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载砥砺前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从地方实践升华为国家战略,更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东方智慧。党的二十大擘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蓝图,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审议在即,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迈入体系化、法典化新阶段。在此背景下,
内蒙古检察协同治理守护绿色长城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布统秋天风景(视觉中国 供图)
二十载砥砺前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从地方实践升华为国家战略,更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东方智慧。党的二十大擘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蓝图,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审议在即,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迈入体系化、法典化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内蒙古检察机关以法治之力守护北部边疆生态安全屏障,成为“两山”理论实践的生动注脚。
本系列报道聚焦内蒙古检察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从“四大检察”利剑出鞘严惩破坏生态犯罪,到“三大协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从科技赋能黄河“几字弯”精准监管,到碳汇赔偿、替代性修复等司法创新;从兴安岭古榆树保护到锡林郭勒草原生物多样性司法屏障……每一处生态伤疤的愈合、每一条绿色防线的筑牢,都彰显着环境司法保护在生态治理中的刚性力量。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内蒙古检察机关以高质效履职诠释“国之大者”,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内蒙古检察智慧。这片土地上的法治故事,正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活样本。
“内蒙古检察协同治理守护绿色长城”系列报道之三丨兴安检察:兴安岭上的生态长卷
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秋天自然风光(视觉中国 供图)
草原、森林、湿地交织,勾勒出兴安盟的壮美风光;江河奔腾、绿海翻涌,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生态传奇。兴安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组成部分。2020年和2021年,兴安盟被生态环境部分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盟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不仅是对其生态建设成果的高度赞誉,更是对检察公益诉讼工作赋予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兴安盟分院(对外可简称“兴安盟检察分院”)以全区“生态检察三大协作统一行动”为有力牵引,精准聚焦毁林毁草、私搭乱垦、滥采滥伐等山林、草原、水土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在全盟范围内精心部署并深入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守护绿色兴安”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创建了“专业化监督 +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的“三位一体”兴安生态检察模式。通过“检察+N”多元协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深化区域协作,借助科技赋能,不断推进纠正违法、补植复绿与生态修复工作。2022年以来,两级院累计办理各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1003件,10余起案件获评全国或全区典型案例,办案做法两次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写入《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白皮书》,先后赢得全区“十大法治事件”、全国“十佳”检察文化品牌等荣誉。
2023年2月23日,阿尔山市检察院针对吴某某盗伐林木损害公益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召开全区首例林业碳汇赔偿领域公开听证会,这是阿尔山市检察院运用“生态司法+碳汇”模式开展公益诉讼工作的新尝试。吴某某自愿承担生态损害责任和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责任,并与内蒙古森工集团克一河森林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林业碳汇交易协议(刘莹 摄)
山林焕新:从隐患多发到全面守护
“没想到阿力得尔苏木竟有这么多古榆树,检察院做得好,这将改写我们的专项调研报告……”兴安盟政协工作人员在听取两级检察机关《科右前旗古榆树保护公益诉讼监督专项报告》后十分激动。此前兴安盟政协调研显示,阿力得尔苏木仅统计11株古榆树,无一级古树及古树群;检察机关推行“检察+”监督模式后,3株一级古榆树、2个古树群被纳入统计,总数增至600余株。
古榆垂荫:守望百年记忆的绿意长卷
2023年8月,科尔沁右翼(以下简称科右)前旗检察院接到“益心为公”志愿者线索称,部分古榆树被挂电线、钉钉子。接到科右前旗检察院的汇报后,兴安盟检察分院成立由分院指导、科右前旗检察院调查的专案组。经调阅档案、实地走访,专案组发现阿力得尔苏木的古榆树存在生长环境差、保护设施不够等问题。
2023年8月24日,兴安盟检察分院立案调查,并联合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林业和草原监测规划院专家开展拉网式排查,仅一个月就发现未登记备案、无保护措施的一至三级古榆树600余株,找出病虫害、树干劈裂、因分布农户院落导致损坏等数十个问题。
2023年10月20日,科右前旗检察院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履职。2024年5月,科右前旗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召开公开听证会,整改效果获肯定。在此基础上,科右前旗检察机关向9个苏木(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乡级行政区名称)的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全旗启动古树保护专项行动。
为巩固成效,两级检察机关向人大常委会、政协汇报以推动立法,督促当地政府出台《阿力得尔苏木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以压实管护责任,并开展普法宣传。村民李老汉签订《自愿管护责任状》后欣喜地说:“咱也是保护老祖宗基业的人了,千八百年后,后代子孙看到这棵大树还能记起我嘞!”
