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4年一遇的连阴雨把玉米泡了一个多月,河南新蔡农民廖辉花3200元做出自制烘干机,20天烘玉米30万斤、帮乡亲烘了20万斤,每斤不到2分钱把水分降到14%—16%,把损失硬生生拽住了
64年一遇的连阴雨把玉米泡了一个多月,河南新蔡农民廖辉花3200元做出自制烘干机,20天烘玉米30万斤、帮乡亲烘了20万斤,每斤不到2分钱把水分降到14%—16%,把损失硬生生拽住了
说白了,转机是从天晴那一刻起的
10月23日午后,太阳亮得刺眼,他在地头剥开连着的几个玉米棒子,谷粒硬亮,手背上的泥印还没干
“再晒几天,地干了,收割机就能下去,今年这茬晚熟玉米,亏得不至于太狠”
他抬手遮着额头,眼神像是把接下来的几天都看清了
把镜头往前拨一个月,9月一整月几乎都在下,河南平均阴雨25.3天、降水量是常年的2.6倍,十轮降雨频繁压来
廖辉的170亩玉米在雨里泡着,村里有人抢回家的玉米也发霉发芽
烘干厂每斤9分钱的价位摆在那儿,玉米本来就减产,不少人心里打鼓,干脆等天
可等不到天,就得想法子
廖辉这个人,村里都知道他爱琢磨
“晒粮靠太阳,烘粮靠干热风,干热风能解决,烘干机就能自己做”
9月28日,他把7.5千瓦的吹风机网购到家,院子里垒灶台、砌“粮库”,找来废汽油桶、钢管、钢网,一件件往一起拼
第一回试火,风一吹火就灭;
粮食靠地面,底下烘不透;
不循环的话,靠近火口会烤熟,远处却还是潮
这三道槛不迈过去,设备就只能算个“响器”
换句话说,笨功夫要下在细处
他用汽油桶罩火塘,让桶先被柴火烧热,吹风机送来的风从圆柱桶里走一遭,均匀进“粮库”
7根打了孔的废钢管抬起一层离地30厘米的风道,上面铺钢网,粮库上空挂上滚筒传送带
10月1日晚上,他把1万斤玉米倒进去,烧火、吹风6小时后,跳进粮堆里双手一插,听到呼啦啦的干爽声,心里“咔哒”一下就踏实了
那一夜,他和妻子都没睡,守着火、看着风,直到凌晨确定安全可行
这套设备总计花了3200元,吹风机2100元、钢网1100元,钢管和汽油桶都是自家的旧物
“我反对过,怕折腾砸了,钱又白花,后来拗不过他”
妻子张小柳笑着说
折腾有时候是赌,但这次赌赢了
10月2日,他把试验成功的消息发到了村微信群,消息一出,来人了
村干部马飞那会儿正在县里,一看照片转身就往回赶
更扎心的是,大家都被阴雨压得喘不过气,看到这个“土办法”,像抓住了救命绳
廖辉开门迎人,只收电费,平均每斤不到2分钱,粮库容量10万斤,每次至少1万斤,6.5到9.5小时一茬,水分能降到14%—16%
村里郑海云拉来6万多斤,不到10小时就装车走;
种粮大户田金友的8万多斤,同样一夜“出炉”
装车时玉米“哗啦啦”落在车厢里,他只说了句“谢谢”,但那一声有多重,廖辉懂
说白了,贵的不一定适合当下
附近大烘干厂能干,但每斤9分钱的价格,在减产的年份就是道坎
从9月28日到10月23日,廖辉的烘干机连轴转,累计烘了30万斤,其中20万斤是帮乡亲烘的
23日上午粮库里还躺着5万斤干玉米,是21日晚上别人拉来的,主人家忙着抢收,廖辉不催,等他们空下来再走
转折来得也干脆
10月21日起新蔡放晴,白天二十来度,阳光一连烤了三天,烘干机暂时“退居二线”
廖辉家还有90亩没收,他计划再晒几天,一口气收归粮仓
更现实的是,他养着110头牛,自家烘干的八九万斤玉米一粒不卖,全部喂牛,地里预计还有10万斤,仍然留作饲料
人和牛都吃着这口实在劲儿,年景难也能挺过去
不是每个人都这么顺利
记者走村时看到,有的地里泥水未退,玉米秆子上已经生霉,个头小的棒子干脆被放弃
有人算过账,收回家要工钱、要烘干,霉多了还掉价,干脆翻耕等秋播,免得两头赔
在栎城镇杜庄村,种植大户郑三海穿着胶鞋在齐踝深的水里挖沟、抽水,50亩晚熟花生还能抢,30亩玉米他决定放弃,因为再拖就要误了下茬
“从没见过这么久的连雨,今年是亏得最厉害的一年”
这话说得干巴巴,却有股子硬气
换个角度看基础设施,差一步差一片
称湾村今年春到夏挖了6条排水渠,家家地里的水都能引出去,秋涝来时就没大面积被淹
马飞说,村子四面环河,挖排水沟是历届村委会的常规活儿,今年“救了命”
有业内人士提到,这类“看不见的工程”,关键时刻比啥都顶用
市场这头也不轻松
没有烘干设备的收粮商不敢接货,怕“烂在手里”,收购价波动让人不敢押仓
有人只收了一万来斤,百万人容量的库房里只堆了巴掌高
和这形成对比的,是县里大型烘干塔日夜不停,一塔装40吨,一天能烘100吨,流水线一样把湿玉米推向达标
但热塔再高,也补不上每个村口的急
权威层面上,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前检修并公布了全省2900个烘干中心(点)、4959台烘干机的分布,新蔡县有25处共29台
截至10月16日,全省秋作物已收获11090万亩,占94%,其中粮食作物收获7228万亩,占94.7%,秋收基本结束
农业领域专家表示,在极端天气趋多的背景下,粮食烘干设施的覆盖率和利用率,直接决定减损的下限
“要加快中小型、低成本烘干设备的研发推广,农村排水和农机调度也得跟上”
这话不新鲜,但今年听起来格外扎心
拿两个对照看更明白
2024年山东济宁有农户自制立体风干仓,1800元成本、分层通风防雨,帮自家和邻居共风干13万斤水稻,每斤成本约0.01元
再远一点
2023年美国爱荷华州有小农户用太阳能加热板+鼓风机,自制小型烘干机,15天干了18万斤玉米,水分从35%降到15%
不同地方的共同点,是“就地、低成本、能跑起来”
这恰恰是灾年里最可靠的底气
回到廖辉家,地头的风带着柴火味,院里是堆得方方正正的钢网和竹耙
他把村民地里的秸秆收来晾干喂牛,再把牛粪免费还给地,十年如一日
有人说这是“互助关系”,听着文气;
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种乡土的循环系统,简单、耐用、不花哨
极端天气是一场不请自来的考试,设备、排水、互助,每样多做一分,年成就少掉一分风险
粮食要归仓,更要归心
这几年我们都在学一个朴素的道理:大塔要建,小法子也要多,集中有力量,分布更灵活
等再遇见“连阴雨”,希望更多村口能有人像廖辉一样
不等不靠,点起一堆火,吹来一阵暖风,把一年的辛苦稳稳当当地守住
来源:小非凡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