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看到个新闻挺有意思。说有个年轻女博士跟个老科学家结婚了,两个人年龄差了快六十岁。评论区很多人都说这关系不靠谱,觉得两人在一块儿肯定没什么共同语言。其实这事我之前听说过,他们确实不太一样,但可能跟大家想的不一样。
前几天看到个新闻挺有意思。说有个年轻女博士跟个老科学家结婚了,两个人年龄差了快六十岁。评论区很多人都说这关系不靠谱,觉得两人在一块儿肯定没什么共同语言。其实这事我之前听说过,他们确实不太一样,但可能跟大家想的不一样。
这个女博士叫翁帆,以前在南方几个大学读过书,后来还去清华读了博士。她先生是杨振宁,就是那个拿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最开始他们结婚消息出来的时候,网上也有很多猜测,说女方是不是冲着钱来的,或者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但现在看来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去年有个国际物理学会议,我去现场看过直播。翁帆用英语和粤语做了个报告,讲的是科技翻译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当时杨振宁坐在后面听着,时不时点头,眼神还挺认真的。后来主持人问问题的时候,翁帆回答得特别清楚,杨振宁还举手给补了两句。
网上老有人说年龄差太大肯定没话说,但看他们这些年做的事好像不是这样。翁帆读硕士的时候就参与过杨振宁主持的一个项目,关于理论物理的中文文献翻译。那时候俩人应该就开始常打交道了。她后来读博士选的方向也是交叉学科,把语言学和物理学结合起来研究沟通效率。
有次访谈里翁帆自己说过,刚结婚那几年也被人问过很多问题。但她说两人都忙于工作,反而没太多时间去纠结年龄差异。杨振宁九十岁生日那天,网上流传的照片显示他们在清华园一起讨论论文。翁帆还发了个朋友圈,图片是两张写满公式的草稿纸,配文写着"老师帮我改的第三版"。
最近他们团队出了本新书,是关于科学传播的方法论。其中一章讲的就是跨代际学术合作的优势。出版社的人说这本书在写的时候,翁帆负责收集案例,杨振宁主要做理论框架。这种分工看起来挺自然的,就像以前他们合作的那些项目一样。
去年有个综艺节目去采访过他们家,镜头里全是书和资料。工作人员说平时两个人除了吃饭聊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房各自看专业书。摄像师偷偷拍了几张照片,有张是翁帆趴着电脑写东西,杨振宁在旁边沙发上看杂志,桌上放着两杯茶。
有时候我刷到他们的学术动态,发现翁帆现在已经开始带研究生了。导师简介里写着"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是二十世纪科学翻译史。杨振宁作为顾问偶尔去听组会,学生说他提问特别尖锐,跟年轻时候一样。
网上那些质疑的声音慢慢少了,可能因为实在找不到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们参加学术活动的照片,都是正经讨论的样子。翁帆的论文署名还在不断增加,杨振宁的讲座名单上也有她的名字。去年他们还一起申请了项关于科普教育的课题。
今年春节联欢晚会邀过他们,但没来。记者问为什么不参加,翁帆回答说"准备开春要去美国做半年访学"。这大概就是他们生活的常态了,跟大多数学者没什么两样,只是年龄差得大些。
来源:有志青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