在古树保护专项行动中,检察机关对全盟古树开展拉网式排查,立案33起。通过公益诉讼监督,全盟5个旗县、37个乡镇的古树资源得到有效保护,1200余株含500年以上树龄的一级古树和2个古树群被纳入全盟统计,这一起案件获评全区典型案例。
2024年8月20日,扎赉特旗检察院联合兴安盟生态环境局扎赉特旗分局、扎赉特旗水利局对河湖“清四乱”花园屯进行现场勘查(曲梦妍 摄)
枫染沙地:守护自然生态的丹红印记
科右中旗的五角枫是科尔沁沙地的“固沙卫士”。几年前,这里的五角枫遭遇病虫害侵袭,加之违法放牧等人为干扰,出现自然繁殖多年无新生林的局面,生物多样性由此受到威胁,生态安全岌岌可危。
2022年夏天,检察人员巡林时发现,大量枫树挂着空壳,地面鲜有新苗。他们走遍保护区及周边的四个苏木镇,记录病虫害与放牧踪迹,调取防治记录,问题触目惊心。
2022年8月9日,科右中旗检察院组织保护区管理局、林草局及四个苏木镇政府,就五角枫保护公益诉讼召开公开听证。科右中旗检察院邀请林业专家论证保护必要性,邀请旗政府及人大代表参与讨论,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并当日向6家行政机关送达检察建议。
随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带来“以虫治虫”的环保方案。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签订生物防治协议,护林员骑摩托巡逻并播放汉蒙双语护林宣传语。2022 年底,五角枫保护“府检联动”机制建立,旗人大表扬相关立法建议。2024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五角枫保护条例》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立项。
通过多方守护,科右中旗4万余亩五角枫林虫害蔓延与大面积爆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科右中旗检察院还建立了“五角枫生态修复基地”,自然式栽植五角枫220亩、6000余株。如今,新苗茁壮成长,秋日枫叶红似火,沙地一片生机盎然。
在此基础上,兴安盟检察分院与内蒙古森工集团在全区率先制定了《关于办理生态损害赔偿案件认购林草碳汇合作框架协议》,指导阿尔山市检察院办理了全区首例认购碳汇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该案获评全国优秀案例。“检察+碳汇”、“以劳务替代生态损害赔偿”、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兴安盟两级检察机关因案而异、因人施策,择佳择优,让受损的生态得到有效修复。
2025年,兴安盟检察机关围绕沙地治理工程,对两旗县、三个苏木镇的2万余亩造林项目立案监督,督促沙地柠条补植管护9000余亩,提醒成活率不达标项目林延续资金、二次补植1 万余亩,有效防控国家资金损失风险。
草原蝶变:从受损破坏到多元修复
在山林焕新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兴安盟检察机关将监督视角延伸至广袤草原,直面非法占地、外来物种入侵等破坏难题,以多元修复举措为受损草原织密守护网,开启草原生态蝶变新篇章。
2024年9月30日,兴安盟检察分院联合扎赉特旗检察院、扎赉特旗农牧和科技局等单位,在扎赉特旗巴达尔胡镇南侧绰尔河流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王赫 摄)
草原上的“生态罚单”
2007年,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铲车轰鸣,打破了科右中旗草原的宁静。同年4月,该公司为采煤排土,未经审批非法占用哈日诺尔苏木布日雅特嘎查天然草场94.42亩;2011年4至7月,又以同样方式非法占用该苏木呼和出鲁嘎查耕地63.05亩——黑褐色矿渣不断吞噬草原与耕地。
2020年,科右中旗检察院在办理该公司涉嫌非法占用农用地刑事案件时,发现其行为损害生态公共利益,遂依程序于9月29日立案调查。寒冬里,检察人员踏着没膝荒草勘察,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之地已成龟裂土地,令人痛心。经专家测算,土地生态系统损失及永久性损害达66.7959万元。
“不能光罚刑责,生态账必须算清!”2020年12月28日,检察机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021年3月25日,法院开庭审理,公益诉讼起诉人列举大量证据,阐明生态保护与损害责任。
最终,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绿色条款,判决企业赔偿66.7959万元生态修复费及等额惩罚性赔偿,共计1,335,918.04元。企业未上诉并及时履行。如今,草原重现青绿,风吹草动,牧民笑逐颜开。
此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后内蒙古首例适用绿色条款追责的案件,有效震慑了不法行为,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纳入公益诉讼五周年“好案件”。
2024年10月22日,突泉县检察院检察人员到太平乡实地查看高标准农田设施修复、改造情况,以检察公益诉讼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方超松 摄)
草原上的“除刺战役”
