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72才懂:这7种状况越少,晚年越有福气,可惜很多人早早就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3 14:52 1

摘要:上个月陪我妈去医院复查,候诊区里碰到了隔壁单元的张叔。才半年没见,他整个人像缩了一圈,以前总爱跟我爸下棋吹牛,现在坐在轮椅上,眼神都没了光。他女儿叹着气说:“自从去年摔了一跤,人就垮了,记性差得离谱,昨天刚买的药今天就找不到,脾气也越来越怪,跟我妈天天吵。”

上个月陪我妈去医院复查,候诊区里碰到了隔壁单元的张叔。才半年没见,他整个人像缩了一圈,以前总爱跟我爸下棋吹牛,现在坐在轮椅上,眼神都没了光。他女儿叹着气说:“自从去年摔了一跤,人就垮了,记性差得离谱,昨天刚买的药今天就找不到,脾气也越来越怪,跟我妈天天吵。”

我看着张叔,突然想起我姥爷——72岁之前,他还能扛着锄头去菜园,自己腌咸菜、修收音机,可一过72岁生日,像是按下了“衰退键”:先是变得固执,儿女说什么都听不进去,非要冬天开窗睡觉;后来记性越来越差,经常煮着饭就忘了关火;最后连上下楼都费劲,整天窝在沙发上,话也少了。那时候我总以为是“老了就该这样”,直到这两年陪爸妈调理身体,才发现有些状况根本不是“正常衰老”,而是能提前预防的。

前阵子我专门查了些资料,又跟做老年护理的朋友聊了聊,发现不管男人女人,一过72岁,大概率会遇到7种状况,但这7种状况不是“必答题”,越少晚年越舒心。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些事,说不定也能帮家里的老人避避坑。

第一种状况是“记性差到离谱,生活都不能自理”。

我妈去年就有点苗头,买菜总忘带钱包,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一开始我以为是老年痴呆,吓得赶紧带她去检查,医生说只是“轻度认知衰退”,还没到病理程度。

后来朋友教了个办法:让我妈每天记“生活日记”,把当天做的事、要办的事写下来,再每天跟她玩10分钟“记忆游戏”——比如让她回忆早上吃了什么菜,家里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坚持了三个月,我妈现在出门不仅能自己带好东西,还能提醒我爸关火。反观张叔,女儿说他摔了之后就没怎么动过脑子,电视开一天,也不跟人说话,记性只会越来越差。

古人说“用进废退”,脑子跟机器一样,越不用越生锈,72岁后别总躺着,多跟人聊天、学个新东西,哪怕是学用智能手机,都能让脑子动起来。

第二种是“脾气变得古怪,跟家人处不好”。

我姥爷72岁后就特别拧巴,我妈给他买件新衣服,他说“浪费钱,旧的还能穿”;我爸让他别吃剩菜,他说“你们就是嫌我老了没用”,动不动就发脾气。

那时候家里天天鸡飞狗跳,直到后来我发现,姥爷发脾气其实是“怕被嫌弃”——他看到自己帮不上忙,还总给儿女添麻烦,心里着急又自卑,只能用脾气掩饰。

后来我们故意找他“帮忙”:让他择菜、教我弟修自行车,他慢慢就开朗了。其实老人跟小孩一样,需要“被需要”的感觉,72岁后别总把他们当“负担”,多让他们参与家里的小事,哪怕只是摆摆碗筷,他们心里也会舒服很多。

第三种是“腿脚不利索,不敢出门”。

张叔就是因为摔了一跤,之后再也不敢走路,天天坐着轮椅,结果肌肉越来越萎缩,现在连站起来都费劲。我爸前年也差点摔了,从那以后就不敢下楼,后来我带他去公园跟着跳广场舞,一开始他不好意思,站在旁边看,慢慢跟着比划,现在每天能走5000步,精神头比以前还好。

其实72岁后腿脚不好很正常,但越不动越差,家人可以陪着慢慢走,买双防滑鞋,选个平坦的路,每天走20分钟,比天天躺着强。古人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不是没道理的。

第四种是“口味越来越重,吃啥都没味道”。

我妈以前口味很清淡,72岁后总说“菜没味”,盐和酱油放得越来越多,结果血压高了不少。后来我换了个办法:不用盐提味,而是用香菇、番茄、海带这些天然食材熬汤,炒菜时放一点,味道鲜,还不咸。

朋友说,老人味觉退化是正常的,但越吃咸越容易得高血压、肾病,不如用天然调料代替盐,既健康又有味道。

第五种是“总担心自己生病,越想越焦虑”。

我邻居李姨,72岁后总觉得自己有病,今天说头疼,明天说胃疼,去医院检查啥毛病没有,可她就是不放心,天天吃保健品,花了不少冤枉钱。

其实老人怕生病,本质是怕给儿女添麻烦,我后来跟李姨说:“您要是天天开心,身体好好的,就是帮我们最大的忙了。”现在我每周带她去公园跟老姐妹们聊天,她慢慢就不胡思乱想了。72岁后别总盯着自己的身体缺点,多想想开心的事,跟朋友聊聊天,焦虑自然就少了。

第六种是“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跟社会脱节”。

我爸以前特别抗拒智能手机,说“学不会,没用”,结果出门买东西都不会扫码,只能跟我妈一起去。后来我教他用微信视频,让他跟老家的亲戚聊天,又教他看短视频学下棋,现在他每天抱着手机跟人下棋,还会自己网购。

其实老人不是学不会,是怕麻烦,家人多一点耐心,教他们学新东西,不仅能让他们跟社会接轨,还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掉队”。

第七种是“不爱收拾自己,活得没精神”。

我以前去养老院做义工,发现有些老人明明能自理,却总穿着脏衣服,头发乱糟糟的,看着就没精神。而那些爱收拾的老人,哪怕只是穿件干净的衬衫,梳个整齐的头发,整个人都不一样。

我妈现在每天起床都会换身干净衣服,化点淡妆,她说“哪怕不出门,也要活得精致点”。72岁后别觉得“老了就不用讲究了”,收拾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让自己开心,活得有底气。

其实72岁不是“衰老的分水岭”,而是“晚年生活的新起点”。我爸妈现在每天早上一起去公园散步,中午我妈做饭,我爸帮忙择菜,晚上一起看电视剧,偶尔还跟朋友出去旅游,日子过得比我还滋润。

他们常说:“以前总觉得老了就该凑活过,现在才知道,只要好好调理,晚年也能活得有滋有味。”

不过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适合的方法也不同。比如我妈适合记日记练脑子,我爸适合走路练腿脚,张叔可能就需要先从坐着活动手脚开始。

如果你家里也有年过72岁的老人,不妨观察观察他们有没有这些状况,慢慢找适合他们的方法。

对了,上周我带爸妈去吃火锅,碰到了以前的老领导王叔叔,75岁了,还能自己开车,跟我们聊起养生头头是道。他说他每天都会做“三件事”:早上打太极,中午读报纸,晚上跟老伴聊天。

你们身边有没有年过72岁,却活得特别精神的老人?他们有什么养生小技巧吗?

来源:练出小蛮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