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坐牢二选一?美国这套福利机制,让移民家庭胆战心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5 11:00 1

摘要:近日,全副武装、蒙面持枪的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ICE)特警队在芝加哥某小学放学时分突然出现。他们的目标?一位接孩子的母亲。现场画面令人心碎:身着粉色运动衫的女子拼命挣扎,被武装人员按倒在地,她尖叫着“你们没有逮捕令”,而“军队”成员正闯入她的车内。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近日,全副武装、蒙面持枪的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ICE)特警队在芝加哥某小学放学时分突然出现。他们的目标?一位接孩子的母亲。现场画面令人心碎:身着粉色运动衫的女子拼命挣扎,被武装人员按倒在地,她尖叫着“你们没有逮捕令”,而“军队”成员正闯入她的车内。

这类由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ICE)实施的“绑架”事件,既延续了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时期的政策,也承袭了美国前特朗普政府的做法,再度拆散亲人,持续冲击着国家的良知。

但残酷的真相是:这些不可原谅的社区与家庭分离并非始于边境。ICE的突袭只是冰山一角,而亲属分离,也不过是这个监禁体系暴露出的另一角。

无论是通过原住民寄宿学校、奴隶制、大规模监禁还是拘留营,美国始终以恐怖手段管控亲属网络。家庭、亲属网络和社区——尤其是因种族、阶级、性取向、能力或移民身份被贴上“不受欢迎”标签的群体——屡遭撕裂。

最隐蔽却也最关键的管控与大规模分离体系,其实就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即所谓的“儿童福利系统”。它潜伏在美国的小学和医院中,该体系通过威胁手段促使“援助专业人员”更倾向于与警察合作而非家庭和社区。其运作逻辑在于利用反黑人偏见——这种偏见将贫困与疏忽混为一谈,继而迫使人们向儿童“保护”系统“举报”这些偏见,因为“宁可错杀,不可漏网”。但我们并不安全——我们的孩子不安全,我们的邻居不安全,我们的父母、照料者或兄弟姐妹都不安全。

在美国芝加哥市、首都华盛顿特区等城市的军事化边境之外,全美各地的法庭和所谓儿童福利系统办公室里,每天都有孩子被从父母怀中强行带走。

尽管通常被称为儿童福利体系,但活动家和学者(包括我们这些数十年抗争者)更倾向使用家庭监控或家庭监管术语,指代这个监视、惩罚并拆散贫困、黑人、原住民及移民家庭的政府机器。正如安妮·钱伯斯牧师、美国“穷人运动”等几代黑人女权组织者所揭示的:福利机构如同法庭,绝非安全之地。家庭监管体系通过将贫困定性为犯罪——用“疏忽”一词笼统指代从错过就诊到冰箱存货不足等种种情况——并赋予政府机构权力,使其能在未经正当程序的情况下(往往是永久性地)剥夺监护人抚养子女的权利。

有记录显示,某位家长因五年前参加过戒毒治疗项目,其子女被强制带离,甚至未曾与社工面谈。家庭监管体系非但未提供支持,反而针对有色人种社区,利用伤害指控阻碍照护者就业,并将资源与儿童导入包括集体之家和寄宿中心在内的国家体系——这些机构非但未能保护青少年,反而几乎注定将他们引向包括监禁在内的最糟糕的人生结局。这并非关怀——而是控制。

青少年固然需要医疗保障和充足食物,但最易受监控惩罚的群体恰恰是那些已深陷贫困、系统性种族主义及其他人为制造的不稳定境地的社区与家庭,这绝非偶然。在美国儿童总人口中占比14%的黑人儿童,却占据寄养系统近四分之一的名额,53%的黑人儿童在18岁前都曾经历儿童保护服务的调查。

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的特工,正运用着从家庭监管体系中“锤炼”出的关键战术。每年全美各地,社工们“像警察一样敲门查房”,未经搜查令就进入约350万儿童的住所,无故调查家庭:这些家庭中仅不到5%的儿童曾遭受身体或性侵害。

当官员受到质询时,他们常以可能的人口贩卖和性侵害风险为由强行带走儿童。2025年10月初,ICE在芝加哥南区公寓区发动突袭,出动黑鹰直升机和特警队,将居民与非住户一并拘捕。未成年人被束缚时,美国国土安全部给出了这套熟悉的说辞: “为保障其安全,确保这些儿童未遭贩运、虐待或其他剥削,现将其收容至安全监护人或国家机构接管。”国家监护体系不仅本身存在安全隐患,更是(儿童)性侵害的温床。若防范性暴力至关重要,为何不支持真正有效的措施?例如开展有意义且积极的性健康教育,或推行托儿服务与带薪家庭假?

