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种地一辈子不识字 60岁学习直播卖农产品 如今带动全村脱贫致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8 10:11 2

摘要:远远望去,一大片一大片,连成海。风吹过,翻起一层层细小的浪花。我站在村口的土路上,望着这片绿色发呆。

五月的田野是嫩绿色的。

远远望去,一大片一大片,连成海。风吹过,翻起一层层细小的浪花。我站在村口的土路上,望着这片绿色发呆。

“小陈记者来啦!”李叔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带着浓重的乡音,有点沙哑,却十分洪亮。

我转过身,看见李叔正小跑过来。他今年六十四岁,腰板却依然挺得笔直,脸上的皱纹像是刻在黄土地上的沟壑,深深浅浅。他穿着一件有些发旧的蓝色条纹衬衫,袖子卷到手肘,露出被太阳晒得黝黑的手臂。

“李叔好!早就听说您的事迹,今天特地来采访您。”我伸出手,李叔的手掌像砂纸一样粗糙,握得很用力。

“哎呀,什么事迹不事迹的,都是小打小闹。”李叔挠挠头,嘿嘿笑了两声,“走,去我家坐坐。”

李叔家在村子中央,一栋二层小楼,外墙漆成浅黄色,大门上贴着喜气洋洋的福字,看得出是新贴的,红得发亮。

院子里种着几株蔬菜,角落里放着一台旧三轮车,车斗里堆满了麻袋和草绳。最引人注目的是院子中央摆着的直播设备:一张简易木桌,上面放着手机支架、补光灯和一个小风扇。

“这是我的’直播间’。”李叔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简陋了点。”

我们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坐下。李叔的老伴端来两杯茶,是用老式搪瓷缸子盛的,茶叶在水里缓缓舒展开来。

“李叔,您以前不识字,是怎么想到做直播的呢?”我问。

李叔端起茶缸子,咕咚咕咚喝了两口,嘴唇上沾了点茶叶末,他也没在意。

“说来话长啊——”

李德友,就是我们村人口中的李叔,从小没读过多少书。那时候家里穷,五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三,小学二年级就辍学回家干活了。

“那会儿有啥想法?就想着多干活,家里能多一口吃的。”李叔说。

他十六岁就下地了,二十岁娶了隔壁村的王氏为妻。日子就那么过着,春种秋收,年复一年。李叔有一双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回来两三次。

“我这一辈子啊,认识的字不超过三百个。”李叔笑着说,“种了一辈子地,也没见着啥出息。”

村里人都说李叔种地有一套。他种的玉米棒子比别人家的大,土豆个头也壮实。可惜的是,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

“你说咱种那么好的东西,卖给收购商,他们压价压得厉害。”李叔叹了口气,“辛苦一年,到头来没落着几个钱。”

三年前,李叔的儿子李小宇回村过年,看到父亲满头白发却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里不是滋味。

“爸,现在有个东西叫直播带货,你种的这些好东西,可以直接卖给城里人,价钱能翻好几倍呢。”李小宇说。

李叔当时就愣住了。

“啥是直播?咋带货?”

那天晚上,李小宇给李叔演示了一场直播。手机屏幕上,一个年轻人说着李叔听不懂的网络流行语,展示各种农产品,下面的评论区飘过无数留言。

“这…这真能卖东西?”李叔不太相信。

“当然了,爸。现在城里人就喜欢从农村直接买纯天然的食物。”李小宇说,“你种了一辈子地,比谁都懂这些东西,完全可以试试。”

李叔摇摇头:“我都六十岁的人了,又不识字,咋弄这个?”

李小宇拍了拍父亲的肩膀:“没事,我教你。年龄不是问题,真诚才是关键。”

就这样,在儿子的鼓励下,李叔决定尝试一下这个陌生的”直播”。

开始的那段日子可不好过。

李叔第一次直播,手抖得厉害,说话也结结巴巴的。面对手机,他像是面对一个陌生的庞然大物,不知如何应对。

“那天直播完,我上线两小时,就来了十几个人,卖出去两斤土豆。”李叔笑道,“还是我儿媳妇心疼我,自己买的。”

困难比想象中更多。李叔不识字,看不懂观众的留言;不会打字,回复不了问题;不懂网络用语,听不明白年轻人在说什么。

最难熬的是村里人的议论。

“有人说我老糊涂了,有人说我丢人现眼。”李叔说着,眼神有些暗淡,“我媳妇都被笑话,说嫁了个六十岁还学猴子卖萌的老头子。”

