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学摄影必看!10个「一看就会犯」的错误,避坑就能少走弯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5 11:11 2

摘要:刚摸相机那阵,我总觉得“拍不好是设备不行”——直到后来翻出当初用入门机拍的糊片,才发现根本不是相机的问题,全是自己踩了新手必踩的“坑”。

刚摸相机那阵,我总觉得“拍不好是设备不行”——直到后来翻出当初用入门机拍的糊片,才发现根本不是相机的问题,全是自己踩了新手必踩的“坑”。

摄影这事儿,技术比器材重要100倍。很多初学者明明对着教程学了参数,拍出来的照片还是“没那味儿”,要么糊成马赛克,要么暗得看不清,要么构图乱得像堆杂物。其实不是你没天赋,而是没意识到自己在重复这些常见错误。

今天就用大白话,把新手最容易犯的10个摄影错误扒透,每个错误都配着“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解决方法,帮你快速摆脱“拍啥都丑”的阶段,早点拍出让朋友喊“哇塞”的照片。

错误1:全程用自动挡,把相机当手机用

很多新手拿到相机,第一件事就是拧到“Auto档”(自动挡),觉得“相机比手机专业,自动拍肯定好看”。结果呢?拍出来的照片要么亮得刺眼(过曝),要么暗得发黑(欠曝),想拍个虚化背景的人像,相机却偏要把背景拍得清清楚楚——因为自动挡只会按“平均曝光”来拍,根本不懂你的拍摄意图。

解决方法:从“半自动档”开始练,逐步掌控相机

别一上来就挑战手动挡(M档),先从“光圈优先档(A档/AV档)”和“快门优先档(S档/TV档)”入手,这两个档是新手的“过渡神器”:

- 想拍人像、花草,突出主体(背景虚化):用光圈优先档(A/AV) ,把光圈数值调小(比如f/1.8、f/2.8,数值越小光圈越大),相机自动匹配快门速度,轻松拍出虚化感。

- 想拍运动、流水,定格瞬间或拍出动感:用快门优先档(S/TV) ,拍跑步的人就把快门调快(比如1/500s以上),拍流水就调慢(比如1/30s以下),相机自动匹配光圈,不怕拍糊或拍虚。

记住:相机是工具,得你指挥它,不是它指挥你。先把这两个半自动档用熟,再练手动挡,很快就能掌控曝光。

错误2:不管啥场景,都用“大光圈”拍

刚学会用光圈优先档,很多新手就像发现了“新大陆”——觉得“大光圈=好看”,不管拍人像、风景还是合影,都把光圈开到最大(比如f/1.8、f/2.0),结果踩了新坑:

- 拍人像时,光圈太大,人物的眼睛没对上焦,脸是虚的;

- 拍多人合影,光圈太大,只有前排1个人清晰,后排全糊;

- 拍风景,光圈太大,前景的花和远处的山不能同时清晰,风景没了“纵深感”。

解决方法:根据拍摄主题,选对光圈大小

大光圈不是万能的,光圈的核心作用是“控制景深”(就是照片里清晰的范围),选多大光圈,看你想拍啥:

- 拍单人像、特写(比如花朵、昆虫):用大光圈(f/1.4-f/4),虚化背景,突出主体;

- 拍多人合影、集体照:用中等光圈(f/5.6-f/8),保证前后排的人都清晰;

- 拍风景、建筑:用小光圈(f/8-f/16),让近景、中景、远景全清晰,凸显风景的层次感。

简单说:想“突出一个”,就开大光圈;想“全都清晰”,就开小光圈。

错误3:对焦全靠“自动”,拍啥都虚

很多新手拍糊片,不是快门太慢,而是“对焦错了地方”。比如拍人像,相机自动对焦到了背景的树上,结果树清晰、人模糊;拍美食,对焦到了盘子边缘,食物反而虚了——这是因为相机的“自动对焦区域”默认是“广域”,它会对着画面里最亮、最近的地方对焦,根本不懂你想拍的“主体”是谁。

