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国庆假期,紧邻渝中区洪崖洞的重庆戴家巷崖壁老街人潮涌动,单日最高客流突破6.2万人次。谁能想到,这片如今青砖灰瓦、咖啡飘香、年产值过亿元的“网红”新地标,几年前还是亟待搬迁的破旧棚户区。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何春阳 龙帆
这个国庆假期,紧邻渝中区洪崖洞的重庆戴家巷崖壁老街人潮涌动,单日最高客流突破6.2万人次。谁能想到,这片如今青砖灰瓦、咖啡飘香、年产值过亿元的“网红”新地标,几年前还是亟待搬迁的破旧棚户区。
通过一场“政府+企业+居民”共建共治的“微更新”改造,戴家巷不仅留住了600年的母城根脉与乡愁,更成功激活了区域价值。一场华丽蜕变,激发了城市活力,为全国城市更新提供了生动的“重庆样本”。
因地制宜进行场景式改造
让老街区逐渐焕发新活力
戴家巷位于重庆市渝中区魁星楼和洪崖洞之间的崖壁上,清康熙初年,因戴姓人家居住于此而得名。
这条老巷曾是商贾云集、车马喧嚣的重要通道,有着600多年的历史,还保留着重庆古城墙。然而,时过境迁,这里一度沦为悬崖边破旧的棚户区,与不远处车水马龙的洪崖洞景区形成鲜明对比。
原来,戴家巷现存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区域内街巷尺度逼仄,大部分房屋老旧破损,存在屋面漏水、立面破败、管网不畅、乱搭乱建、消防隐患等突出问题。
渝中区戴家巷崖壁步道,游客在步道上休闲游玩。首席记者 龙帆 摄
75岁的曾代林老人自1989年起就住在这里,她回忆:“这里都是老房子,环境又不行,没跟上时代发展。年纪大了之后上下楼不方便,请棒棒扛一次都要100块钱。”
不仅如此,临江崖壁杂草丛生,上下高差约60米,无上下连接通道,居民出行不便,且存在滑坡等安全隐患。曾代林说,前些年,好多邻居都陆续搬走了。
这里的地理位置如此优越,怎么反倒还能拉后腿?
为解决这一民生难题,2018年,渝中区全面启动了戴家巷老街区城市更新项目。
如何在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同时融入厚重的历史人文?如何让重庆人记得住乡愁?“微更新”改造或许是最佳方案。
渝中区戴家巷崖壁步道,游客在步道上欣赏江岸风景。首席记者 龙帆 摄
该项目保留7200平方米的老旧建筑,新建临时商业建筑1100平方米,通过对老旧社区空间进行精细化改造升级,让老街区逐渐焕发新活力。
其整体规划包括拆除违章建筑、扩宽阶梯巷道、新建社区公共厕所、实施片区下水管道整治等;同时,保留老城墙、吊脚楼、黄葛古树等重庆元素,从滨江区域向上,修建一条依山就势的生态步道,增加吊脚楼畔、峭壁黄葛等6处景观及5处观景平台。
“改造过程中,我们按原有建筑风格进行修复,尽可能保留原始的青石砖路面,对老建筑的外墙、门窗等特色构件也进行了还原。在修建步道的过程中,也同步实施了约1万平方米的山体生态修复工程,最大限度保护了崖壁上原生的黄葛树等本土树种,并科学补植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灌木和花卉。”渝中区文旅集团戴家巷改造项目负责人说。
建立“政府+商户+居民”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重新激活老街巷区域价值
据渝中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更新过程中,政府创新财政投入的方式,系统推进片区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完善了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民生短板,直接惠及1000余户居民。
自此,戴家巷从杂草丛生的荒坡变成了重庆最美丽的坡坎崖之一。
改造后,如何运营才能让戴家巷红火起来呢?