李叔曾经想过放弃。但有一天,他收到了人生中第一笔真正的直播订单——北京的一位顾客买了十斤他种的红薯。

“那位顾客收到红薯后,专门给我发了视频,说这红薯蒸出来特别香,全家人都爱吃。”提起这事,李叔的眼睛亮了起来,“那一刻,我心里热乎乎的。”

这成了李叔坚持下去的动力。他每天晚上跟着儿子远程视频学习,学认字、学说普通话、学用手机操作直播软件。老伴说他睡觉都在嘴里念叨:“点赞、关注、666…”

而最让李叔头疼的,是如何记住那些他看不懂的留言。

“我想了个办法。”李叔神秘地笑了,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你看。”

本子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符号和对应的解释:

“❤️ — 喜欢” “? — 有疑问” “666 — 表扬我”

这是李叔和儿子一起设计的”识别系统”。李叔虽然认不全字,但能认出这些符号,知道该如何回应。

“刚开始每天晚上我都要背这个本子,现在熟练了,基本不用看了。”李叔颇为自豪地说。

转机出现在李叔直播的第三个月。

那天,李叔正在直播展示自家的胡萝卜。他小心翼翼地剥开一根,用刀切开,汁水四溢。

“你们看,这是刚从地里拔出来的,没打过农药。”李叔举着胡萝卜对着镜头,“橙红橙红的,跟城里超市卖的不一样。”

他咬了一口,津津有味地咀嚼着:“嘎嘣脆,还甜,比吃糖果都香。”

就是这个自然的动作,让他的观众数猛增到了上千人。评论区刷屏般地闪过:“太真实了”、“这才是农民啊”、“我要买!”

当天,李叔卖出了200斤胡萝卜,赚了将近2000元。

“那天晚上我激动得睡不着觉。”李叔说,“以前种一亩地,辛苦一年,到手可能就几千块钱。现在一天就能卖这么多!”

这次成功让李叔明白了一个道理:城里人不仅仅是来买东西,更是来买一种感觉,一种朴实无华的农村生活感觉。

于是,李叔开始在直播中展示更多的农村场景:清晨在露珠未干的菜地里采摘、正午在田间地头吃自带的饭菜、傍晚赶着牛羊回家的景象。

“我就是个普通农民,种了一辈子地,不会说那些漂亮话。”李叔对镜头说,“但我保证,我卖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我自己种的,干干净净,童叟无欺。”

这种质朴的真诚,让李叔圈粉无数。短短半年,他的粉丝从零增长到了十万。

李叔家的土特产供不应求。为了满足订单,他开始动员村里的乡亲们一起加入。

“刘婶,你家的土鸡蛋下得多,我帮你卖点?”

“老张头,你家的蜂蜜这么好,城里人爱吃,咱一起卖?”

起初,村民们将信将疑。看到李叔真的把东西卖出去了,而且价钱比卖给收购商高出一倍,他们才慢慢动心。

张大爷的蜂蜜、刘婶的土鸡蛋、王叔的自制豆腐……越来越多的村民把自家的农产品交给李叔代销。

李叔为此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只收好东西!不能有农药残留,不能掺假,一次做假,永远不收!”

为了保证质量,李叔亲自去每家每户检查生产过程。他尝过的农产品没有一千也有八百种。

“李叔,这么做不累吗?”我问。

李叔端起茶杯,慢慢地喝了一口,眼睛望向远处的田野。

“累啊,怎么不累。有时候一天跑七八家农户,晚上还要直播两三个小时。”他笑了笑,“但看到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好,心里就高兴。”

正说着,一辆三轮车停在了院子外面。是村里的刘婶,她带来了刚采的豆角。

“李叔,你瞧瞧这豆角咋样?嫩着呢!”刘婶献宝似的拿出一筐豆角。

李叔拿起一根掰了掰,满意地点点头:“好!今晚直播就推这个。”

刘婶脸上乐开了花:“李叔,多亏了你啊!我家小孙子今年能上幼儿园了,学费都攒够了!”

