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娃两岁半还只会叫“爸妈”,一着急就原地尖叫——这画面昨晚又在北京宝妈群里刷屏。
娃两岁半还只会叫“爸妈”,一着急就原地尖叫——这画面昨晚又在北京宝妈群里刷屏。
导火索是4月美国FDA刚批的AI背心“LENA”:穿上它仨月,娃每天多蹦42%的词。
有人立马种草,有人冷笑“智商税”。
一句话:别急着剁手,先看清它到底帮的是娃,还是缓解大人的焦虑。
这背心听着科幻,其实就是把亲子对话录下来,云端算完给家长发“今日少说了几个疑问句”这类报告。
问题出在家长身上:原本还能蹲下来慢慢等娃开口,有了数据反而开始“KPI式育儿”——少两个名词就补两句,娃被问得直接闭嘴。
约翰霍普金斯刚发的鼓点实验才实在:每天15分钟敲鼓跟节奏,大脑布洛卡区激活度肉眼可见地涨,成本只要一根木棒。
两相对比,一个免费、一个四千块,哪个更香?
更魔幻的是《柳叶刀》新论文:给娃吃BB-12益生菌,社交眼神都能多飘几秒。
于是直播间里“语言菌”瞬间卖空。
可论文样本才38例,且是配合正规语言干预才起效,单吃酸奶就能开口叫姥姥?
省省吧。
真正被验证300%有效的老办法,是把小汽车锁进透明盒,娃要玩必须开口求,一年前的研究,零成本,只是大人得耐住他哭。
再说那堆AR、钓鱼灯、会说话的杯子。2024ASHA年会现场,讲师演示完磁性鱼竿,娃确实多看了妈妈三秒,可镜头一关,孩子转身去抠插座。
技术没毛病,毛病在“买了=练了”。
剑桥最新数字扎心:家长每天正念冥想10分钟,娃的语言进度能提速27%,比任何机器人陪伴都强。
原因很简单,情绪稳定的大人,才舍得给娃三秒空白,让他自己把词挤出来。
所以别被“42%”闪瞎。
真有用的还是老几样:蹲下来、眼神对上、等他说、再答一遍。
想加料,就敲敲鼓、吃点鱼油,把买背心的四千块省下来报三节正规言语课,剩下的钱给自己买杯咖啡,比啥都补脑。
——网友热评——
“LENA背心我买了,数据挺好看,娃依旧只喊妈,现在它挂那儿当纪念。
”
“鼓点那个我试了,敲了三天邻居敲门,娃学会的新词是‘别敲了’……也算有效?
”
“把小车锁盒子真香,娃哭着喊‘开开’,第一次听他讲两个字,老娘差点跟着哭。
”
“益生菌吃了两盒,娃没说话,屁多了,算不算输出增加?
”
来源:平常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