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夫人贺兰氏:被武则天毒杀的宠妃,李治的意难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5 10:56 1

摘要:唐高宗显庆四年(659 年)的春天,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一辆装饰素雅的马车正朝着皇宫方向驶去。车厢里,18 岁的贺兰氏攥着衣角,心里又慌又期待 —— 她是来投奔姨妈武则天的,可这皇宫的高墙,到底是能让她安稳度日的庇护所,还是吞人的深渊,她自己也说不清。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 年)的春天,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一辆装饰素雅的马车正朝着皇宫方向驶去。车厢里,18 岁的贺兰氏攥着衣角,心里又慌又期待 —— 她是来投奔姨妈武则天的,可这皇宫的高墙,到底是能让她安稳度日的庇护所,还是吞人的深渊,她自己也说不清。

贺兰氏的出身不算普通,却也带着几分坎坷。她的祖父是隋朝名将贺兰雄,父亲贺兰越石是唐朝的越王府法曹,母亲则是武则天的亲姐姐武顺。可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她和弟弟贺兰敏之相依为命,日子过得不算宽裕。《旧唐书・外戚传》记载:“贺兰敏之,则天皇后姊韩国夫人之子也。其母韩国夫人,即后姊也,早卒。” 这里的 “早卒” 其实是隐晦说法,武顺后来因与李治有私情,被武则天察觉后 “暴毙”,这才有了贺兰氏投奔姨妈的后续。

第一次见到姨妈武则天时,贺兰氏紧张得不敢抬头。武则天穿着华丽的皇后朝服,坐在殿上,语气平淡地说:“以后就在宫里住下吧,陛下那边我会打招呼。” 贺兰氏当时没多想,只觉得姨妈是真心帮自己,却没发现武则天眼神里一闪而过的审视 —— 这个外甥女生得太好看了,眉如远山,眼含秋水,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这样的人留在宫里,未必是好事。

起初,贺兰氏住在偏僻的偏殿,日子还算平静。她性子单纯,不怎么懂宫廷规矩,每天只是读书、刺绣,偶尔跟着宫女们逛逛御花园。可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一次偶然的宫宴上。

那天是李治的生日,宫里设宴庆祝。贺兰氏作为皇后的外甥女,也被请去赴宴。她穿着一身淡紫色的襦裙,安静地坐在角落,却还是被李治注意到了。当时李治已经 38 岁,被武则天的强势压得有些喘不过气,突然看到这样一个清纯又带着点怯意的姑娘,眼神一下子就挪不开了。《资治通鉴・唐纪十六》里记载,李治 “见而悦之,遂有宠”,简单六个字,却把贺兰氏的命运彻底推向了风口浪尖。

李治对贺兰氏的宠爱,来得又快又浓烈。他嫌偏殿太偏僻,把贺兰氏迁到了靠近自己寝宫的蓬莱殿;知道她喜欢吃樱桃,就特意让人从江南快马运送新鲜樱桃;甚至在朝堂上处理政务累了,都会偷偷溜到贺兰氏的住处,和她聊聊天、解解闷。

贺兰氏从来没被人这样疼过,心里渐渐对李治生出了依赖。她不像武则天那样懂权谋、会算计,只会用最单纯的方式回应李治的好 —— 李治咳嗽,她就亲手熬制润肺的梨汤;李治发愁朝政,她就讲些民间听来的趣事逗他开心。李治常说:“跟你在一起,朕才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不是被权力绑着的皇帝。”

很快,宫里人都知道皇帝宠信皇后的外甥女,连带着贺兰氏的地位也水涨船高。显庆五年(660 年),李治直接下旨,封贺兰氏为 “魏国夫人”。要知道,“夫人” 是唐代后宫高级封号,仅次于皇后和贵妃,一个没有生育子嗣、刚入宫没多久的姑娘能得到这个封号,可见李治对她的宠爱有多深。《新唐书・诸帝公主传》里提到,当时连公主们见到魏国夫人,都要客气地称呼一声 “姐姐”,足见她的受宠程度。

可这份宠爱,在武则天眼里,就是赤裸裸的威胁。武则天太了解李治了,他看似温和,却总喜欢在强势的女人之外,找些柔弱的女子寻求慰藉 —— 当年的王皇后、萧淑妃是这样,如今的贺兰氏也是这样。更让武则天警惕的是,贺兰氏的母亲武顺,当年就是因为和李治有私情,才被自己处理掉的,现在贺兰氏又和李治走得这么近,难保不会成为第二个 “武顺”,甚至可能联合朝臣,动摇自己的地位。

武则天开始不动声色地打压贺兰氏。她故意减少贺兰氏的份例,还把伺候贺兰氏的宫女调走,换成一些手脚不麻利的老宫女;李治想给贺兰氏修建新的宫殿,武则天就以 “国库紧张,要优先供应边防” 为由,把这事压了下来。贺兰氏单纯,没察觉到姨妈的敌意,还以为是宫里的规矩,委屈地跟李治抱怨,李治虽然心疼,却也不敢公然和武则天作对,只能私下安慰她:“再等等,朕会想办法的。”

可贺兰氏没等到 “办法”,反而等到了一场致命的 “家宴”。

龙朔二年(662 年)的冬天,武则天的母亲荣国夫人杨氏去世,按照习俗,武家要举办家宴,招待皇室成员。武则天特意让人去请贺兰氏,说 “一家人聚聚,缓解一下悲伤”。贺兰氏没多想,开开心心地去了。

