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高先生夜里跳入刺骨河水把人救上来,却因视频被举报侵权一度心凉,如今获见义勇为证书和5000元奖金、平台规则更新、卢女士道歉赔偿,事情有了个像样的落点
杭州高先生夜里跳入刺骨河水把人救上来,却因视频被举报侵权一度心凉,如今获见义勇为证书和5000元奖金、平台规则更新、卢女士道歉赔偿,事情有了个像样的落点
那晚风真冷,河面黑得发亮,岸边人挤成一团,谁都不敢下水
高先生把外套往旁一丢,接过绳子就跳了
水灌进衣服一瞬间,他“哇”地倒吸了一口冷气,还是死死托着那位女子往岸边挪
有人在岸上喊加油,他没空应声,只盯着对方的脸色,不让她沉下去
说白了,生死一线,犹豫半秒都可能是另一种结局
上岸后才发现脚底被划开口子,血水拌着泥,疼得他手心冒汗
耳机也没了,刚买的,心里有点嘬,但他不想计较
回家一看手机,朋友拍下来的片段没露清楚脸,他剪了段发到网上,意思很简单:救人是对的,大家别怕伸手
谁想到视频火了没几天,举报通知也到了,理由是侵犯肖像权
这一下把他给整懵了
“救命的时候不嫌丢脸,事后却不想被看见”,听起来扎心,但这回举报的背后确实另有心思
有业内人士提到,当事女子卢女士后来解释,她是钢琴女教师,落水那刻衣服全湿透走光,担心学生家长刷到视频,怕影响职业形象
她并非不承认恩情,只是慌着要“躲开认识的人”
坦白说,这种“怕被认出”的顾虑,不难理解,但矛盾就卡在了“该不该发”上
事情往后发展有了拐点
2025年10月25日,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给高先生颁了见义勇为证书和5000元奖金
那天他拄着伞去领证,工作人员递来锦旗的时候,他憋了几天的那口闷气像是散了点
同日,抖音平台也把规则改细了:非商业、打码、正能量的救人视频,不再“一举报就下架”,满足“面部模糊+无带货+事件真实”即可豁免
这一步很关键,起码不让“好事者先挨一板子”的戏码再上演
更具体的修补也在发生
卢女士已经私下向高先生道歉,并赔了耳机的钱
这份迟到的解释和赔偿,多少把人情味拉回来了点
高先生说以后还会救人,只是发视频会先打码
听到这话,我松了口气,也难免多想一句:救人的心气不能被一阵冷风吹透,否则下次谁还敢往水里跳?
法律上该怎么掰扯清楚?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毕强律师提醒:认定肖像权侵权的核心在“可识别性”,不是只看有没有“高清正脸”
也就是说,衣着、体态、场景合起来能让熟人一眼认出,同样可能侵权
他还点明,见义勇为不是侵犯肖像或隐私的“免责通行证”,善意不能对冲他人权利,通常需要删除、适当补偿
但话分两头说
高先生的救援属于“无因管理”,他有权向被救者主张医疗费、误工费、物品损失等合理费用
这一点,很多人忽略了
平台端的“再加工”也在加速
杭州文明办和支付宝上线了“善行码”,救人者一键生成时间、地点、见证人、警方水印齐全且自动打码的电子凭证
上线一周已经跑出1200多条
其中约30%直接被保险公司调用,说明这套机制能接上实务场景
说白了,别让正能量只停在评论区,最好能落在凭证和保障上
数字上的回响也来了
事件发酵后一周,浙江省见义勇为申报量同比增长37%,其中68%的申报附了视频
一边是“有据可依”的愿望,一边是“别把我拍清”的顾虑,冲突点正在移动
对平台来说,过去一刀切地下架省事,但牺牲了温度;
如今细化标准,再配合产品化的打码与认证,也许能把问题拆成“可操作”的步骤
当然,边界的线还要画得更稳
有学界人士在研讨论文里提出
可以探索“善意传播豁免权”,满足突发事件、非营利、正能量三条件的,肖像权纠纷里应当“过错减轻”,在现行民法典“公共利益”条款下做细化
这话我赞同,前提是“善意可证、范围可控、后果可逆”
要不,人人手里的手机都成了风险源,久而久之,镜头只会更冷
把眼光再拉远一点
2019年安徽马鞍山,工友救下被车窗卡住的孩子,发了视频为找家长、留证据,结果被家长质疑侵权,最后还是删帖收场
这一幕跟杭州这事像极了,像是旧题新做
反过来看,山东烟台王玉平三次下海救人,被救者当场下跪致谢,无人纠结视频要不要发
同样是救援,差别往往不在镜头,而在彼此的信任与回应
这回的变化不只体现在态度上,也在制度里落了地
平台不再“一举报就下架”,意味着把判断权从“举报即铁证”转向“要素核验”;
基金会的奖与证,让“伸手的人”被看见;
道歉与赔偿,给彼此留了个台阶
我更关心的是,这些会不会在下一次还管用,或者说,能否成为稳定的底线,而不是风过一阵
有人问,高先生要不要继续维权,索回医疗费和误工费?
从法理看,能要;
从情理看,值不值
他说算了,时间更重要
我倒觉得,权利该主张就主张,哪怕最后是象征性的确认,也是在为后来的人打样
救人的勇气是个体的,救人的秩序得靠制度兜底,否则每一次争议都像考试,谁也不会总考第一
更扎心的是,我们讨论“面子”和“命”的排序,实际是在问:社会到底给不给“好意”一条可走的路
只要“先救命、再打码、再征询”的流程成为常识,善意就不用冒险,隐私也能被看见和尊重
这不是让步,而是成熟的分工
那晚冷风刺骨,水面漆黑,但有人还是跳了下去
从那一刻起,善意就已经发生了,后面的每一次修改规则、补上一个凭证、说出一句对不起,都是在延长这份善意的寿命
愿下次遇见同样的事,救人者不再犹豫,被救者也不再恐慌,镜头里留下的只有必要的信息和不必争吵的笃定
来源:通宵补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