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口就炸了!李嘉诚回应被骂真相:有些人靠骂我挣钱,但我不在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5 18:23 1

摘要:这场骂战从来不是 “蹭流量挣钱” 那么简单。当霍震霆带着儿子在阅兵式上落泪被夸 “爱国典范” 时,李嘉诚的名字却总跟着 “垄断”“撤资” 的标签。到底是公众太苛刻,还是这位 “香港超人” 真的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

97岁的李嘉诚最近又“火”了,把自己又推上了热搜榜首。

不是因为生意,而是因为一句话:“有人骂我,也是为了赚钱,我都不在意。”

这话听着像宽容,细品却像居高临下的轻描淡写你骂我,是因为你穷,你得靠我吃饭,所以骂两句,我赦你无罪。

直播间里瞬间炸开锅,有人敲着键盘怒怼:“不是不在意,是站得太高听不见哭声吧!” 还有人翻出旧账:“公摊面积坑了多少人?现在倒说别人骂你是为了钱?”

这场骂战从来不是 “蹭流量挣钱” 那么简单。当霍震霆带着儿子在阅兵式上落泪被夸 “爱国典范” 时,李嘉诚的名字却总跟着 “垄断”“撤资” 的标签。到底是公众太苛刻,还是这位 “香港超人” 真的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

倒退三十年,李嘉诚还是无数人眼里的励志偶像。5 万港元起家开塑胶厂,自己画图造机器降成本,从塑胶花做到地产大亨,硬生生拼出横跨港口、零售、能源的商业帝国。那时候香港人提起他,多少带着点 “草根逆袭” 的崇拜。

转折点出在一次次 “精准套现” 上。2015 年,他突然把长和集团注册地迁到开曼群岛,紧接着甩卖上海东方汇经中心、北京盈科中心等一众内地地标项目,两年套现近千亿,转头砸 200 亿美元买下 “半个英国” 的基建。当时就有人骂 “利尽则散”,可他一句 “我只是商人” 堵了所有人的嘴。

真正让怨气积累的,是渗透到香港人衣食住行的 “垄断版图”。香港人早有个玩笑:“从出生喝的奶粉到去世用的棺木,都在给李家交钱。” 百佳超市巅峰时占了香港七成市场,家乐福都挤不进来;港灯公司垄断着半个香港的电力,电费说涨就涨;连手机信号都逃不开,他掌控着六成无线频谱。

更狠的是房地产的 “套路”。成都一块地捂了 16 年,转手就赚 38 亿港元,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最让购房者崩溃的是公摊面积 —— 霍英东发明公摊本是为了降低购房门槛,到李嘉诚手里却变了味。他旗下楼盘实用率低至 40%,花 100 平的钱只能用 40 平,公摊区域还被物业二次出租牟利。有香港网友算过账:“一辈子攒的钱,一半给了公摊,一半给了房贷。”

如果说民生垄断是 “慢性刺痛”,2025 年的 “港口交易” 就是 “当头一棒”。3 月,李嘉诚要把全球 43 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报价 228 亿美元,其中居然包括巴拿马运河的两个战略港口。

这下连官方都坐不住了。《大公报》连发五问,直指这笔交易可能让美军以 “反恐” 名义进驻,监控中国航运动态;港澳办直接转发点评 “莫天真 勿糊涂”。网友更炸了,“卖国” 话题刷爆全网,有人翻出他 2015 年的老话:“不要用空洞的道德衡量我”,怒怼:“商人就可以不管国家安危?”

面对三天三次点名批评,李嘉诚罕见低调了。长江集团周年晚宴上只待了几分钟,说几句祝福就匆匆离场,再没提 “问心无愧” 的老话。可公众的火气没消 —— 毕竟香港年轻人还在为 “努力拼不过地段” 发愁,有人毕业十年攒不够首付,有人祖孙三代挤在十几平的劏房,而这位首富却说 “不在意骂声”。

有人说 “公众就是仇富”,可霍家同样是香港富豪,霍震霆不带保镖出门也没人敢动,还能受邀参加阅兵。差别在哪?霍家投资 4000 万支持内地体育,而李嘉诚的钱总流向能赚快钱的地方。

香港导演王晶一句话点破:“他的产业不把老百姓剥层皮,哪来那么多钱?” 这话或许偏激,却说出了核心矛盾:当 “李家城” 掌控着生存必需的资源,普通人的努力就成了笑话。你再勤奋工作,电费涨了要多交钱,超市涨价得买单,房价涨了连个落脚地都没有。

李嘉诚或许真的 “不在意”—— 毕竟他早已安全落地,不用为房贷发愁,不用算计柴米油盐。可他忘了,当年让他起家的 5 万港元,是无数普通人的消费攒出来的。公众骂的不是他有钱,是他把 “公摊” 变成剥削工具,把战略港口卖给外资,却对普通人的焦虑视而不见。

如今再看李嘉诚的 “不在意”,更像一种脱离现实的傲慢。他以为骂声都是为了流量,却没看见劏房里的灯光,没听见售楼处里的叹息,没懂那句 “努力拼不过地段” 里的绝望。

那不只是流量生意,更是普通人对公平的微弱呐喊。你可以选择不在意,但不能假装那声音不存在。

毕竟,真正的从容,不是说“我不听”,而是听得见那些听不见的声音。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