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存储芯片行业像被同时踩了三脚油门:AI服务器疯长、智能汽车爆量、国产替代政策加码。
2025年10月,存储芯片行业像被同时踩了三脚油门:AI服务器疯长、智能汽车爆量、国产替代政策加码。
三股力量撞在一起,把原本“慢工出细活”的芯片赛道,硬生生推成百米冲刺。
先说最抢镜的HBM4。三星、SK海力士已经开卷,目标2026年量产;国内长鑫存储同步验证HBM3,年底就要拿出第一颗工程样片。
一句话,谁先搞定HBM,谁就拿到AI算力的“VIP门票”。
香农芯创最机灵,提前和SK海力士签了HBM3独家分销,Q4新增订单20亿元,等于提前锁仓。
江波龙、普冉股份则绕到后端,啃封装测试的硬骨头——毕竟HBM不只是造出来,还得“叠”得稳、“测”得准。
车规级存储是第二条暗线。
L3智能驾驶车型密集上市,单车存储容量直接飙到2TB,比2024年翻了一倍。
普冉的256Mb NOR Flash刚通过AEC-Q100认证,比亚迪、蔚来的订单就砸过来;江波龙更狠,直接发布-40℃~125℃耐温的LPDDR5模块,冬天跑漠河、夏天跑吐鲁番都不掉链子。
车规芯片的门槛是“十年不出错”,谁先拿到认证,谁就拿到未来五年的饭票。
第三条线是“国家队”进场。
大基金三期9月成立,首批1500亿元里30%定向砸向存储,长江存储、长鑫存储二期扩产直接开绿灯。
科翔股份、盈新发展这些配套厂也分到蛋糕:科翔的IC载板通过英伟达H200认证,产能利用率95%,正扩建12英寸产线;盈新发展的High-κ介质材料被台积电验证通过,3nm制程的“卡脖子”环节被撕开一道口子。
技术、需求、政策三箭齐发,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身体”。
技术迭代像爬楼梯:DDR5渗透率已超50%,QLC SSD成本第一次比机械硬盘还便宜,HBM4则是楼梯尽头的“空中楼阁”——谁先登顶,谁就能摘到AI算力的皇冠。
但别忘了,美光2026年要量产1β nm DRAM,技术差距仍在,国产厂商得一边冲刺一边补课。
市场需求像吹气球: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明年涨45%,存储芯片需求直接涨60%。
但气球吹太快会炸,NAND价格战可能持续到2026年Q1,低端产能随时被“血洗”。
国产替代像换引擎:长江存储232层3D NAND良率拉到85%,长鑫19nm DDR4量产,国产份额从15%涨到22%。
但引擎换了,底盘也得跟上——RISC-V架构的存储控制器正在降低专利依赖,存算一体芯片(江波龙联合清华做的原型)能效比提升10倍,2026年量产。
这些“新底盘”才是国产替代的长期护城河。
普通人该怎么看这场混战?
记住三件事:
1. 盯HBM产业链:从晶圆到封装测试,谁拿到订单谁就是下一个“风口上的猪”。
2. 盯车规认证进度:AEC-Q100不是一纸证书,是车企未来五年的“安全锁”,通过一家就能吃五年。
3. 盯大基金三期动向:钱往哪流,机会就在哪。
结尾扣题:存储芯片的2025年,不是“技术秀肌肉”,而是“场景抢地盘”。
AI要算力、汽车要安全、国产要自主,三股需求拧成一股绳,把行业从“慢牛”拉成“疯牛”。
但疯牛也有缰绳——技术差距、价格战、专利壁垒。
谁能一边冲刺一边解扣,谁就能在2026年的牌桌上,留下自己的筹码。
来源:开朗融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