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睛干涩、看东西模糊、不自觉眨眼频繁……你以为问题出在手机,其实真凶另有其人。
眼睛干涩、看东西模糊、不自觉眨眼频繁……你以为问题出在手机,其实真凶另有其人。
说得再通俗点:手机就像锅盖,背后那口锅,才是真正的烫手山芋。
不少人一听“视力下降”,立马就把锅甩给手机和平板。可武汉大学的一项研究却往我们脸上兜头泼了盆冷水:不是手机“害”了你,而是你每天不经意间重复的小动作,才是眼睛最受伤的源头。
哪几个动作最要命?为什么它们比手机还伤眼?这事儿要是不整明白,早晚得吃大亏。
提起眼睛不舒服,大家张口就说“看手机时间长了”。这话听上去有理,但掰开揉碎一看,还真不尽然。
武汉大学团队针对3000多名学生做了一项眼部健康行为调查,结果发现:
每天频繁用眼但不眨眼、不喝水、长时间盯视固定目标、不注意光线,才是导致眼疲劳、干眼症甚至视力波动的“真正黑手”。
手机只是“表象”,而你背后的习惯,才是“病根”。
第一大病根,就是“盯”。
有些人,坐下就开始盯屏幕,工作也盯、吃饭也盯、上厕所还盯。盯得久了,眨眼频率就会直线下降。
正常人一分钟眨眼15到20次,但长期盯屏幕的人,眨眼次数能少到6次都不到。
眨眼是啥?是眼睛的“洗衣机”,负责把泪液均匀铺在角膜上,润滑、杀菌、清洁一条龙。
你眨得少,眼睛就干得快,泪膜不稳、炎症来了,干眼症就蹭地冒头。
别以为干眼症是老年人才会得,现在20多岁的小年轻里,干眼症早就成了“常客”,医院眼科门诊数据统计显示,20到40岁人群已占干眼患者的六成以上。
这事儿说起来有点糙,但真管用——
你是不是常常“忍着不上厕所”?
别笑,这不是段子,而是真事。眼科医生早就发现,憋尿、憋气、长时间屏住呼吸或用力,都会间接影响到眼压。
眼压上来,视神经受压,视野就会发生改变。
尤其是已经有青光眼倾向的人,长时间憋尿会让病情加重。
有研究指出,短时间内剧烈情绪波动、憋气行为,会使眼压瞬时升高10毫米汞柱以上,对眼底血管是一种直接冲击。
你说手机伤眼?手机最多让你眼睛干点,但这种习惯,是让你“看不见”的视力杀手。
有人在昏暗的灯光下追剧,有人在刺眼的日光下看手机,甚至有些人晚上关灯玩手机,美其名曰“省电”。
你省了电,但眼睛赔了命。
强光刺激、弱光用眼、光线反差过大,都会引起瞳孔频繁收缩,睫状肌长时间紧张。
时间一久,眼睛会进入“痉挛状态”,也就是俗称的“假性近视”。
你以为孩子近视了,其实有些时候是“睫状肌痉挛”,只要休息得当、调整光线,就能恢复。
但如果长期在不当光照下用眼,这些“假性近视”会慢慢变成真近视,甚至引发眼轴拉长,变成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不是“度数高”那么简单,背后藏着视网膜脱落、黄斑病变、青光眼的风险。
有个现象你肯定不陌生:不少人眼睛不舒服了,不是去医院,而是先买瓶眼药水应付一下。
看起来“会养生”,其实是在“耽误病”。
滥用眼药水,不但不能缓解干涩,反而会让角膜更加敏感,甚至引发角膜炎。
尤其是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用多了会破坏角膜上皮细胞,让你的眼睛越来越“脆皮”。
医生都说,眼药水不是“万能水”,不能当日常保健品用。
你不去找源头,只靠几滴眼药水续命,跟堵着烟囱点火一个道理——火是点着了,但烟也越来越大。
还有一点,很多人喜欢边看手机边吃饭,边打游戏边喝水,听起来是“多任务处理”,其实对眼睛是双重打击。
吃饭时血液更多流向胃肠系统,眼部供血会下降,再加上集中注意力用眼,眼睛就更容易疲劳。
你要么专心吃饭,要么专心刷手机,别两头都顾不上。
别觉得这话土,老中医早就讲了:“眼为肝之窍,肝开窍于目。”意思是,眼睛这事儿,不光是眼的问题,是全身上下“气血调和”的表现。
你不喝水,血液浓度高,泪液分泌就会减少。
你不眨眼,泪膜分布就会不均。
你不休息,睫状肌就没法放松。
这三样就像磨豆腐的三块石头,缺一块,豆腐都磨不出来。
眼睛是个精细活,出了毛病,连带的就是神经系统的疲劳、睡眠的质量、甚至心理状态。
有数据显示,视疲劳会引发头痛、注意力下降、情绪烦躁等连锁反应,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
你说眼睛不重要?那是没吃过“看不清”的苦。
每天做几件小事,胜过你花几千块买护眼仪:
每天喝够1500毫升的水,别等渴了才喝;
每看屏幕30分钟,抬头望望窗外,哪怕楼顶也行;
每次用眼超过1小时,闭目养神5分钟,让睫状肌歇口气。
这几句话听着像“老理儿”,但都是“真经”。一分不花,全身受益。
眼睛只有一双,别到了模糊了才后悔没保护。
说到底,真不是手机害了你,是你自己“太不把眼睛当回事儿了”。
你对眼睛有多好,眼睛就对你有多清楚。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有哪些“护眼妙招”,或者说说你曾经踩过哪些“护眼误区”,我们一块儿长点记性。
参考文献:
[1]李晓静,王悦.干眼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3,41(04):315-318.
[2]刘学斌,张颖.青光眼患者眼压变化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眼科杂志,2024,30(02):112-115.
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知识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诊断建议。如有眼部不适,请及时就医。部分内容改编自公开健康数据与研究,旨在传播健康理念。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来源:兔兔的小姐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