解决方法:锁定对焦区域,让焦点“听话”

别用默认的“广域对焦”,根据场景选对“对焦模式”和“对焦区域”:

1. 选对焦模式:

- 拍静止的东西(风景、静物、不动的人):用单次自动对焦(AF-S/ONE SHOT) ,半按快门对焦,对焦成功后再全按拍摄,焦点不会跑;

- 拍移动的东西(跑步、飞鸟、车流):用连续自动对焦(AF-C/AI SERVO) ,半按快门后,相机跟着移动的主体持续对焦,适合抓拍动态。

2. 选对焦区域:

- 拍单个主体(单人、一朵花):用单点对焦,手动把对焦框挪到主体上(比如人的眼睛、花的花蕊),半按快门对焦,再拍摄,保证焦点精准;

- 拍多个主体(合影、一排花):用区域对焦,把对焦框覆盖到需要清晰的区域,相机在区域内自动对焦。

记住:拍人像“对焦必对眼”,拍静物“对焦对主体”,焦点对准了,照片才不会虚。

错误4:快门速度太慢,手持必糊片

新手最常说的一句话:“我明明对焦了,怎么还是糊了?”翻开照片一看,不是焦点错了,而是快门速度太慢,手持相机时的“手抖”被记录下来了——相机的快门速度,决定了“曝光时间”,时间越长,越容易把手抖的动作拍进去,照片自然就糊了。

解决方法:记住“安全快门”,手抖也不怕

“安全快门速度”就是:快门速度≥镜头焦距的倒数,比如你用50mm的镜头,安全快门就是1/50s;用100mm的镜头,安全快门就是1/100s。快门速度比“安全快门”快,手持拍摄基本不会糊。

如果光线太暗(比如室内、傍晚),快门速度达不到安全快门怎么办?3个办法:

- 办法1:提高ISO(相机的感光度,越高越能在暗环境拍亮),比如把ISO从100调到400、800,快门速度会跟着变快(注意:ISO太高,照片会有“噪点”,像蒙了层颗粒,入门机ISO尽量不超过1600);

- 办法2:开大光圈,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快门速度也会变快;

- 办法3:用三脚架/稳定物,如果ISO和光圈都调到头了,快门还是慢,就把相机架在三脚架上,或者靠在栏杆、墙上,减少手抖。

简单说:光线暗的时候,优先调ISO和光圈,实在不行就找稳定物,别硬扛着手抖拍。

错误5:不会“用光”,拍啥都没质感

“摄影是光的艺术”,这句话新手可能听过,但很少有人真的懂——同样一个场景,早上拍和中午拍,效果天差地别;顺光拍和逆光拍,感觉完全不同。很多新手拍照片,不管太阳在哪,拿起相机就拍,结果要么脸被阳光照得“油光锃亮”(顺光太硬),要么人黑得只剩轮廓(逆光没补光),照片没层次、没质感。

解决方法:先搞懂3种基础光线,避开“死亡光线”

新手不用搞懂太复杂的用光,先记住3种最常用的光线,避开“中午强光”这个坑:

1. - 顺光:太阳在你身后,光线照着主体(比如拍人时,太阳在你和人之间)。优点是主体亮、清晰,缺点是容易“平”,没立体感。适合拍风景、记录生活,拍人像时尽量让主体侧一点身,别正对着光。

2. - 侧光:太阳在你和主体的侧面(比如45°角)。光线会在主体上形成“明暗对比”(比如人的一半脸亮,一半脸暗),立体感超强,适合拍人像、建筑,拍出来的照片有“故事感”。

3. - 逆光:太阳在主体身后(比如拍人时,人对着太阳,你在人对面)。优点是能拍出“金边”(轮廓光)、“光晕”,氛围感拉满;缺点是主体容易黑。解决办法:用相机的“曝光补偿”加1-2档(按相机上的“±”键,调正数),或者用手机给主体补光(比如拍人像时,用手机手电筒照人脸)。