我们的组织行动往往具有即时性,针对眼前问题作出反应,这完全合理:例如我们抗争阻止新建监狱,或废除惩罚性反跨性别立法,这些举措能带来暂时缓解并凝聚社区力量。

但基于议题、身份或地域的组织框架,实则是国家与暴力体系强加于我们的枷锁。国家试图告诉我们哪些群体或家庭值得(或不值得)获得关怀与资源,这种划分绝非随意:对美国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特朗普而言,被俄罗斯人劫持的乌克兰儿童值得关注——但当父母被强行带走时,那些被遗弃在美国各城市、无论是否拥有公民身份的年轻人,她却保持着电台般的沉默。(这种沉默同样延伸至加沙地带,那里正面临“现代史上最严重的孤儿危机”。)

要建立对移民海关执法局及家庭监控的长期可持续抗争,必须将其视为相互交织的惩罚体系,同属监禁性国家重叠的惩戒形式。

然而在奋力反击、自我维权的进程中,我们可能错失运动组织中建立关键联结的契机。除了那些将特定白人儿童及家庭视为值得优待的陈词滥调,以年龄为标准的优待政策也绝非新鲜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时期的“童年抵美者暂缓遣返计划”(DACA)仅为符合条件的年轻人提供有限的驱逐保护,却完全排除了他们的父母。再如两党共识支持的成人犯罪背景审查制度近乎无处不在,其名义是保护儿童,实则进一步限制就业机会并使公共空间对成年人构成犯罪风险。还有以“儿童保护”或“父母权利”为幌子,不断扩大对青少年获取跨性别支持、相关书籍及医疗服务的刑事化管控。那些将救命资源抛给少数人,却将其他人推入深渊的政策与监狱改革举措,其清单长得令人窒息。

获取维生资源的权利不应被划上红线。无论年龄、种族、能力或移民身份,我们都应享有平等获取资源的权利。将社会问题刑事化、警察化、审查化,从来都不是构建社区福祉的有效策略。

基于数十年组织经验的清晰策略是“兼顾两端”:我们既可结盟反对新建监狱或强制报告法扩容,亦不必等待运动胜利才建立互助生存网络。要对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和家庭监控体系发起持久抗争,必须认识到它们是同一监禁体制下相互交织的惩罚形式。

当下暴力虽具毁灭性,但抵抗同样蓬勃。在芝加哥街头,数百名社区成员参与哨声行动的景象令人振奋——这支橙色哨声巡逻队守护着学校、公园和社区中心的安全。我们驾车尾随可疑移民执法车辆,鸣笛示威;当移民执法人员试图进入街道时,人们挽臂封路予以抗争。芝加哥郊区移民监狱门前,宗教守夜活动持续进行。通过这些行动以及更多努力,我们竭力守护彼此的安全。

与此同时,由草根力量推动的反对家庭警察制度的运动正在壮大。美国教师联合会(AFT)认定家庭警察制度的调查具有危害性,且仅有不到10%的举报得到证实。该工会正联合其他网络组织,推动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从强制举报转向强制支持: 例如当工作人员担忧学生在家营养不足时,AFT鼓励其采用非污名化方式收集信息,若情况属实则协助照护者获取物资资源,而非向家庭监控系统举报。AFT定义的强制性支持包括“隐性偏见专业培训”,以及"优先联系照护者; 考虑匿名化家庭的咨询程序;通过确保家庭知晓自身权利来实现权力共享。"

当移民执法局入侵时,我们确实在小学和公园前吹响橙色警笛——但为何不在法庭、儿童福利机构和监狱候诊室同样吹响警笛?

