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神武唯召(20)甘凤池的师父是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7 16:51 2

摘要:甘凤池武功如何?他在大内传下来的功夫是最为直接、有力的证据。根据我的家师家族内口述的历史:甘凤池武功是比较杂的,他学过很多种武功流派,其中重要的有松溪派武功;但没有说甘凤池学拳的经历;而家师传下来的大内神拳武功中,有甘凤池和他的四位江湖好友所传的功法,含练法、

大内神武唯召(20)甘凤池的师父是谁?

《清宫大内侍卫传奇》

2025年5月17日,金永武(原创)

甘凤池武功如何?他在大内传下来的功夫是最为直接、有力的证据。根据我的家师家族内口述的历史:甘凤池武功是比较杂的,他学过很多种武功流派,其中重要的有松溪派武功;但没有说甘凤池学拳的经历;而家师传下来的大内神拳武功中,有甘凤池和他的四位江湖好友所传的功法,含练法、用法等;家师偶尔给我们演练、体会甘凤池所传功夫,神乎其神,妙哉!显然,这是松溪派的武功,也是中华传统武学中的顶级境界。

在大内,武功的传习有一个特点:不是将所有高手的所有功法都在大内保留、传下去,而是只选择最好的、有独到之处的功法传下去,其他的都存档或淘汰舍弃。大内自身高手如云,也有请进来各个门派的高手,因此对武功精要横向做比较研究,就清楚地知道哪个功法高,哪个功法有独到之处,而且经历近二百年时间,这个筛选、整理过程不会遗漏、疏忽好功法。因此,200年后大内神拳中留下来的甘凤池的武功功法并不多,但都是精粹中的精粹,而有些甘凤池的功法呢已经融入大内神拳中,时间久远,已不知其最初的源头了。

从武功功法追溯其源,有一些是可以探寻到其拳种流派的,但师承就需要有更多的史料支持,而不能想象了。当年太师爷也没有想到,他的武功、他的记录对后世中华武学的武技、历史文化研究是如此珍贵,否则,也该尽量全面地弄清楚、文字记录下来。

斯人已逝200多年,关于甘凤池的师父,清宫大内、史料中均无记载,民间却有流传,只是真假难辨,我们可以略作一探。

前两期说过,甘凤池第一次“反清”活动,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参加了一念和尚在江苏太仓的反清活动,失败后,一念和尚在次年被捕遇害,甘凤池两次受夹棍刑讯,坚不供认而开释。一念和尚是江苏苏州人,据说精通少林拳法,甘凤池与他往来十分密切,因此,拜师一念和尚是可信的。但查询不到有关一念和尚的武功,以及他和甘凤池之间更多的可信的史料。

民间还有传说,甘凤池的另外一位师傅是黄百家。黄百家,浙江余姚人,父亲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中国启蒙思想家,明朝末年,清兵南下,黄宗羲曾招募义军并组建“世忠堂”,用以抵抗清兵。后来,抵抗失败,黄宗羲又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让黄百家自幼拜他的好友、内家拳王征南习武。甘凤池是江湖豪侠,他听闻黄百家之名,为提高自己的武艺,曾到浙江余姚,拜黄百家为师,学习了内家拳,也留下了他在宁波四明山一带从事反清复明活动的传闻。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王征南传甘凤池。近代武术史研究先驱唐豪先生认为这是附会、臆造传承,他考证这种说法最早出自“民国十九年出版之《太极拳讲义》……“思南传王征南,再传甘凤池,清初传山右王宗岳。”此说盖自近人许禹生《太极拳术源流考》中脱换而来”。《太极拳讲义》的作者姚馥春、姜容樵未说明依据何来。王征南生于1617年,卒1669年,享年53岁;再根据甘凤池雍正七年被捕、年八十多回家终老的正史进行推算,1669年王征南去世时,甘凤池还没有出生,根本不可能得到其传。千百年来,武术界以师徒口口相传为主,文字记载较少,史料极为缺乏,难免有误,但因此也生出许多猜测、牵强附会、信口罔传之举。

根据我家师家族口述的大内历史,甘凤池学到了松溪派武功,结合民间所传甘凤池与黄百家的故事,那么,甘凤池的松溪派武功的师父直指黄百家,这个可能性很大。根据推测,甘凤池出生晚于1675年,他在雍正七年(1729)涉张云如案被抓之前,具有向黄百家(1643-1709)学拳的时间、条件。黄宗羲于康熙八年(1669)撰《王征南墓志铭》,黄百家于康熙十四年(1675)撰《王征南先生传》、《内家拳法》,他们的文中都未提到任何黄百家的传人,此时,甘凤池未出生。但也有一个疑点,黄百家深受父亲影响,又是习武又是治学,留下许多著作,他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辞世。文人往往有记录其重要人生历史的习惯,何况是如此看重武艺又著作等身的黄百家呢?如传甘凤池武艺,为何未留笔墨?难道担心甘凤池反清活动有所牵累?可惜还是缺乏关键性的史料支持。

近代武术史研究先驱唐豪先生认为甘凤池附会王征南的传承,他本意是否认甘凤池与内家拳的联系,我的大内传承可以明证,甘凤池确实有松溪派武功(即内家拳)的传承,只是师父不是王征南,最大可能是黄百家,这也算是给唐豪先生纠补一个观点吧。

甘凤池一生痴迷武功,本身武功高强,人又侠义、谦虚,那么从年轻时开始,数十年行走江湖,大江南北,去的地方很多,除了名声大的一念和尚、黄百家之外,所遇能人异士自然机会也多,也一定会跟其他老师学拳,但很难考证。至于拿小说中的吕元、朝元和尚等等,将真实的与虚构的小说人物交叉一起,荒诞可笑,很容易让不了解历史,只图一瞻的年轻人混淆了历史。历史娱乐化本是一种文化现象,但虚构、玄化历史,却不得不让人谨慎。我所能做的,就是在我的武学领域,做些研究,还原真实,希望更多的人看到。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