避坑提醒:中午11点到下午3点,太阳在头顶,光线又强又硬,拍人会有“黑眼圈”“鼻影重”,拍风景会显得干涩——尽量选“黄金时段”拍摄:早上7-9点,傍晚5-7点(夏天可稍晚),这时的光线柔和,像“柔光箱”一样,拍啥都好看。

错误6:构图“堆元素”,画面乱得像杂货铺

新手拍照片,总觉得“拍得越多越丰富”,结果把天空、树木、建筑、人物、路边的花全塞进画面,看起来乱哄哄的,观众根本不知道你想拍啥——这就是“构图没重点”,犯了“元素堆砌”的错。

摄影构图的核心不是“加元素”,而是“减元素”——把无关的东西删掉,让主体突出,画面干净。

解决方法:先学会3个“新手万能构图法”,告别乱拍

不用记几十种构图,先把这3个最实用的学会,90%的场景都能用:

1. - 三分法构图:打开相机的“网格线”(设置里找“参考线”,选9格),把主体(比如人的眼睛、风景的地平线)放在网格线的“交点”或“线上”。比如拍风景,地平线放在上下1/3处(拍天空多就放下面1/3,拍地面多就放上面1/3);拍人像,把人的眼睛放在左上角或右上角的交点,画面立刻平衡不呆板。

2. - 引导线构图:利用画面里的“线条”(比如公路、河流、栏杆、楼梯),引导观众的视线到主体上。比如拍公路,让公路从画面左下角延伸到远处的山(主体),观众的眼睛会跟着公路看向山,画面有“纵深感”。

3. - 留白构图:给主体周围留足够的“空”(比如天空、墙面、水面),别把画面填满。比如拍一个人站在海边,只拍人的上半身,下面留大片海面,上面留大片天空,突出人物的孤独感或自由感,画面更有“呼吸感”。

记住:构图时先问自己“我想拍啥”,然后把无关的东西(比如路边的垃圾桶、杂乱的电线)从画面里去掉,要么换角度避开,要么后期裁剪掉。

错误7:拍人像“顶天立地”,把人拍得显矮显胖

新手拍人像,总喜欢把人“塞满画面”:头顶顶着画面顶端,脚踩着画面底端,结果人看起来又矮又胖,还显得压抑——这是因为“头部空间”和“脚部空间”留得太少,犯了“裁剪不当”的错。

解决方法:记住“3个不裁”和“1个黄金比例”

拍人像时,掌握这几个小技巧,轻松拍得高挑好看:

1. - 不裁头部空间:给人物头顶留“1-2个拳头”的空间,别让头顶贴紧画面顶端,否则显得压抑;

2. - 不裁关节:别在人物的“膝盖、脚踝、手腕、肘部”裁剪画面,比如拍半身照,别裁到膝盖,要么裁到大腿中部,要么裁到小腿下部,裁关节会让人觉得“断了”,不自然;

3. - 不拍“正面全身”:除非是正式合影,否则别让模特正对着镜头站,让他侧一点身(比如30°-45°),一只脚在前,重心放在后脚上,肩膀稍微倾斜,这样拍出来显高显瘦;

4. - 用“低角度拍全身”:拍全身人像时,把相机举到“模特腰部以下”的高度,稍微仰拍,能拉长腿部线条,显高;如果想拍文艺感,就用“高角度拍半身”,从上往下拍,显脸小。

错误8:ISO开太高,照片满是“噪点”像蒙灰

新手在暗环境拍照片(比如室内、夜晚),发现快门太慢会糊,就使劲提高ISO,从100调到3200、6400,结果照片亮了,但满是“颗粒感”(噪点),颜色也失真,像蒙了一层灰——这是因为ISO越高,相机的“感光灵敏度”越强,但“画面纯净度”越低,噪点越多。

解决方法:ISO“能低不高”,暗环境用“组合拳”

ISO的原则是“尽量低”,能开100不开200,能开400不开800,具体怎么调?分场景来:

1. - 白天室外:ISO开100-200,光线足够,不用开高;