家宴设在武则天的寝殿里,气氛看起来很融洽。武则天笑着给贺兰氏倒了一杯酒,说:“这是西域进贡的葡萄酒,你尝尝,对女孩子身子好。” 贺兰氏接过酒杯,刚要喝,却看到武则天身边的贴身宫女悄悄皱了下眉。她心里咯噔一下,想起之前听宫女说过 “皇后娘娘手段厉害”,犹豫着没敢喝。

就在这时,李治走了进来,看到贺兰氏手里拿着酒杯,笑着说:“什么好酒,也给朕尝尝。” 说着就要去拿贺兰氏的酒杯。武则天脸色一变,赶紧拦住:“陛下,这酒是特意给魏国夫人准备的,奴婢再给您倒一杯新的。” 一边说,一边给身边的太监使了个眼色。

贺兰氏看着这一幕,心里更慌了,可又不敢驳姨妈的面子,只能硬着头皮,把酒杯里的酒喝了下去。没过多久,她就觉得肚子一阵剧痛,喉咙里像火烧一样,紧接着就吐了血。李治吓得赶紧抱住她,大喊:“快传太医!快传太医!” 可一切都晚了,贺兰氏在李治怀里,睁着眼睛,断断续续地说:“姨…… 姨妈…… 酒……” 话没说完,就断了气,年仅 20 岁。

关于贺兰氏的死因,《资治通鉴》记载得很清楚:“后知之,使人置毒于食中,贺兰氏食之,暴卒。” 不过也有说法是毒下在酒里,不管是食物还是酒,幕后黑手都是武则天。武则天为了撇清关系,还故意把责任推到武家的两个堂兄 —— 武惟良和武怀运身上,说他们 “嫉妒魏国夫人受宠,故意下毒”,然后借机把这两个堂兄处死,既除掉了情敌,又清理了武家内部不听话的人,一举两得。

李治看着贺兰氏的尸体,哭得像个孩子。他心里清楚,贺兰氏的死肯定和武则天有关,可他没有证据,更没有对抗武则天的勇气。当时武则天已经开始参与朝政,“二圣临朝” 的格局逐渐形成,朝堂上大多是武则天的亲信,李治就算想为贺兰氏讨公道,也无能为力。《旧唐书・高宗纪》里说,那段时间李治 “常忧愤不乐,多居宫中,不问政事”,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贺兰氏的死让他彻底寒了心。

贺兰氏死后,李治连给她举办一场像样葬礼的勇气都没有。武则天以 “魏国夫人无子嗣,按规矩不宜厚葬” 为由,只让人把贺兰氏的尸体简单装殓,埋在了长安城外的乱葬岗,连块墓碑都没立。直到后来,李治偷偷让人在埋尸的地方种了一棵槐树,才算是给贺兰氏留了个记号。

更让人唏嘘的是,贺兰氏的名字,在正史里都没留下完整的记载。《旧唐书》《新唐书》提到她时,只称 “贺兰氏”“魏国夫人”,连她的名字都没人知道。唯一能证明她存在过的,只有李治偶尔的思念 —— 有次李治路过那棵槐树,看着满树的槐花,突然哭了起来,嘴里念叨着 “兰儿,朕对不起你”,身边的太监宫女吓得都不敢出声。

贺兰氏的弟弟贺兰敏之,知道姐姐是被武则天害死的,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想为姐姐报仇。他故意顶撞武则天,还破坏武则天为母亲举办的葬礼,甚至和李治的女儿太平公主的侍女有染。可最终,贺兰敏之还是没能斗过武则天,被武则天安了个 “不孝、淫乱” 的罪名,流放到雷州,途中被人毒死。《旧唐书・外戚传》记载:“敏之既得罪,后乃表言敏之前后罪恶,请加窜逐,遂流雷州,行至韶州,以马缰自缢而死。”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贺兰敏之的死,也是武则天为了斩草除根。

从那以后,宫里再也没人敢提起魏国夫人贺兰氏。李治把对她的思念藏在心里,直到去世前,还特意嘱咐身边人,把自己生前戴的一块玉佩,埋到那棵槐树下,算是和贺兰氏 “地下相伴”。而武则天,在李治去世后,彻底掌控了唐朝的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功绩被后人铭记,可那个被她毒杀的、年仅 20 岁的外甥女,却只留下了一段模糊又悲惨的记载,成了历史长河里一朵不起眼的浪花。

贺兰氏的一生,短暂得像一场梦。她从一个单纯的民间少女,意外入宫成为皇帝的宠妃,本以为能得到幸福,却没想到自己只是权力棋盘上的一颗棋子,最终被最亲近的姨妈亲手毁掉。《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在记载贺兰氏的故事时,特意加了一句 “贺兰氏少而慧,未识宫廷之险”,算是对她一生最中肯的评价 —— 她聪明、善良,却太不懂宫廷的险恶,也太低估了武则天对权力的欲望。

其实,贺兰氏的悲剧,从她被李治宠爱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在武则天眼里,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权力的人,不管是亲人还是敌人,都必须除掉。贺兰氏的存在,不仅让李治分心,还可能成为朝臣们对抗自己的 “棋子”,所以她必须死。而李治的懦弱,更是加速了贺兰氏的死亡 —— 他虽然宠爱贺兰氏,却没有保护她的能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她被自己的妻子害死,最后连为她讨公道的勇气都没有。

如今,在西安的唐代长安城遗址里,再也找不到贺兰氏的痕迹。可每当人们提起武则天的狠辣、李治的懦弱时,总会想起那个叫贺兰氏的姑娘 —— 她本可以在民间嫁个普通人,过着平淡却安稳的日子,却因为一场意外的宠爱,卷入了权力的漩涡,最终落得个尸骨无存的下场。她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古代宫廷权力斗争的残酷,也照出了无数女性在男权与皇权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来源:酥糖去探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