2023年,钱内托·里弗斯从美国纽约州赢得了和解——此前她产后大麻检测呈阳性导致孩子被带走。这场胜利意义重大;而更具变革性的,是全州联盟发起的终止非自愿药物检测运动,旨在防止他人遭遇同样遭遇。《孕产妇健康尊严与知情同意法案》将要求在纽约州对孕产妇及新生儿进行药物检测前必须获得知情同意。

2025年,美国巴尔的摩市的母亲们发起首次集会,呼吁终结摇篮到牢笼的流水线——美国马里兰州受家庭监控系统影响的母亲们将在此聚首疗愈创伤、揭露真相并采取行动。与此同时,年度黑人母亲大游行参与人数持续增长,抗议家庭分离政策;同年六月,艾什莉·阿尔伯特协助创立了年度被夺走的孩子纪念月。

正如我们针对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及家庭监控体系的抗争所揭示的:改革远远不够。若美国政府能耗费数十亿美元调查边缘化照护者,并雇佣蒙面移民执法人员,那么它同样拥有数十亿美元用于民生保障。我们要求将监控惩罚的资源转向住房、医疗、食品及社区支持。

当蒙面移民执法人员游荡社区、守候在小学门口时,我们感受到当下这股能量与正义的愤怒。我们进而发问:如何将这份能量与决心延伸至其他领域,对抗其他空间的刑事化?是的,当务之急是采取行动,但我们同样致力于深化运动,认识到这些往往具有地域和社区特性的斗争与运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当移民局入侵时,让我们在小学和公园吹响橙色警笛——但为何不在法庭、儿童福利机构和监狱候诊室同样吹响警笛?

无论是小学、工作场所或公寓大堂发生的绑架,流向新建监狱与边境警察的国家资金,还是针对跨性别者及黑人题材青少年读物的禁令——这些都是同一致命拼图的碎片。诸如upEND、Critical Resistance、Movement for Family Power以及众多Study and Struggle网络等组织,正帮助我们建立这些关联,将分析与行动紧密相连。

在拓展网络时,请吹响哨声。哨声既是象征,亦是工具,更是抗议。当哨声响起,我们便会注视,会警觉,会暂停游戏。橙色哨声如同施工背心或交通锥,是警示的信号。当某个社区因贫困、无证身份或不符合异性恋核心家庭标准而被撕裂时,让每位法官和社工都听见集体愤怒的呐喊。

这警钟必须敲响,用它的震颤撼动整个体系。当回音散去,站立在原地的,将是那些坚韧不拔、蓄势待发的人们。一个崭新的未来,正等待他们去共同开创。

在社区中守护彼此,也许是普通人最坚实的抵抗。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者对“强制支持”有自己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与思考。

艾琳·迈尔斯·克劳德是民权律师,新书《终结家庭监控:从愤怒到行动》的联合编辑。她是家庭权力运动的联合创始人,曾担任家庭辩护公设辩护人。身为黑人混血母亲,她育有两名可爱的子女。

艾丽卡·R·迈纳斯是芝加哥教育家兼作家,与安吉拉·戴维斯、吉娜·登特、贝丝·里奇合著《废除主义·女权主义·当下》(海市蜃楼出版社2021年版)。埃里卡同时担任新文集《终结家庭警察:从愤怒到行动》的联合编辑。

香农·佩雷斯-达比作为新文集《终结家庭警察:从愤怒到行动》的联合编辑,是酷儿混血拉丁裔女性,问责社区联盟创始成员,强制报告非中立项目核心成员。以有色人种酷儿与跨性别群体为核心,香农致力于创造支持平等、充满爱的关系与社群的条件,同时聚焦家庭暴力、性暴力、问责机制及废除制度等议题。

C·霍普·托利弗作为新书《终结家庭监控:从愤怒到行动》的联合编辑,是“双面黑人”组织的创始人兼主任。这位芝加哥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组织团体之一“西南青年协作组织”的前组织总监,既是母亲也是艺术家。

来源:日新说Copernicium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