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郑律成被怀疑有历史问题,女友丁雪松压力很大:我会等你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0 23:32 2

摘要:那会儿延安最怕的不是打仗,而是“问题”——历史问题、政治问题、身份问题。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1年冬天,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里办了一场不大的婚礼。

新郎个子不高,脸上还有些疲惫,但神情很坚定。

他叫郑律成,朝鲜人,党员,作曲家。

新娘是四川来的丁雪松,抗大女队的骨干,干练利落,有点倔。

那天屋里冷,但大家都觉得心里挺暖的。

可谁知道,在这之前,两个人差点就走不到一起。

说起来,这事儿还得从1939年说起。

那会儿延安最怕的不是打仗,而是“问题”——历史问题、政治问题、身份问题。

特别是像郑律成这样,背景复杂、语言又不太流利的外籍党员,更容易被盯上。

郑律成是1933年来的中国。

那时候日本殖民统治朝鲜,很多朝鲜青年跑到中国搞抗日。

他跟着一批人到了南京,参加了叫“义烈团”的组织,一边革命一边学音乐。

再后来,经人介绍去了延安,进了鲁艺,开始写歌、指挥合唱,还在抗大当宣传干部。

说实话,这人虽然说话结巴,但脑子清楚,音乐才华特别出众。

他写的《延安颂》《延水谣》,在当时那就是人人会唱的“革命神曲”。

按理说,像他这样的人,应该被组织重用。

但偏偏因为他是朝鲜人,过去经历又说不清楚,成了“重点关注对象”。1939年夏天,中央组织部的部长亲自找他谈话,说他党籍可以保留,但必须把历史问题交代清楚。

郑律成当时就懵了。

他那些年辗转多地,从朝鲜到中国,从南京到延安,中间换了好几个名字,组织关系也断过。

那种情况,哪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他把这事儿告诉了丁雪松。

那时候两人刚刚相识不久。

说是恋人,其实感情还在起步阶段。

郑律成不善言辞,但很细心。

他曾趁丁雪松不在的时候,悄悄去她住处打扫,把桌上的印泥也擦得一尘不染,还给她留了两本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和《茶花女》,书上还夹着一张字条——“送给小鬼女军官……郑律成”。

丁雪松当时笑了,说这人真怪。

不过她也明白,这不是玩笑,那是个不太会表达感情的男人最真诚的示好。

可现在一听说郑律成有“问题”,她心里也犯了嘀咕。

组织上开始找她谈话,话说得不重,但意思很明确:你要注意自己的政治立场,最好跟郑律成划清界限。

她没吭声。

但从那以后,两个人不再公开来往了。

那会儿没有手机,没有信件,两人就靠写日记的方式互通心意。

你写一段,我写一段,趁着没人注意换着看。

就这么坚持了好几个月。

有一次散步,丁雪松终于开口:“我们暂时回避吧,组织找我谈过多次,我不能不尊重意见。

郑律成没说话,只是低头站着。

过了好久,他点点头。

丁雪松却看着他说了句:“相信我,我会等你的。

这话不是安慰,是承诺。

后来这事儿就一直悬着。

郑律成没被开除,也没被重用,就那么“挂着”。

他继续写歌,继续教课,但心里总悬着一根弦。

一直到1941年11月,一个叫武亭的人来了延安。

他是八路军炮兵团的团长,也是朝鲜籍。

听说郑律成的事后,立马去找丁雪松,说了一句话:“他没问题,他家是革命家庭,我和他二哥还在一个支部。

就是这句话,改变了一切。

丁雪松当即向组织提出结婚申请。12月,两人在鲁艺举办了婚礼。

没有礼服,没有盛宴,只有一群朋友和几首歌。

婚后,郑律成的党籍问题逐渐平反,他也开始承担更重要的工作。

几年后,他创作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那首“向前 向前 向前!”唱响全国。

丁雪松则成了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此后几十年都活跃在外交舞台。

这事儿后来很少有人提起,但知道内情的人都记得,当年曾有人建议丁雪松“与郑律成一刀两断”。

结果呢?再也没人这样叫她了。

参考资料:

李蓉,《丁雪松自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人物传 第91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

李庚辰,《郑律成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

《延安时期的音乐生活》,中国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来源:招财赞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