗歌传承沃土。社员们握着锄头的手拿起笔,用带着峡江泥土气息的方言创作,让屈原“上下求索”的精神在乡土诗歌中代代扎根,成为民间文化传承的生动样本。
2006年“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以秭归为首、“三省四地”联合打包的“中国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后,秭归并未将端午文化封存为“文化标本”,而是以创新思维注入时代活力,让这份“人类非遗”真正走进当代生活。
在传承形式上,秭归深耕“沉浸式体验”。非遗小巷里,传承人手把手教包粽子、绣香囊,民俗体验浸润楚风;“楚辞里的中国”展演中,现代舞美撞进古老辞赋,全息投影复活楚辞幻境,观众瞬间穿越千年;龙舟竞渡还原游江招魂古仪,游客在亲历中触摸传统,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在学术研究上,秭归搭建高端交流平台。举办“屈原文化论坛”“中国屈原学会十九届年会”等重磅活动,汇聚海内外民俗、历史、文学等领域专家,围绕屈原精神当代价值、端午活态传承、楚文化与端午关系等议题深入研讨。既促思想碰撞,更出扎实成果。截至2025年,秭归已出版《屈学问题综论》《诗祖屈原》《屈原文化百问》等专著4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
在传播维度上,秭归借力数字技术破圈。2019年,9478名秭归儿女齐聚屈原祠,8分钟包出16473个合格粽子,刷新“最多人一起包粽子”吉尼斯世界纪录;2020年起,“云上端午”常态化,抖音、快手直播等平台带全球观众“云观龙舟”“云赏祭典”;2023年央视端午晚会“碧水长歌颂端阳”落地秭归,2023年、2024年连续在此举办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吸引超4亿人次观看,龙舟鼓声随镜头响彻全球。
在教育普及上,秭归以“六进”让屈原文化融入全民生活。校园中,屈原文化扎根少年心田;社区里,活动室变身“屈原课堂”;企业中,产品搭“屈原IP”快车驰向市场;机关里,“知屈原、背楚辞、传精神”成为常态;村居中,屈原文化写进村规、融入治理;景区里,屈原文化以创新载体吸引游客目光。
如今,屈原文化已融入秭归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脐橙产业以“屈原文化”为品牌内核,打造“秭归脐橙”地理标志产品,让“橙香”与“书香”共飘远方;文旅融合持续深化,除端午主题活动外,还推出“屈原文化研学游”“峡江风光体验游”等线路,吸引各地游客探寻文化根脉;精神文明建设中,“屈原精神”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进程里,依托屈原文化资源,多个村落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实现“文化兴村”“产业富民”。
今日的秭归,正以扎实举措推动屈原文化弘扬传承向纵深掘进。回溯过往,2009年秭归首次开展全国屈原后裔寻访,足迹遍布十一省市,累计征集百余卷族谱、60余部地方志,系统厘清屈原后裔传承脉络,为屈学研究填补了关键空白;立足当下,2025年9月“再访屈原后裔”活动重磅重启,多路寻访队伍分赴全国各屈氏聚居地,进一步续接文化根脉。时序金秋十月,“郭沫若为秭归题写‘屈原故里’文化交流活动”又启新篇,活动联动中国屈原学会、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等权威学术机构,在回溯秭归“楚都丹阳”千年历史积淀的同时,进一步擦亮“屈原故里”文化名片,让屈原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璀璨的光芒。
峡江激荡千年韵,总把屈骚赋新章!秭归以守正创新续写着传承长卷,屈原精神早已融入山水血脉、百姓日常,化作民族文化鲜活的坐标,在新时代激荡起更强劲的回响。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