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刘坤模重返彭德怀故居,留下首催人泪下的缅怀诗:我很感激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0 13:51 1

摘要:1987年深秋的清晨,湘潭乌石镇薄雾尚未散去,77岁的刘坤模扶着侄女的臂弯,慢慢走进彭家老屋。门楣上的青砖依旧,屋后那株老枇杷树结着青黄相间的果子。她停在门口良久,掏出随身的小本子写下十四个字——“横刀人不见,乌石缅雄风。华厦开新宇,犹忆大将军”。写完,她自言

1987年深秋的清晨,湘潭乌石镇薄雾尚未散去,77岁的刘坤模扶着侄女的臂弯,慢慢走进彭家老屋。门楣上的青砖依旧,屋后那株老枇杷树结着青黄相间的果子。她停在门口良久,掏出随身的小本子写下十四个字——“横刀人不见,乌石缅雄风。华厦开新宇,犹忆大将军”。写完,她自言自语:“我很感激他。”旁人听来只是一句平淡话,知情者却知,这背后是一条横贯半个世纪的跌宕曲线。

沿着诗句的线索往回追,可以在1922年的湘潭乡间找到开端。那一年,24岁的彭德怀因击毙恶霸被迫辞官退伍,回家务农。村里长辈见他一表人才,纷纷张罗婚事,他只说一句:“人要自己选。”巧的是,他的童年伙伴刘玉峰有个妹妹,名叫刘细妹。相亲那天,少女正和母亲纳鞋底,一身素衣,眼神里透着机灵。彭德怀一见便定下婚事,又随口给她改名刘坤模,意在“坤厚载物、模范自强”,颇有几分书卷气。

短暂的农家生活里,两人分担粗活,清贫却清爽。彭德怀每天天未亮便劈柴烧水做粥,只让妻子添柴。临行前往长沙报考讲武堂,他找来姨父,请其破例收女学生。出门那晚,他丢下一句嘱托:“好好读书,别停。”刘坤模点头,“记住了。”对话不过十余字,却为她此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1928年6月,两人在湘阴渡口分别。彼时彭德怀着手筹划平江起义,为安全计让刘坤模回乡。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十年。起义后,反动当局发布通缉令,刘坤模被迫改名换姓,走山林、蹲寺庙、讨过饭,也教过书。她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到一地只待两个月,免得连累乡亲。此间的艰难旁人难以想象,可她从未打算改嫁。

事情出现转折在1937年10月。武汉报纸大标题写着“平型关大捷”,副总指挥彭德怀三个字跃入眼帘。刘坤模攥紧报纸,眼泪掉在油墨上,几乎模糊了字迹。她连夜写信,只写“平型关 彭德怀收”。幸运的是,信件在辗转中真就被送到八路军前线指挥部。彭德怀拆开信,先是愣神,随后提笔回信,告诉她去延安的路线。

同年冬月,她带着女儿从武昌出发,经西安转陕北,历时二十多天抵达延安。窑洞里重逢的那一刻,彼此都沉默良久。彭德怀只说了四个字:“你受苦了。”刘坤模摆手:“找到了,就值。”然而,多年离散造成的生活裂痕已无法弥合。她已与进步教师徐任吾共同生活,并育有一女;至此,两人达成默契——各走各路。随后,她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抗大学习,改行做教育和医护工作,继续抗战。

解放后,夫妻俩各自有了新岗位。刘坤模与任楚轩在北京工作,彭德怀留军队。1956年,彭家亲戚来京做客,顺路把她带进中南海探望老乡。合影时,彭德怀挺拔而立,刘坤模微微含笑,谁也看不出当年山河破碎里的生死离合。照片被锁进抽屉,她只留一句评价:“他待人真诚。”

1964年,彭德怀因“工作争议”被审查,消息传出,刘坤模心里五味杂陈,却无能为力。1974年,彭德怀病逝。北京小院的一个夜晚,她独对油灯,默默抄录毛笔字“乌石故里,风雨凄迷”,算作祭文。

时间回到1987年。老人踏进彭家老屋,触目所及皆是旧物:竹椅、木案、石磨,还有墙上发黄的族谱。她指着墙缝说:“当年他常把家里仅有的读本夹在这里。”随后,她让人拿来纸笔,写下那首十四字绝句。写完,她把纸折好塞进旧枕头的缝隙:“留在这吧,让后人看看。”

这次归乡,她没做停留,三天后便返程。有人问缘由,她淡淡一句:“该说的,都在诗里。”简单,却足够有力。回到北京,她依照记忆撰写《乌石旧事》,记录与彭德怀的共同岁月。书稿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才整理完毕,字里行间无缠绵悱恻,只有对人格与信念的敬重。

1993年春,刘坤模病逝。彭家后人整理遗物时,在抽屉里发现那页发黄的拓片,上面正是“横刀人不见…”一诗。旁边别无长篇累牍,也无感伤文字。老人似乎早已做了最简洁的注解——感激,是对那段峥嵘岁月最合适的归纳。

从1922到1987,六十五年里,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交织。刘坤模用一生给出答案:世事无常,信义常在。诗句已远,但乌石镇枇杷树依旧年年结果,像极了那段历史,沉稳,清晰,未曾散去。

来源:只读帖不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