送走刘婶,李叔的眼睛有些湿润。他告诉我,刘婶的儿子去世早,儿媳改嫁,留下一个小孙子。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通过卖农产品,每月能有三四千的收入。

“看到乡亲们的生活变好,比啥都强。”李叔说。

去年,在县里的支持下,我们村成立了农产品合作社,李叔被推选为社长。

合作社统一了包装和标准,申请了有机认证,甚至设计了自己的品牌Logo——一个戴着草帽的笑脸,下面写着”李叔的田园”。

虽然李叔还是认不全那些字,但他坚持在每件产品的包装袋上亲手写上”李叔种的”四个字。这是他认识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字之一,写得歪歪扭扭的,却成了最有力的品质保证。

“现在只要看到’李叔种的’三个字,大家就知道这是好东西。”村支书王大伟说,“李叔成了我们村的金字招牌。”

合作社成立后,村里的销售额比前一年翻了三倍。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进来,不只是老人,年轻人也开始返乡。

李小强是村里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城市的工作,回到村里帮助李叔拓展业务。

“我学的是市场营销,以前总想着留在大城市发展。”李小强说,“看到李叔能做出这样的成绩,我觉得咱农村也有奔头。”

在李小强的帮助下,合作社的产品进入了电商平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甚至开发了微信小程序。李叔的故事也被媒体报道,引来了更多关注。

现在,合作社已经发展到100多户村民参与,年销售额超过300万元。村里的人均收入从三年前的不到8000元,增长到了现在的近3万元。

“没想到吧?我这个老头子,种了一辈子地,到老了反而找到了出路。”李叔得意地说。

傍晚时分,李叔要开始他的日常直播了。我有幸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

李叔换上了他那件”直播专用”的蓝格子衬衫——据说是粉丝们最喜欢的造型,在院子里的桌子前坐好。老伴帮他摆好手机、调整好角度,然后递给他一杯水。

“开始了哈!”李叔对老伴说。他点击手机屏幕,直播间亮了起来。

“大家好啊!我是李叔!”他的声音突然变得洪亮起来,“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咱村刘婶家的豆角,你们看,这个翠绿翠绿的…”

李叔对着镜头掰开豆角,发出清脆的声响,然后咬了一口,露出满足的笑容:“嗯,脆!一点筋都没有!”

屏幕上的评论如雪花般飘过。李叔眯着眼睛,努力辨认那些字符。他不时回应着:“是啊,这个豆角确实好”、“谢谢老朋友的支持”、“好嘞,我记下您的地址”…

虽然有些词他看不懂,但丝毫不影响他与粉丝们的交流。那些年轻人似乎也习惯了李叔的节奏,用简单的词汇和表情与他互动。

直播间的氛围其乐融融,仿佛一个大家庭在聊天。不到半小时,刘婶带来的一筐豆角就销售一空。

“今天的豆角卖完啦!谢谢大家的支持!”李叔开心地说,“明天我给大家带我自己种的黄瓜,刚发的芽,嫩着呢!”

直播结束后,李叔长舒一口气,脸上的笑容却没有减退。他拿起桌上的小本子,仔细记下今天的销售情况。那本子已经很旧了,边角都翻卷起来,但李叔珍视它如宝贝。

“这是我的’账本’。”李叔说,“虽然我不识字,但数字还是认得的。每卖出一样东西,我都要记下来,一分钱都不能差。”

夜深了,村子静悄悄的。李叔送我到村口,月光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

“李叔,您觉得自己这一路走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临别前,我问道。

李叔沉思片刻,指了指远处的田野:“你看那片地,以前我只会种,但不会’卖’。现在我种的东西能卖个好价钱,乡亲们都跟着受益。”

他顿了顿,又说:“其实啊,最大的收获不是钱,而是尊严。以前我们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被人压价压得没脾气;现在我们直接面对消费者,能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把农产品的价值展现出来。”

“那您有什么遗憾吗?”我又问。

李叔笑了笑:“要说遗憾嘛,就是没能早点识字吧。要是早点学会认字,或许能做得更好。”

不远处,一户人家的窗户亮着灯。那是村里开始学习直播的张大爷家。据说他正在跟孙女学习怎么用手机。

“但现在也不晚。”李叔望着那盏灯,眼里闪着光,“我们村有十几个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在学认字呢,还有好几个像我一样开始做直播。这不,县里专门派了老师来教我们。”

告别李叔,走在回城的路上,我回头望了望那个小山村。夜色中,村庄像一艘静静航行的船,而李叔,就是那个在风浪中掌舵的船长,带领着全村人驶向希望的彼岸。

也许,这就是土地给予他的礼物——不仅是果实累累的收获,更是面对挑战时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永不服输的勇气。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一个不识字的老农,用他的真诚和坚持,搭建起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他的故事,恰如那片绿油油的田野,朴实无华,却生机勃勃。

而我相信,在中国的广袤乡村,还有更多像李叔这样的人,他们或许不识字,却有着最朴实的智慧;他们或许年岁已高,却依然敢于拥抱新事物。

正是这些普通人的不断尝试和突破,汇聚成了中国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来源:彩虹泡泡熊

相关推荐