2. - 室内/阴天:ISO开400-800,再配合开大光圈(比如f/2.8),快门速度基本能达到安全快门,照片既亮又干净;

3. - 夜晚/弱光:ISO尽量不超过1600(入门机),如果还是暗,就用“三脚架+小光圈+慢快门”,比如拍夜景,架上三脚架,ISO100,光圈f/8,快门1/10s,既能拍亮,又没噪点。

记住:噪点一旦产生,后期很难完全消除,所以前期尽量控制ISO,别盲目开高。

错误9:拍风景“把地平线拍歪”,画面失衡

新手拍风景,总觉得“只要风景好看,拍歪点没关系”,结果地平线歪着,看起来像“世界要塌了”,画面失衡,再美的风景也没了质感——这是因为没注意“水平”,犯了“地平线倾斜”的错。

解决方法:打开“水平仪”,或用“网格线”对齐

1. - 用相机水平仪:大部分相机都有“电子水平仪”(设置里找“水平仪”),拍摄时看着水平仪,让中间的线对齐,地平线就正了;

2. - 用网格线辅助:如果没有水平仪,就打开9格网格线,让地平线和网格线的“横线”对齐,保证水平;

3. - 后期修正:如果拍歪了,用手机APP(比如醒图、Snapseed)的“裁剪”功能,里面有“水平校正”,拖动滑块把地平线调正,再裁剪掉多余的部分。

别小看“地平线水平”,这是风景照的“基础底线”,只要地平线正了,画面立刻显得专业。

错误10:拍完不看“直方图”,曝光错了都不知道

很多新手拍照片,只看相机屏幕“亮不亮”,觉得屏幕亮就是曝光对了,结果回家导到电脑上一看,要么过曝(天空一片白,没细节),要么欠曝(暗部一片黑,看不清)——因为相机屏幕在阳光下会“反光”,显示的亮度不准,靠屏幕判断曝光,很容易出错。

解决方法:学会看“直方图”,曝光对错一目了然

相机屏幕上有个“直方图”(按相机上的“info”键或“disp”键,切换显示模式就能看到),它是“曝光的晴雨表”,比屏幕靠谱100倍:

- 直方图的“横轴”代表亮度(从左到右:暗亮),“纵轴”代表像素数量;

- 曝光正常:直方图的峰值在中间,左右都没“顶到边”,暗部有细节,亮部也有细节;

- 过曝(太亮):直方图的峰值偏右,右边“顶到边”,说明亮部像素太多,天空、白色衣服会“死白”,没细节;解决:用“曝光补偿”减1-2档(按“±”键,调负数);

- 欠曝(太暗):直方图的峰值偏左,左边“顶到边”,说明暗部像素太多,人脸、阴影处会“死黑”,没细节;解决:用“曝光补偿”加1-2档(按“±”键,调正数)。

拍的时候养成“看直方图”的习惯,拍完立刻看一眼,曝光不对马上调整,就不会出现“回家才发现拍废了”的情况。

最后:新手别害怕“犯错”,拍1000张比看100篇教程有用

其实我当初学摄影时,这10个错误全踩了个遍——拍糊过、拍歪过、把人拍得显胖过,也拍过满是噪点的夜景。但正是这些“错片”,让我慢慢摸清了规律:哪次快门慢了糊片,下次就记住安全快门;哪次构图乱了,下次就用三分法;哪次用光硬了,下次就等傍晚的柔和光线。

摄影不是“一次就能拍好”的手艺,而是“拍得多了,自然就会了”的技能。别总对着教程“纸上谈兵”,拿起相机出门拍,拍风景、拍家人、拍路边的小猫,哪怕每天只拍10张,坚持1个月,你会发现自己的照片进步明显。

记住:新手期的“错片”不是失败,而是帮你进步的“垫脚石”。避开这10个错误,多拍、多练、多总结,你很快就能从“新手”变成“会拍的人”。

现在就拿起相机,去试试今天说的方法吧——下次拍的照片,一定比上次好看!

来源:难生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