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深谋远虑,渝中区引入了区级平台公司负责前期商业存量资产更新改造与整合运营,不仅打造了自持核心商业区,还引入了融合体验、互动与场景化的新型商业业态,盘活了过去闲置低端的社区底商,通过带动当地业态升级再造社区公共空间,促进了社区可持续发展,推动形成了一张名为“戴家巷”的城市新名片。
2021年,改造后的戴家巷正式对外开放。颇具特色的古香街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步道,全新引进的商铺陆续开张……戴家巷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原住民回流明显。部分居民还主动筹集资金,对自有住宅的底层物业进行商业化改造和出租,引入了第一批特色小店。
与此同时,大量游客也慕名前来,戴家巷的名声日益响亮。
渝中区戴家巷,游客正在火锅店里品尝美食。首席记者 龙帆 摄
“听朋友说这里新开了个景区,我们来看过后觉得综合条件不错,就决定在这里开社区火锅。”春红火锅店长龚晓英说,她果断租下了6户人家的房屋,目前店内有25张桌子,一天可以翻五六台,生意不错。“我们发现这里有很多外地游客,所以还专门在门口摆了个架子卖火锅底料,方便他们带点重庆特产回家。”
兴旺的临街底商成为街区价值的最初引爆点,也进一步加快了居民自主更新的步伐。
据统计,自2021年开始,居民开始自发进行二三层及以上的更新改造,自发开展加装电梯、房屋装修,居民自主更新总计投入近亿元。
渝中区戴家巷崖壁步道,游客正在喝茶聊天。首席记者 龙帆 摄
随着片区空间品质大幅提升、商业活力显著增强,戴家巷社区的人气不断攀升,常住人口增加约80%。
“这几年很多搬离戴家巷的老居民又回来了!”曾代林笑着说,“现在游客太多了,过节的时候我们都是去子女家,把地方腾出来,让更多游客玩得尽兴。”
据了解,戴家巷老街区城市更新项目因探索“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实施模式,入选了住建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
街区年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单日最高有6.2万人次
走进戴家巷,错落有致的青砖灰瓦、年代久远的古城墙、古枝盘虬的黄桷树映入眼帘,一种“老重庆”的感觉扑面而来。
工作人员介绍,通过“集装箱”商业建筑等时尚元素植入,“老虎灶”等人文场景再现,为老街区的活化利用增添了亮点。
戴家巷以临崖体验和街区风貌为引流点,目前已入驻RG.Cookies·甜点、TOTOMATO咖啡等特色小店,街区商业氛围更加浓厚,临街底商租金涨幅高达8-10倍。
一系列改变使居民自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
渝中区戴家巷崖壁步道,游客在步道上休闲游玩。首席记者 龙帆 摄
于是,基于对街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统一维护,以及公共品牌运营推广的需求,区级平台公司主动承担起片区运管的职责,牵头与周边商家合作,创新组建起“商家联盟”,让政府和商铺、居民共同参与街区管理,提升各方对社区更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进一步保障街区形象。
“看到这里好起来了,居民们都愿意出钱加装电梯、重新装修房屋,一个是方便今后的生活,也方便租出去,变成各具特色的小店,如服装循环店、精品民宿等。”沧白路社区综合服务专干张娜告诉记者,仅是曾代林居住的25号楼1单元,就有18户人家重新装修后变成民宿迎接八方游客。
记者走访了解到,日益成熟的主理人店铺生态、丰富多元的消费场景使得戴家巷快速“出圈”。目前,戴家巷入驻特色小店已达40余户,主理人商家以轻餐为主,占比80%,其中咖啡店数量最多;另外,戏剧占比5%,文创零售占比10%。
“原来街区只有几条路,现在这里四通八达的。以前客人基本都是本地的,后来外地客人越来越多,现在每天都有外国客人。外地和外国客人占得到一半左右。”guaguajun咖啡店合伙人田雨娟说。
渝中区戴家巷崖壁步道,外国游客正在咖啡店休闲聊天。首席记者 龙帆 摄
10月21日下午5点半,在古城墙前,来自巴基斯坦的Zee正在和好友喝咖啡。他们远眺千厮门大桥和江北嘴摩天大楼,一边摇晃手中醇厚的咖啡,一边聊着趣事。“我到过中国70多个城市,我觉得重庆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Zee不禁感叹:“三千年江州府,八百年重庆城,就是如此有魅力。”
据介绍,街区年产值已突破1亿元。在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叠加的八天假期期间,戴家巷街区在接待客流35.6万人次的情况下,单日最高6.2万人次,整体实现营业额450余万元。
事实上,戴家巷是我市以城市更新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市系统修复城市生态,精心打造滨江空间,创新活化了一批老旧街区、城中村,实现城市功能品质与人文内涵的双提升。如今,山水相融、人文荟萃的山城新貌正逐步呈现,也为重庆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注入了新的不竭动力。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