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种进口药撤离中国!辉瑞、GSK在列,真相是产业升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5 15:46 1

摘要:最近,国家药监局的一则公告引发热议:辉瑞、葛兰素史克等跨国药企的80种进口药陆续撤离中国市场。不少人担心“以后会不会无药可用”,甚至传出“进口药质量有问题”的谣言。但真相并非如此——这不是药品安全事件,而是中国医药产业从“仿制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必然结果

最近,国家药监局的一则公告引发热议:辉瑞、葛兰素史克等跨国药企的80种进口药陆续撤离中国市场。不少人担心“以后会不会无药可用”,甚至传出“进口药质量有问题”的谣言。但真相并非如此——这不是药品安全事件,而是中国医药产业从“仿制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必然结果,背后藏着三重关键原因,每一个都关系到咱们老百姓的用药选择。

一、先辟谣:不是质量问题,全是企业主动“战略撤退”

首先必须澄清:这次注销的80个药品注册证,没有一个是因为安全问题被强制吊销的,全是药企自己主动申请的。换句话说,这是外企算过“经济账”后的商业选择,和药品质量无关。

从名单来看,撤离的药品覆盖了慢性病、肿瘤、罕见病等多个领域,比如葛兰素史克的哮喘急救药“万托林”(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辉瑞的化疗药“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还有治疗痔疮的“太宁栓”(复方角菜酸酯栓)。但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药大多是“老批号”,比如费卡华瑞的氯雷他定片注册证是2004年的,已经用了二十多年。企业主动放弃这些“老产品”,核心原因有三个:

1. 集采“以价换量”,进口药利润被压到“地板价”

国家组织的药品集采是最直接的推力。自2018年“4+7”试点以来,集采已经开展了十一批,核心逻辑就是“国家打包采购量,企业报价越低越容易中标”。国产仿制药成本低,报价能压到进口药的十分之一。比如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氯雷他定片,国产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后,集采中标价低至每片0.1元,而原研药成本根本无法竞争,利润空间几乎被挤没了。到了第十批集采,所有原研药企要么放弃竞标,要么象征性报高价,最后没有一个中标,集采成了“国产仿制药的天下”。

2. 国产药“全面替代”,进口药市场份额被抢占

这几年国产药的进步超乎想象。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后,国产药在质量和疗效上与原研药基本一致,但价格便宜得多。数据显示,前九批集采中,国产仿制药中选1583个,进口原研药仅中选70个,仿制药占比超过95%。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领域,国产替代率已经超过90%,恒瑞、扬子江等本土药企的成本优势明显。比如辉瑞注销的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国内还有山西普德、深圳万乐等多家企业生产,供应完全不受影响。

3. 外企“换赛道”,专攻高端创新药和罕见病市场

外企不是放弃中国市场,而是把资源集中到利润更高的领域。一是罕见病药物,这类药患者少、竞争小,单疗程费用可达上百万,比如治疗黏多糖贮积症IVA型的“唯铭赞”(依洛硫酸酯酶α注射液),虽然退出了中国市场,但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患者仍能从香港获取;二是创新肿瘤药,在专利保护期内可以自主定价,不用参加集采;三是高端私立医疗市场,进口原研药在私立医院的价格不受限制,还能与国际最新药物同步上市。

二、对咱的影响:买药更便宜,但两类人需要注意

进口药撤离,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是好事,但也有两类人需要特别关注:

1. 长期服用进口原研药的慢性病患者:可以平稳换药,还能省钱

如果你正在吃的进口药在撤离名单里,比如降压药、降糖药,完全不用慌。国家药监局已经提前布局了“国产替代方案”,平均每种进口药对应2-3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国产药,药效和安全性等同,价格却便宜一半以上。

以治疗糖尿病的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为例,原研药每盒价格约120元,而国产仿制药通过集采后,每盒只要8元,医保报销后自己只花1-2元。换药时只需注意两点:一是核对药品通用名(比如“二甲双胍缓释片”),不要被商品名迷惑;二是优先选择“集采中选药品”,医院和药店都会优先推荐。