“这东西总除不尽,草质差了,牲畜还生病!”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牧民老贾曾向林草局梁站长抱怨,他家草场被一种小黄花破坏。梁站长无奈回应:“这是刺萼龙葵,年年除年年长。” 2016年,科右前旗农牧和科技局调查发现,刺萼龙葵作为外来入侵毒害植物,已通过运输和河流传入,入侵面积达5万余亩。至2020年10月,其危害等级升至中度,入侵面积扩至35万亩,牲畜误食可中毒。因其带刺,村民清理积极性低,蔓延态势严峻。毗邻的吉林省白城市检察院发现科右前旗疑似刺萼龙葵入侵后,及时通报兴安盟检察分院。科右前旗检察院调查确认,因技术、动员、意识等问题,防治效果不佳。2021年2月25日,科右前旗检察院召开公开听证会,9家相关行政单位参会,生物学教授受邀分析刺萼龙葵的特性、影响及治理方案。公开听证会明确各单位分工:林草局负责野生动植物监管,农牧和科技局负责有害生物普查与外来生物管理,乡镇政府抓美丽乡村与生态工作。检察机关督促9家单位制订方案、落实资金、加强宣传。科右前旗林草局计划用中央资金治理2万亩刺萼龙葵,农牧业局申请项目资金并开展培训,各乡镇政府将防治列为年度重点……
如今,全盟6个旗县除阿尔山市在排查中暂未发现刺萼龙葵外,乌兰浩特、扎赉特旗、科右前旗、突泉县、科右中旗均结合各地实际开展检察监督,推动草原保护。机械化灭除在推进,牧民参与拔除在推进,“检察机关+党委政府+行政机关+社会各界群众”齐心协力,全力打响“草地黄花”阻击战,使秋日草原重现生机。
2023年以来,兴安盟检察机关坚持打击震慑与赔偿修复并重,注重警示预防与教育引导同行,共办理草原保护案件96件,制发建议57件,发布公告10件,起诉12件。通过办案,督促恢复草原500余亩,追缴期间生态功能损失3万余元,办理荒漠化综合防治公益诉讼案件25件, 恢复草原植被260余亩,监督清理刺萼龙葵27000余亩,相关实践入选COP15(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筹备工作执行委员会主编、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出版的《守护多彩家园——COP15大会生物多样性征文集》。
土地保育:从面源污染、盗挖倒卖到司法打击、系统管护
草原生态的逐步恢复,为兴安盟的生态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土地资源的保护同样刻不容缓。兴安盟检察机关深知土地保育的重要性,针对面源污染、盗挖倒卖等问题,采取司法打击与系统管护相结合的方式,全力守护土地资源,保障全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惩“白魔黑手” 治“管护顽疾”
4月的扎赉特旗,春耕在即,检察人员却发现大量农用地膜残留在耕地上,或碎,或缠,随处可见。长期残留的地膜难降解,破坏土壤结构,阻碍水肥传输,影响作物生长与播种,还会污染环境。
检察官立即拉网式排查多个苏木乡镇的农田、沟渠、便道,详细记录地膜残留情况。2024年4月,扎赉特旗检察院向相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宣传地膜危害与回收益处,采取“机械回收+人工捡拾”模式推进残膜离田。最终,284,100亩耕地的地膜被清理回收,土地重焕生机,为春耕奠定了基础。
2022年以来,兴安盟检察机关累计立案83起,推动建立农用薄膜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兴安盟42万余亩黑土地上农用地膜得到了清理、整治。
以“高标建设”焕发农田生机
秋收时节,突泉县三家子村李大爷对来访检察官说:“高标准农田项目让4眼井全活了,浇地方便,收成能多三成!”而半年前,他还抱怨:“井出水少,有的直接堵死,白瞎好项目。”
当时,突泉县检察院调研发现,县域内不少高标准农田存在机电井故障、项目闲置、滴灌漏水等问题,成了农民的“累赘”。2024年4月初,该院向行政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相关部门随即开展“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修井、换设备、换管线,让上百万亩农田重获“新生”。
秋收时,检察官“回头看”,见井水源足、滴灌顺畅、村民满意。李大爷感慨:“政策好,你们上心,种地更有奔头了!”检察官回应:“我们会一直盯着,让设施持续发挥作用,保大家年年丰收!”
近年来,兴安盟检察机关通过多元化监督,开展黑土地与粮食安全公益诉讼专项行动,提起公益诉讼7起,惩处或监督13名涉案人及2个行政机关,制定高标准农田制度汇编,完善9项管理制度,全盟5个旗县、120万余亩高标准农田得到有效监督保护,其“黑土地保护成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写入公益诉讼白皮书。
此外,兴安盟检察机关在水域生态保护上亦不遗余力,深化霍林河、归流河、洮儿河、绰尔河等流域治理,推进河湖保护与节水行动监督。其中,兴安盟检察分院与吉林白城、松原,黑龙江大庆的检察院联合创建的“松嫩护江蓝”公益诉讼检察文化品牌,获评全国“十佳”检察文化品牌。
生态为笺,法治为墨,以“检察力”助推“生态兴”的使命将始终坚守。从“个案治理”到“系统增效”,兴安盟检察机关以法治力量凝聚保护合力,深化和完善“N+检察”多元协作体系,构建“治未病”生态司法大格局,让“检察蓝”成为绿水青山最坚实的“守护者”与“增殖者”,护航“两山论”在北部边疆大地落地生根。
策划:邢军
稿件统筹:沈静芳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检察分院 赵越 敖雪蕾 张志华
传播检察声音
凝聚正义力量
第8057期
来源:内蒙古检察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