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8日,郑丽文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两岸关系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这就不得不提到温绅。他在台湾媒体圈混了很多年,本名叫陈中雄,还有个笔名叫蔡汉勋。他出生在新竹市,具体生日是4月6日,从小在那边长大,后来投身新闻行业。早年他当过日本经济新闻的特派员,负
2025年10月18日,郑丽文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两岸关系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这就不得不提到温绅。他在台湾媒体圈混了很多年,本名叫陈中雄,还有个笔名叫蔡汉勋。他出生在新竹市,具体生日是4月6日,从小在那边长大,后来投身新闻行业。早年他当过日本经济新闻的特派员,负责跟踪东亚经济和政治动态,那时候台湾跟日本的互动挺多,他经常写相关报道。之后又转到英文台湾日报做特派员,主要处理英文稿件,内容涉及台湾对外贸易和国际关系。
八十年代,他进了中国时报,当上主笔,专写社论,焦点放在两岸贸易和经济往来上。那时候两岸刚开始有点接触,通过香港转口贸易,他分析过不少数据和案例。九十年代,他又跳到亚洲周刊当特派员,报道东南亚政治事件,比如一些区域峰会和外交动向。
六十年代末期,温绅还年轻,刚入行,就去琉球群岛那边采访,焦点是钓鱼岛主权争议。他当时是经济日报的记者,带队去实地调查,记录渔业活动和领土争端细节。这事闹得挺大,因为涉及敏感边界问题,国民党当局盯上了他,找他谈话,要求修改报道内容。他也没办法,只能照办,但这经历让他对地缘政治更有兴趣。
后来几年,他继续在媒体界打拼,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名声。进入新世纪,台湾媒体环境变了,政论节目流行起来,他开始频繁上镜,讨论两岸议题和国际格局。2010年左右,他固定用温绅这个名字出现,在多家电视台露面,分析贸易协议和外交政策。2015年台湾政局有变动,他增加曝光,引用经济报告支持观点。那时候他已经算是资深媒体人,讲话有分量。
2017年10月9日,温绅参加民视的政经看民视节目,那期主题是大陆的2020年攻台计划。节目里有几位嘉宾,包括吕礼诗,大家轮流发言。温绅在那说,希望大家别以为大陆要动台湾时,就靠台湾国军自己挡。他进一步解释,打狗要看主人,台湾有美国和日本在后面撑腰,负责保护。
这话一出,现场就有点反应,但他继续展示资料。他拿出一本美国2049计划研究院的书,作者是易思安,书名叫中共攻台大解密,里面提到大陆潜在武力方案。他又翻开亚洲周刊2008年版本,指出类似攻台情境的描述。然后是美国出的书,讨论台湾能不能撑三天抵抗。
最后一本是前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的下一场战争,假设开战日期是4月17日。他用这些书证明,大陆如果行动,会导致自己内部崩溃。整个发言基于这些出版物,他强调外部因素的作用。
这话说完,节目播出后,马上在两岸传开。10月10日,大陆媒体像观察者网、环球网、新浪、搜狐都转载了,标题多是突出打狗要看主人的部分。环球网直接发文,打狗要看主人,台湾是美国和日本在保护。观察者网也写台湾专家竟称类似内容。
网友反应热烈,大陆这边很多人觉得这言论荒谬,台湾那边也有人讨论。温绅本人没回应这些报道,继续他的工作。2018年,他还是上节目,谈美国对台军售,比如导弹系统交付时间。2019年台湾选举期,他评论候选人外交立场。2020年疫情来了,他转到线上直播,讨论国际援助。
进入2021年,温绅开了Facebook账号,名叫windsontw,粉丝有四万多。他定期发帖,分享对台湾内部事务的看法,比如经济数据变动或政治动向。账号上他上传文字和链接,保持活跃。2022年,他参与电视辩论,提到乌克兰局势和台海对比,引用地图位置关系。
2023年,发帖谈台湾军购进展,列出装备清单。2024年,帖文增多,针对领导人会晤评论。到了2025年,他还在发帖,10月前讨论台海安全局势,比如政大国关中心论坛,提到共军犯台风险期在2035年,但认为那时中共已分崩离析。他还批评某些政治人物,比如刺青男要去北京东北厦门,觉得那是过街老鼠。整个过程,他没停下媒体活动,保持原有风格。
这事从2017年闹到现在,温绅的言论成了两岸话题的典型例子。媒体转载后,讨论热度没减,很多分析文章引用这句打狗要看主人,来谈台湾的外部依赖。美国和日本的对台政策确实是焦点,美国通过台湾关系法提供军售,日本也加强印太战略合作。但温绅的比喻太直白,惹来争议。
后续几年,台湾防务预算增加,买了更多美制武器,日本也参与联合演习。这些发展跟他的话有点呼应,但也暴露台湾本土防卫的弱点。温绅继续评论,没改变立场,Facebook上他直言不讳,针对时事发声。
回顾温绅的职业轨迹,从记者到评论员,他见证了台湾媒体变迁。早年报道钓鱼岛,让他早早接触地缘敏感议题。后来在各大媒体任职,积累国际视野。2017年那番话,不过是他一贯风格的体现,基于书本资料,强调外部力量。
事件后,他没受太大影响,相反,曝光更多。2020年后,社交媒体让他直接接触观众,发帖频率稳定。2025年10月,他还活跃,评论两岸动态。
台湾在美日保护下的定位,一直是热议点。温绅的话点出这层关系,美国每年军售几十亿,日本修宪后加强防务合作。2049计划的书也影响深远,易思安后来出更多报告,讨论攻台时间表。亚洲周刊旧版文章,描述类似场景,早有先例。
温伯格的书假设4月17日开战,基于情报分析。这些资料温绅用得准,支撑他的观点。大陆媒体报道后,网友多批评这言论自卑,但也有人分析美日实际作用。
温绅的Facebook成了他的主战场,粉丝互动多。他发帖不长,简短点评,比如对台办发言人的回应,或台湾内部政策调整。2024年,他谈过区域会议结果,链接新闻来源。2025年,早些帖子提到青年交流活动,但焦点还是安全议题。他没涉足其他领域,专攻政经评论。整个生涯,没大起大落,稳扎稳打。
这事件说明两岸媒体生态。大陆转载快,观察者网等平台放大争议。台湾政论节目多,这种言论常见,但温绅的比喻特别抓眼球。后续,类似话题反复出现,比如2020年没行动,但讨论升级到2030年或更后。温绅保持观点一致,没翻盘。美日对台支持持续,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日本增加预算。这些事实,让他的话有现实基础。
来源:法只必行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