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取2.5万被查用途!硬杠银行反诈新规:5万门槛谁说了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7 19:30 2

摘要:最近一段银行柜台的监控视频火遍全网。画面里一位男士往柜台前一坐,开口就要取两万五千块钱。柜员按流程问了句“取钱用途是什么”,谁料对方突然提高声量:“我取自己的钱还要跟你们报备?国家规定五万以上才登记,你们银行搞什么特殊?”

阅读之前,麻烦用你发财的小手点点爱心。创作不易,感谢大家支持!每日更新更多优质内容。

最近一段银行柜台的监控视频火遍全网。画面里一位男士往柜台前一坐,开口就要取两万五千块钱。柜员按流程问了句“取钱用途是什么”,谁料对方突然提高声量:“我取自己的钱还要跟你们报备?国家规定五万以上才登记,你们银行搞什么特殊?”

空气瞬间凝固,后头排队的客户都停下动作。柜员被问得一时语塞,支支吾吾解释这是反诈要求。男士更来劲了,当场提出要分次取款。最后经过沟通,男子一次性取走钱款。

这段视频在抖音播放量破了两亿。评论区炸出两拨人吵翻天——有人支持客户据理力争,也有人心疼柜员照章办事。这事儿表面看是场闹剧,底下可藏着老百姓和银行之间越来越拧巴的关系。

懂行的储户都知道,2022年央行确实发过文件,存取五万以上现金才需要登记用途。但现实里不少银行执行时扩大范围,取两万五甚至更少金额也会被询问。浙江宁波就有位李先生,今年2月取2.5万元被要求说明用途,他调侃“坐公交车用”遭拒,最终僵持后无奈说出真实用途才完成取款。

其实银行也有合规压力。2023年全国电信诈骗涉案资金超3288亿元,银行因审核疏漏被罚案例屡见不鲜。根据监管部门通报,去年某银行因未有效识别可疑交易被处罚金430万元。内部员工透露,现在每笔交易都要过反洗钱系统筛查,柜员拦截可疑交易可避免追责。

但普通老百姓更关注自身权益。山东曾发生男子取2.9万元被银行报警核查,工作人员甚至联系其客户核实资金来源,导致生意关系受损。另有储户反映,因账户流水较少,取3万元竟被要求提供额外证明材料,流程复杂程度堪比贷款审批。

要说这事最引发共鸣的,还得数那些较真储户的应对方式。除了视频里的分次取款要求,有人带着法律条文到柜台理论,也有人坚持要求银行出示超出央行规定的文件依据。这些案例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甚至引发金融监管部门关注。

这场拉锯战背后是道难解的题:既要防住骗子,又不能寒了储户的心。数据显示,全国银行2023年通过询问拦截可疑交易超10万笔,避免损失数百亿元。例如青岛某银行曾通过详细询问,成功阻止七旬老人向诈骗账户转账7万元。但机械执行规定也让正常用户体验受损,有储户抱怨:“取款像过堂审问,存钱时却从不问钱从哪来。”

事情引发热议后,法律界人士重申:《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管理办法》明确规定5万元为登记门槛,银行不得自行加码。部分银行已开始优化流程,在严格执行反洗钱要求的同时,通过温馨提示牌提前告知储户可能需要的材料。

说到底,银行和储户本该是互信关系。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冲突,往往源于信息不对称。金融专家建议,储户遇到超额询问时可礼貌回应“日常消费”,若遇强制登记可要求银行出示具体法规条款。而银行方面也需加强员工培训,避免将合规流程变成对立交锋。

这事儿您怎么看?遇到过类似情况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的经历,共同探讨如何平衡金融安全与取款自由。

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将予以删除。谢谢!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