2. 罕见病患者:部分药物可通过“港澳药械通”获取,但费用仍需关注

对于罕见病患者来说,这次撤离确实带来了挑战。比如“唯铭赞”是治疗黏多糖贮积症IVA型的唯一药物,撤离后患者曾一度面临断药风险。不过,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广州、深圳等地的指定医院可以引进港澳上市的罕见病药物,患者只需支付药费和跨境运输成本,部分地区的医保和慈善基金会还能报销一部分。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物价格仍然高昂。以“唯铭赞”为例,每周注射一次费用约3-4万元,一年药费超过200万元,即使报销70%,个人仍需承担60万元左右。未来,如何进一步降低罕见病药物的可及性,可能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三、争议与思考:国产药真的能替代原研药吗?

虽然官方强调“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国产药与原研药质量等同”,但在真实世界中,确实存在一些争议:

1. 个体差异:部分患者换药后效果波动

一些临床医生观察到,少数患者在更换国产仿制药后,指标控制出现波动。比如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提到,他父亲将进口降压药换成集采仿制药后,需要双倍剂量才能达到相同效果。这可能与药物辅料、释放速度等工艺细节有关,原研药通常执行更高的内控标准。

2. 复杂制剂:部分高端剂型仍依赖进口

在一些复杂制剂领域,比如靶向抗癌药、长效胰岛素,国产替代仍需时间。例如,辉瑞的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一种靶向化疗药),国内虽然有仿制药,但在药物稳定性和疗效上仍与原研药存在差距。

3. 心理依赖:“进口药更靠谱”的观念难改变

尽管国产药质量显著提升,但仍有部分患者和医生对进口药存在心理依赖。一项调查显示,在三甲医院的肿瘤科室,进口原研抗癌药的市场份额虽然从2021年的68%降至2024年的34%,但在高端私立医院,进口药仍占主导地位。

四、未来趋势:中国医药产业正在经历“质变”

进口药撤离的背后,是中国医药产业从“仿制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型的关键阶段。这一过程虽然伴随阵痛,但带来了三大积极变化:

1. 国产仿制药质量全面升级,价格更亲民

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国产仿制药的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2024年集采中选仿制药的合格率达99.8%,质量风险率仅0.13%,远低于原研药的5.71%。以氯雷他定片为例,国内35家企业生产10mg规格,16家企业生产5mg规格,供给充足,价格透明。

2. 创新药研发加速,中国药企走向国际

国产药企不再满足于仿制,而是加大创新投入。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近66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恒瑞医药的一款PDE3/4抑制剂以120亿美元授权给GSK,三生制药的双抗药物首付款达12.5亿美元。在肺癌治疗领域,国产双抗ADC药物联合治疗的客观缓解率高达100%,副作用比传统化疗小60%以上,价格却不到国外竞品的1/4。

3. 政策保驾护航,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国务院2025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创新药审评审批机制,对临床急需的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高端医疗装备等予以优先审批。同时,通过“港澳药械通”“跨境医保结算”等政策,逐步解决罕见病药物可及性问题。

五、总结:这不是坏事,而是医药产业升级的里程碑

80种进口药撤离中国,表面上看是“药少了”,实际上是中国医药市场成熟化的标志。国产药通过一致性评价和集采竞争,质量和价格优势凸显,让更多老百姓用得起好药;外企则聚焦创新药研发,推动全球医疗技术进步。这是一场“双赢”的变革。

当然,转型过程中难免存在问题,比如部分患者换药后的适应期、罕见病药物的可及性等。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国产创新药的崛起和政策的持续优化,中国医药产业必将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最终受益的还是咱们普通老百姓。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或家人有没有经历过进口药换国产药的情况?效果如何?对于国产药的发展,你有什么期待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我是快乐的海浪,我每天会分享关于社保和其它方面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快乐的海浪一点号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